陈英毅
[摘 要]国企改革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加大改革推动力度,其中深化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提升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环节,是国企改革需要攻坚的重要一环。对于初创科技型企业如何在成立伊始就打破传统国企体制机制的桎梏,走出三项制度改革的困境成为新的思考。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技术研发人员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1-0038-03
2020年起,在各级国资系统的有效部署下,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在各大国资企业广泛推开。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其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则是重点围绕三项制度改革展开的[1]。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的同时,“科改示范行动”等改革专项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对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这些专项改革背景下如何结合企业特点,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成为新的课题[2]。
一、三项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
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改革起源于1992年国营企业开始的“砸三铁”,即“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旨在为提升企业效率、激发企业活力,针对国有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上固化问题而开展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收入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核心就是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六能”机制[3]。
劳动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劳动对象”的问题,是对劳动用工行为的规范,关键是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劳动制度就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生产经营需要,合理规划用工总量和结构,通过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畅通员工退出渠道等手段从劳动对象的“入口”“过程”“出口”加强管控,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
人事制度改革解决的是“管理主体”的问题,是对用人管理的规范,核心是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人事制度就是要消除国有企业原有的行政级别管理模式,明确涉及管理人员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人员任职条件和发展路径是什么、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是什么、怎么样处理干得好和干得差的管理人员。
分配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劳动价值”的问题,是对人工成本的规范,结果是实现“收入能增能减”。收入分配核心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配置”,就是通过与企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率的提升联动起来结合市场劳动力水平合理配置资源,把有限的钱和福利项目配置和组织;另一方面是“区分”,根据岗位价值、能力高低、业绩表现等要素把不同人员进行区分。如图1所示。
劳动、人事、分配改革在市场化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贯穿始终。其中,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能上能下。近年来国资委通过推行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等制度不断丰富政策工具包,优化干部队伍人员结构、提高干部人员素质,其中能上侧重选贤任能,使“能”者能够站上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才能;能下是通过建立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能进能出,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通过建立一套人才选拔招聘机制,选拔合适的人才打通“入口”,让优秀的人才能进得来,更要通过充分引入市场竞争,强化绩效考核和内部奖惩机制盘活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效率为导向,解决企业人员冗员问题。
三项制度改革的结果是能增能减,一方面使企业工资总额的增减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在总额限定的情况下,注重优化内部分配结构,建立以岗位工资为基础、以业绩为导向的内部分配机制,向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倾斜,既调动活力,又不搞平均分配。
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新难题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号)的通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除具备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外,其自身还存在以下难点。
从企业经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从研发到量产受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行业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企业的产业化、盈利情况会产生较强的不确定性。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具有相当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与经营管理能力,如何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平衡关系成为难点。
从企业定位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識密集型企业,所需的人员、技术和设备不同于一般企业,技术研发人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具体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占比较高,在某一学科或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如何通过三项制度改革激发技术研发人员创新动力活力成为难点。
从企业发展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性要求企业如果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应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创新创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同时由于员工知识层次高、结构年轻、创新性强,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意味着需要考虑技术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如何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处理好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成为难点。
三、破解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难题的思考
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应聚焦问题和目标,一方面结合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普遍问题,重点在于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难题重点把握三个平衡。
一是经营和科研的平衡。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科研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考虑如何保持企业目标和三项制度改革目标相统一,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一定要把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同经营、科研目标统一起来。
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平衡。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最终目标指向企业活力与效率提升,具体内容涉及组织管控、招聘、劳动用工、考核、薪酬分配等多个模块,聚焦关键人才良性流动和分配激励,串联起人力资源各个关键点。在实际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改革布局和局部改革工具探索的关系、处理好全体员工和重点人员的关系,确保整体改革布局下有效利用改革工具推进改革事项落到实处、有的放矢地面向重点技术研发人员。
三是持续和创新的平衡。三项制度改革自2002年以来,无论是《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分配〔2016〕102号),或是《关于开展2019年中央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行动的通知》(国资考分〔2019〕232号)整体框架基本稳定,但是具体实施应结合新的时代理解、融入改革要求,一方面强化技术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项目组的方式重点攻关;另一方面构建全面激励体系,建立同企业的长期利益捆绑机制,实现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改革方式的统一。
四、案例分析
国家电网下属LY公司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于2019年成立,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的研发、设计、生产。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将改革作为推动公司生产经营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科改示范行动”这一契机,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一)改革背景
LY公司主要从事的XX功率半导体是智能电网、新能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核心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尤其是电压等级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半导体厂商垄断,是国家电网重点“卡脖子”攻关项目。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科研攻关和产品产业化,国家电网成立LY公司,并作为最年轻的科改示范行动企业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二)主要举措
1.明确公司定位,经营科研目标相统一。将经营目标同科研目标有机统一于改革举措中。LY公司致力于功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成立初期的重要任务是功率半导体的研发与应用。对经理层全面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将科研任务作为关键业绩指标和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一同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且考虑初期科研任务的重要性,权重超过50%,年度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强挂钩”,任期激励与任期考核“强关联”,考核不合格原则上绩效薪酬、任期激励归零,并从相应岗位退出。明确任期为3年,设定一般续签条件(90分以上)和必要退出条件(低于60分),推动实现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同时在工资总额联动机制中,科研任务同样作为重要的联动指标纳入联动机制。
2.效能对标市场,人员分类管理相匹配。建立组织定位明确、优选优配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按照三项制度改革要求,LY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公司战略发展,编制未来三年人力资源规划,提出到2022年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70%,并逐步实现人均效能行业75分位的目标。LY公司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以科研任务为核心,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探索阿米巴管理机制,逐步赋予科研团队经营意识,更好地面向市场,将科研同市场有机结合。坚持“自主选择、优选优配”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研发、工程、工艺类岗位可自主招聘后履行备案手续,快速组建核心技术团队;管理、市场类岗位需履行事前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编制人数。推进末位淘汰机制,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3.工资总额备案,短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对标市场,长期激励同企业经营绑定。短期激励结合LY公司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及行业特征,拟定工资总额备案管理基本思路与方案,采取技术研发岗位领先(75分位)、职能管理岗位跟随(50~75分位)的差异化薪酬对标策略,形成适配性宽带薪酬标准体系。面向公司科研技术人员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设置公司和个人业绩对赌条件,区分不同退出情况确定退出价格,形成企业与核心科研技术人员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励机制。通过“短期+中长期”激励和刚性约束,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通过一系列三项制度改革举措,一年多来LY公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具有自主产权的研发产品,在直换流站换流阀一次性带电成功,一次性大负荷试验成功,完成连续稳态功率试驗,顺利完成柔直运行的全部试验项目,正式投入电网使用,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科研团队迅速壮大,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揭榜挂帅等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博士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员工主动离职率为0,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升,为LY公司朝着功率半导体国产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经验总结
改革不是目的,“摸石头是为了过河”。LY公司推动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真正激发人才活力、队伍活力,最终引导指向持续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效率提升、科研突破;通过抓实改革成效管理,确保改革各项工作不给科研“添堵、捣乱”以支持科研、服务科研为根本,真正实现以改革提效率、增活力、促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有序规划,多方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改革工作方案-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各项具体方案,LY公司同集团公司层层布局,有序规划,构建自身+集团+第三方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共促改革。
2.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最年轻”的科改示范行动企业,“示范”与生俱来,也反映了领导改革的决心、魄力,实践过程中诸多改革事项内部先行先试,领导层面主动作为、员工层面共同奋进,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促改革。
3.深入探索,先试先行,开工没有回头箭。在主要改革事项落地后,LY公司积极深入探索,根据4号文股权出售实施股权激励、揭榜挂帅,探索政委制、阿米巴管理等改革事项,通过实践让内部管理不断推陈出新,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激发。
五、结语
三项制度改革是个日久弥新的话题,国有企业在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结合最新的改革动向、结合企业的特点,对于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需要平衡经营和科研、科研人员和全体人员、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的关系,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洪,马新智,唐立林.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三项制度改革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1):88-92.
[2]刘湘丽.竞争中性视角下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症结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9(05):12-19.
[3]贾巍.浅析劳动人事用工三项制度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2020(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