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庆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思政课程”是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程,新时代新形势新思维,德育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但仅靠思政课程教学已远远不够,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职各科知识的教育教学中已是当务之急。将育人目标贯穿课程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手段的丰富,教育内容的改进,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相融合,对提升中职教育的育人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生;课程思政;精神谱系;有效路径
一、新时代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育人的重视度不够显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的德育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与合格公民,培养的目标是初级、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一般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职业理想和价值观教育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是对人心和灵魂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认为德育教学可有可无,甚至缩减思政教学课时,或者被其他课程占用,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社会竞争力不强。
(二)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德智体美劳,德是首位,它具有根本性、引领性,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实施。教师固然是影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滞后,甚至缺乏是中职德育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仅靠德育老师已远远不够,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中职各科知识的教育教学,打破长期以来德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推动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是新时代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不足
由于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平台载体、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渗透不足,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实践意识、专业技能及科技素养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主流核心价值观在进课堂、进头脑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载体有待进一步夯实,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隐形教育,是利用非德育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来开展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渗透性等特点,这也是通过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一大优势。
“课程思政”在某种意义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当前,教师可将社会上涌现出的正能量的人或事,体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专业素养、科技技能、劳动实践等典型事例,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通过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地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
三、新时代新形势中职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几乎所有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语数英、音体美,财经金融专业课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职教师要转变自身的德育指导思想,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内涵。首先,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育人先育已,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和初心使命;非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结合社会发展态势,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拓展和开发,树立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有机融合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的熏陶,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巨大优势,把家国情怀自然融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
新时代新形势,专业教师要善于接受新思维,善于捕捉新变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求专业教师不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达成育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社会时政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新的授课形式、新的授课技巧,创新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达到情感体验。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有机融合课程内容特色,将思想政治融化于无形,通过感悟、升华、体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把专业与时事相结合,录制课堂视频,整合运用实训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课程教学系统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引领中让德育教育更富有情感,更彰显生机和活力。
(三)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思政”应将中职德育教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积极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题内容,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当前形势下,专业教师应创新网络授课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不断树立爱国意识、不断增提高爱国情感。
2.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纲要》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引导他们要牢记历史,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珍惜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3.加强精神谱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蕴含着伟大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少年更面临着道德信仰缺失、娱乐主义盛行、工匠精神淡薄、个人利益至上等各种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内植铸魂立德的育人情怀,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讲好党的奋斗故事、讲好革命英雄的故事,讲好精神谱系激荡的伟大精神,通过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讲透伟大精神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用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让青少年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中国之所以能“强起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洗礼,激发学生奋进的力量,达成教书育人的价值目标。
4.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以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如财经金融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让学生谨记诚实守信、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观,在职场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人格魅力等;动漫专业,在写生与绘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敬业、乐业精神;物流专业,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刻苦练习,无私奉献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长远计划,将育人目标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理顺思政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教书又育人,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让学科知识更显深度,协调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集中力量深挖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材、教法上寻找创新和突破点,推动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真正扎进心里、印在脑里,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增强学生立足于激烈竞争的专业力量,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新华网2019-11-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新华社,2020-03-26.
[4]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吕本越.浅析中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35.
[6]康莉霞等.思政教育进课堂视域下新时代西柏坡精神教育路径浅析[J].青年与社会,2019(12):191-192.
[7]許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8]肖紫嫣.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