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画的进化

2022-02-21 06:34金衡山
世界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肖像画圣母肖像

金衡山

在看展览前,先看到的是这个城市的介绍。几分钟长的城市图景在屏幕上闪现,画面下面出现“谷歌”地图字样,不禁让人想到谷歌地图的神奇。瞄准一个地方,点击一下,那个地方的地貌和地理情况立马显现在你的眼前,就像身临其境。贝加莫(Bergamo)城在谷歌广角镜头里一展俊俏的身影,让你有了一种俯瞰的感觉。城是建在山上的,高高低低的丘陵赋予了建筑群的层次感。但同时风格又是那么和谐,屋顶几乎都是红色,模样几乎都是老式,古典在这里是一种活生生的土生土长。很多年前在佛洛伦萨的一个教堂顶上俯瞰城市,看到的就是这么一片红色。再后来看到介绍说,那个城市四百年不变,再再后来又有不少关于意大利小城镇的慢生活的文字在网上流传。于是就主观设想,贝加莫大概也是一个应归类于那样的慢生活的地方吧。小城在意大利北部,人口12万多点,但其实是伦巴第地区的很现代化的区域。不知道谷歌地图是否也能够把现代与古典的张力展现出来?

不过从卡拉拉学院这次在上海外滩一号的展览中倒是可以体会到现代的进程,或者用学术一点的话说,则是现代性的体现。贾科莫·卡拉拉伯爵在18世纪的遗产是艺术收藏品,之后变成了一个展馆,再后来建立起了艺术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拥有15世纪到19世纪诸多画作,包括拉斐尔、贝利尼、提香、波提切利等大名人的作品。这次在上海的“移展”就有拉斐尔、贝利尼、提香以及鲁本斯的作品,尽管这些大画家名下的作品展出的只有一幅或两幅,但能近距离凝视那些作品,体悟色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个个更是五彩缤纷的故事,真是已经让人感到很满足了,更何况还有其他五十几幅精品真迹作伴。它们勾勒出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人物画像(也有少量的风景画)的历史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到现代性展现的足迹,而这主要体现在肖像画风格的变化之中。

拉斐尔的《 圣塞巴斯蒂安》是这位天才画家的早年作品,人物的头上有一个光环,表明与“神圣”之间的关系,宗教意味因此跃然纸上,这与他的一些圣母画像笔锋一致。更为一致的是人物表情的细致刻画:阴郁布满圣徒的脸,色彩柔和,微加暗淡,更是凸显了一股悲伤的气氛。圣徒手上拿着一只箭,表明被迫害的过程,但是这只箭并没有深深地插入身体中,而是轻轻地拿在手上,类同古希腊神话中的丘比特之箭,而兰花指的手势则更使人引起众多联想。文艺复兴有关“人”的意味在这幅画中应是表现得非常突出了。源自基督教事迹的故事和历史在那个时期的画作中依然流行,但人与神的区别开始出现,且越来越明显。贝利尼的《圣母子》即是其中一例。圣母与圣子都栩栩如生,现实感逼真,只是圣子的眼神似乎与婴儿不配,更像是一个启示者的眼神。画中圣母身披蓝色衣饰,据说这种蓝色颜料在那个时候很难采集到,只有阿富汗地域才有,所以要比黄金还要贵,披在圣母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另外一幅另一位画家笔下的圣母与圣子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蓝色,但在一幅名为《圣母哺乳像》中,圣母的服饰却是暗色的,似乎少了一份神圣,但更靠近了普通人的生活。现代的意义在这里开始露出熹微。

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而贝加莫在15世纪和16世纪曾经受制于显赫一时的威尼斯的管辖。肖像画其时在贵族中流行,这大概应是身份的象征,设想能够雇佣画师(那个时候估计还没有“画家”一说,只有画画的人,如同工匠一样)给自己画一幅肖像,既能荣耀当下又能流传后世,一般人谁有这个财力?贵族的肖像画面自有一种风格,面色严峻、拘谨,又或者威严,这是常态。安东尼奥·皮萨诺的《廖内洛·德·埃斯特肖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是不是也是一种风格的制定者?尽管只是一个侧面,也足够传递威风凛凛的神情,同时期的一幅圣徒肖像也是侧面,画面上的人物神情更是森严,不过面部细节却非常写实,老年人的牙齿脱落状在紧闭但瘪塌的嘴唇上显露无遗。这两幅肖像已经传递了很多的现实消息了。16世纪中期焦万·莫罗尼的《 二十九岁男子的肖像》,相比之下,现代的意味更加强烈,作为底色的黑色服饰,在光线上与人物的脸部色彩形成对照,光线的对比运用明显,人物面部表情依然严肃,眼神炯炯有神,是不是沿袭了圣像画的要求?围在人物脖子上的一圈褶皱领饰应是身份的代表,从色彩变化上看,起到了分割的作用,可以让观者更好地聚焦于人物的脸部。这位画家另有一幅老人肖像,风格类似,光线分割的运用会让人想到后来的伦勃朗。而脸部细节的微妙刻画则无疑让現实生活走进了画面。17世纪的鲁本斯也画人物,很多是来自基督教背景,《圣多米提拉》画作中的人物是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殉道者,但在鲁本斯笔下神圣更体现在人的身体的质感上。在看这幅画时,边上一位解说者介绍说,鲁本斯画作的特点是事多,人多,肉多。“事多”是指他的画中体现很多故事,“人多”是指人物多,而“肉多”则是指人的体态丰满,这“三多”也是人的生活的体现。

也是在差不多同时期,有一幅神奇的名叫《菲洛拉》(Flora)的画出现,搁在今天,一定会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此画取材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身姿与神态近似,原意是模仿,但给人的感觉更是戏仿,裸露的身体表现很是大胆,同时也带来性别判定的困难,现代的女权主义者会有难受感。人物脸部表情却又是那么热烈,有谁可以凝视画中人物的眼睛达五分钟之久?我的一个疑惑是:当时观看这幅画的人会产生我们当下有关戏仿的思考吗?另一幅名为《拿着蜡烛和酒瓶的男人》的肖像画,脸部表情的惟妙惟肖让人十分着迷,看着看着你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那是一种动态的感觉,之后在后印象画派凡·高和塞尚那里会用一种夸张的手法,达到更为淋漓尽致的表现。18世纪后贵族身份逐渐被取消,肖像画中的人物一方面依然保留了贵族的气质,另一方面则是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两者其实表现了一种共性,也即画中的人物变得越来越“漂亮”了,换言之,形象越来越生动了,越来越像生活中的“人”了。这大概就是现代性的表现吧。

除了肖像画外,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特色是人物画的故事讲述,确切地说是某个时刻的“抓拍”表现。提香的《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是这方面的典范。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之子、美少年俄耳甫斯爱上了少女欧律狄刻。有一天,一位牧羊人迷恋上了她的美色,少女躲进树林中,不幸被毒蛇咬伤,继而丧命。俄耳甫斯思念恋人,要求冥王准许他进入冥府找寻恋人,冥王答应,但前提是两人回到人间后,要一前一后行走,且走在前面的俄耳甫斯不能回头看欧律狄刻,否则两人要被重新打入阴间。提香的画表现了少女被蛇咬伤的那一刻,同时也讲述了俄耳甫斯回头看欧律狄刻一瞬间的故事,分别定格在画的左下方和右斜角。一幅画中表现两个不同时间发生的情景,这应该算是创新了吧?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打破了绘画的单维度叙述方式,很有后现代意味了。此画色彩灰暗,人物看不清脸部,更没有美感,估计是有意为之,提香是要用色彩的暗淡来应和人性性格的羸弱。更早一点的一幅叙事画,名为《圣母的诞生》,聚焦圣母玛丽亚诞生时的情景,描写圣母与圣子的画很多,但是讲述圣母玛丽亚一人故事的画不多见。画面的情景定格在婴儿诞生后接受祝福的一刻,圣母与她的母亲构成对角线,同时可以看到房间深处的门通向另一处门,这其实是典型的透视技术的表现,也是西方绘画走向现代的开始,文艺复兴是这个过程的开端。19世纪画家弗朗西斯科·海耶兹的一幅画《塞浦路斯女王卡特琳娜·科娜罗被废黜》讲述的也是一个瞬间的事,威尼斯公主卡特琳娜统治塞浦路斯,但违背了威尼斯的利益,遭遇废黜,宣布这个消息的是她的哥哥,听到这个消息的女王跌坐在椅子上,左手還紧紧抓住象征权力的权杖,但眼睛不得不朝向窗外,外面的围墙上已经升起了威尼斯国旗,表明大势已去。透视法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另外,右上方站着一位小奴,肤色黝黑,后来的人们看到这个画时很容易会联想起“东方主义”一词。这里并没有明显的东方暗示,但“黑白分明”的画面与东方主义背后的自我与他者对峙的逻辑是相似的。绘画的文化含义以及作为文化批评的对象的用处在这里汇聚到了一起。

展览画作的数量并不多,要感谢的是主办方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服务,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听到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不过要了解更多,则需要做一些更加深入的研究,更主要的是体悟肖像画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作用。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了拉斐尔的自画像,可以放在这儿作为“结语”,其中的含义,则恐怕可以说上“几吨”。

猜你喜欢
肖像画圣母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地毯肖像
糟糕的肖像画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肖像》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