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NKI 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2-02-20 11:09吴云学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图谱垃圾

吴云学 张 韬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邮编:1100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生态宜居是仅次于产业兴旺的第二目标,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尤其重要,学术界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也日渐热门。目前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有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模式与参与主体等方面。但是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综述类的成果很少,且都是定性描述,缺乏量化分析。本文尝试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过程,以期为后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在中国知网首页点击“旧版入口”,使用“高级检索”中的学术期刊搜索功能,以“农村生活垃圾”为主题,期刊来源选择全部期刊。1986 年“农村生活垃圾”首次提出,此后14 年间仅有4 篇相关研究文献且被引频次较低,不具有学术研究的连贯性与代表性。为了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时间跨度设为2000 —2021 年,截至2021 年12 月26 日共检索出相关中文期刊文献1507 篇,人工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1321 篇。

(二)研究方法

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内置的转码功能,将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筛选的数据进行转码,建立新的项目,将时间分区(Time Slicing)范围设置为2000 —2021,跨度设置为2;Text Processing 区域设置为默认;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勾选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连接(Links)区域设置强度(Strength)为Cosine;范围(Scope)设置为Within Slices;Selection Criteria区域默认设置;在裁剪(Pruning)区域,在对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时,由于关键词数量多,关联性强,为了突出研究重点,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进行裁剪优化;在对作者和机构进行分析时,为了突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再进行裁剪优化,选择默认。设置完成后,运行得到图谱。

三、描述性分析

(一) 时间分布图谱分析

从文献的年度发表数量上反映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变化趋势(见图1)。

从图 1 可知,2000 年至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0 —2003 年),这一阶段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文献较少,年度发表数量均在5 篇以下,这说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虽然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是关注度较低,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处于逐渐走进研究者视野的起始时期。第二阶段是生长期(2004—2011 年),2004 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其中后,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年度发文量逐年增多,在2005 年相关研究的文献数出现了小范围的峰值,这表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处于稳中向上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高产期(2012 年至今),十八大召开后,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个阶段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文献年发表量呈迅速增长态势,分别在2016 年和2019 年达到峰值107 篇和171 篇,年均发文量 100 篇以上,这一阶段占总时间跨度47.6%,发表文献数量占总文献数的82.3%,这说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

(二) 空间分布图谱分析

1. 作者共现网络分析

作者共现网络可以反映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在CiteSpace 中以Author 为节点进行分析,得到图 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节点数为368,线条数341,网络密度(Density)0.005。在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中,字体大小代表发文数量,节点间的线条代表合作强度,节点连线越多,代表该研究人员合作越多。

图 1 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

图 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研究者发文量可以反映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域研究者的学术能力。根据普莱斯定律 (N 是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Umax 为最高发文量作者的发文数),计算N 的值为2.1,说明发文量三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为56 人。基于图 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数据,选取发文量五篇及以上的作者19 位,经过整理得到表 1 研究者发文量统计。

表 1 研究者发文量统计

如表 1 所示,施国中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文献8 篇;张敏、孙宇博、韩智勇、张国治、屠翰、王金霞发表相关文献7 篇;此外白军飞、魏珞宇、何品晶、刘丹发文量为6篇;仇焕广、贾亚娟、赵敏娟、李红、徐钢、罗臣乾、毕峰、王刚发文量都为5 篇。分析图 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形成了5 个团队。第一是以施国中、张国治、张敏为核心的团队,他们来自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第二是以屠翰、徐钢、毕峰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主要研究成果是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第三是以仇焕广、白军飞、王金霞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研究领域是农村固体生活垃圾处理。第四是以何品晶、刘永德、邵立明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以农村生活垃圾中的面源污染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第五是以鲁圣鹏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为切入点展开分析。

在图 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中,节点数为368,线条数为341,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5,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彼此间的交流有待加强。我们还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领域虽然形成了一些合作团队,各研究团队内成员多为同一单位,团队间缺少合作交流。同时在发文量大于等于7 篇的7 名研究者中,来自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成员有3 人,这说明该领域的科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 机构共现网络分析

研究机构是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通过机构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在中观层面上探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机构合作及其分布情况。利用CiteSpace 软件以Institution 为节点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到表 2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和图 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图中机构名称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各机构间的联系强度。图谱中节点数为437,线条数为97,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

表 2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

图 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从表 2 和图 3 可知:从发文量上来看,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发文量13 篇;河北农业大学、重庆临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发文量为8 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文量为7 篇;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发文量为6 篇;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等四个机构发文量为5 篇;其他机构发文量均少于4 篇。可以看出不同机构间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进展相对较快。从合作关系上来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机构合作。例如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图 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数为437,线条数97,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说明研究机构间的联系较少,合作交流有待加强。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发文量排名靠前的北方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北京,南方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但是多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跨区域机构合作网络。

四、热点分析与演化脉络

(一) 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可以反映该文献的研究主题,借助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功能,可以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在一定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分析。在CiteSpace 中节点设置为Keyword,裁剪优化(Pruning)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根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我们可以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热点划分为以下三类。

图 4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1. 一个基础核心概念:农村生活垃圾的含义和特征

聚类0 名称是农村生活垃圾,其中包含的关键词有农业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废物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废物被称为农村生活垃圾,这其中也包括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固体废物。在学者杨荣金和李铁松的研究中,农村生活垃圾被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可回收利用类,主要包括废金属、橡胶、玻璃、塑料、纸壳、家具电器等;二是可堆肥类,此类垃圾以有机物为主,特点是易腐,主要包含枯枝残叶、泔水、草木灰等;三是有害类,此类垃圾多为无机物,特点是易燃、易爆、有毒, 主要包括废电池、农药瓶、坏灯管、过期药品、旧光盘等。四是惰性类,多为建筑废料和生活炉渣[1]。学者崔兆杰等人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循环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自2000 年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进展与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伴随着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对农村居民现实生活危害的增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逐步兴起。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对人居环境危害的扩散性。学术界通常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陈火君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指出:我国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加剧,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农药和可堆肥垃圾[3]。周珂等学者认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工业品消耗必然增多,产生的大量固体垃圾在自然条件下无法降解,这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和大气[4]。杨荣金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有害垃圾不仅空间污染扩散性强,而且污染时间持续更久,影响农村居民数代人的健康,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广泛且长远的危害[1]。二是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存在明显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不同,产生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5]。韩智勇等学者对全国280 个村庄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生活垃圾排放总量上存在北方多于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的特点,这一特征的出现原因是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经济水平和地理环境的不同[6]。黄开兴等学者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测算出:农村固体生活垃圾的人均日排放量与年人均纯收入之间有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7]。岳波等学者通过对134 个村庄的生活垃圾进行组分分析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成分中,南方地区以厨余垃圾为主,北方地区以渣土为主,其余组分含量大致相近[8]。三是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多、增速快且人均排放量仍在增长。根据学者李颖和许少华的估算,2000 年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年排放量为1.4 亿吨[9]。黄开兴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2010 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固体年排放量为2.34 亿吨[7]。十年间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增长了67.1%。同期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仅增长了37.7%[10]。学者葛继红和周曙东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人均排放量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长[11]。

2. 两大重点研究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农村水环境治理

聚类2 为法律法规的完善。其中的关键词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城乡建设、生活垃圾治理、高质量发展等。解决农户住房问题是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基本环节,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央发布的129 份关于生活垃圾治理的文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65 份,通过词频统计发现提到垃圾1024 次,建造、建筑、住房等753 次,标准、方案等670 次。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不同于生态环境部对大气污染和面源污染的防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聚焦于固体生活垃圾治理,负责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指导固体生活垃圾的处理。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生活固体垃圾迅速增长,严重威胁农村人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处理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李玉敏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2010 年全国农村居民日均产生生活固体垃圾1.07公斤[12]。高世春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中固体垃圾超六成,而过半数村庄内的生活固体垃圾无人管理[13]。黄开兴等学者指出:我国亟需加强农村固体生活垃圾管理,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7]。王金霞等学者提出:农村生活固体垃圾问题的解决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乡镇管理机构;二是建立村级保洁制度,鼓励市场进入,引导群众参与;三是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14]。

聚类4 是农村水环境治理。其中的关键词有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农村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对水体的污染。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周庆翔指出: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缺乏管理,全国日排放量达3000 多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堆积,长期堆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15]。杨春妍和朱德龙通过调查发现:2005 年葫芦岛市农村面源污染COD 排放量为25964.25 吨,其中77.6%来自生活垃圾污染[16]。邓睿和川页也认为: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和丢弃是导致农村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17]。毛晖和张鸿景指出:截至2016 年,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的村庄仅占五分之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短板[18]。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周庆翔认为:在强化农村居民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和产业化进程[5]。杨春妍提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将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农村生活污水防治的有效措施[16]。

3. 三种主要解决手段: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与多元共治

聚类5 是城乡一体化,关键词包括城乡环卫一体化、专项行动、城乡环境、村容整洁等。在我国城乡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垃圾处理不及时、治理成效难以巩固等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改善城乡环境治理不平衡的现状,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城乡环卫一体化环境治理模式借助国家行政力量,将农村环境治理提到和城市环境治理同样的政策高度,通过革新治理理念、完善组织机构、优化资金配置对环境治理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以此来改善农村环境治理现状[19]。赖亚萍认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应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管理网络,以市为核心,以区(县)为单位,以乡(镇)为条块,以村为片区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体系[20]。尹德胜认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增加农村环卫资金投入,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21]。吕晓梦认为:在改善农村环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积极赋予农民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作用;还要努力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19]。

聚类7 是垃圾分类,关键词包括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等。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生活垃圾处理是以填埋为主,部分地区采取先焚烧再填埋的方式。但无论是哪种处理方式,都是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类收集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前提。杨荣金和李铁松认为:分类收集可以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获得最大效益。一是通过分类收集,部分垃圾可以就地分化,减少了运输成本;二是通过分类收集可以对不同成分的垃圾加以区分,便于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三是分类收集后,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1]。马香娟和陈郁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中95%愿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76%愿意收集可回收利用垃圾,67%愿意收集有害垃圾[22]。于晓勇等人进一步调查发现:村民虽然较为关注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有分类收集的意愿,但是改善的主动性有待提高[23]。

聚类9 是多元共治,关键词包括垃圾治理、标准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供需矛盾突出、治理效率低下是影响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PPP 模式因其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引入社会资本,获得了学者的关注。甄小英认为:相较于以往从上至下、政府部门包揽一切的管理模式,将PPP 模式引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激发社会活力,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24]。于奇等学者认为:PPP 模式可以破解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所面临的两大困境,即治理体系难以良性运作、治理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25]。但是杜焱强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PPP 模式后认为:两种模式总成本差异不大,PPP 模式的整体效率甚至更低,在不同阶段两种模式各有优劣[26]。杜焱强等学者还通过对PPP 模式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发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域社会资本盈利空间小,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PPP 模式应因地制宜、审慎推进[27]。崔兆杰等学者则根据分类收集主体和收集方式的差异,提出了两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运行模式:一是废品回收站模式。采用B-T-O(建立—转让—运营)的方式建立废品回收站,通过调节废品回收价格的方式提高村民分类积极性。二是农村社区自治模式。通过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让村民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以此来培养村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28]。

(二)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对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可归纳出一定时间段内该研究领域的演进过程。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 软件分析得到图 5 关键词时区图谱和图 6 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 5 关键词时区图谱

图 6 关键词突现图谱

通过对图 1 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图 5 关键词时区图谱和图 6 关键词突现图谱的分析,可以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这一主题研究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3 年)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沉默期。这段时间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并未引起学者足够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每年都在5 篇以下。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并不严重,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我国政府工作重心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不足。

第二阶段(2004 —2011 年)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发展期。2004 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首次加入了农村生活垃圾相关内容,2005 年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此后农村环境治理成为政府报告中的常客,学术界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也迅速展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在这个阶段得以快速发展。该阶段的关键词有农村环境卫生、生活污水、危房改造等,说明此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未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只是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中改善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的辅助手段。原因可能是:这个阶段内关于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政策尚未出台,政府颁布的政策几乎都是综合性的环境治理政策[29]。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政策导向性极强。

第三阶段(2012 年至今)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深化期。随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了水土资源,危害了农村环境,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要对农村生活垃圾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此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专项政策接踵而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该阶段的关键词有专项治理、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等。关键词从分类收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变化表明农村生活垃圾在处理环节上的深入,由前端的收集深入到后端的处理。由生活垃圾处理到生活垃圾治理的变化,则反映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治理理念的革新与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企业参与的PPP 模式,说明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从图 6 关键词突现图谱中可知,在2000 —2003 年间突变关键词有生活垃圾处理、对策、垃圾处理,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持续时间最长,说明学术界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持续关注。在2004—2011年间突变关键词有分类收集、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其中分类收集一词突变强度较高且持续时间最长,说明在这段时间内的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同时新农村一词突变强度最高,农业面源污染一词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该时间段内另一研究热点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2012—2021 年间突变关键词有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分类处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时间最长,受到了学者的持续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 年前,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对象是农村生活垃圾管理;2013 年后,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对象由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转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这表明治理理念由政府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乡村人居环境突变强度最高,说明最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这也将是学术界未来应关注的焦点。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领域具有以下特征和问题。

从空间分布上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一是该领域的核心团队成员几乎都来自同一机构,学者间的跨机构合作较少。二是机构间的合作也大都仅限于和省内临近的机构合作,跨区域的机构间合作不足。这表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跨区域合作研究氛围尚未形成。接下来的研究我们要加强不同机构间学者的交流,促进不同区域间机构的合作,努力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从时间维度上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领域形成时间较短。虽然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历史已有20 多年,但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真正形成独立研究领域的时间很短。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之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直依附于农村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关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化的研究不足。党作为紧密联系群众,团结各方力量、制定发展战略的领路人,在农村生活垃圾多元主体协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学术界应深入研究党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引领作用,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可行的多元治理模式。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增长和种类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总量不断增长和地域差异较大等特点。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以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外,城乡二元体制下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缺乏关注、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也是造成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突出的原因。因此,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关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其中,培养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最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从演进过程上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20 年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发生两次突变,都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实现的。例如在2004 年之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少人问津,自2004 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首次加入农村生活垃圾相关内容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才得以发展。在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才进入深化期。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然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本身具有滞后性,即当环境问题恶化,引起政府注意后,生活垃圾治理才会进入政策议程。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的政策导向性必然也将导致研究进展相对于现实问题的滞后性。今后的研究要减轻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在问题尚未恶化之时,科学预测问题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指引方向。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图谱垃圾
垃圾去哪了
绘一张成长图谱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倒垃圾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