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亮
2004 年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2004—2010 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正式启动建设, 全国各省地方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也逐步开始建设。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是采用信息化技术将汇聚的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公益性地提供给公众的一种服务性平台,具有降低文献获取成本、提升文献使用率、提升区域科技软实力等巨大优势。 但综观国内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目前中文科技文献主要收录于知网、维普、万方及国研等大型文献数据库,用户群体较为单薄,平台的共享属性无法真正得到发挥。 究其原因:一方面各地虽然陆续建设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但因地域局限性无法提供跨地区服务; 另一方面各大型文献数据库厂商对普通大众并不提供免费文献服务且收费较贵[1]。 因此, 本文通过调研各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现状,探究目前平台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内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了惠及面较广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 令公众能更便利地获取科技文献资源,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
以往用户获取文献的渠道是访问各大科技文献资源商,如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在这些资源商官方平台上检索需求文献, 下载文献时需支付费用,一般是按页收费。 随着各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 用户可以更便利地获取科技文献资源,有些平台提供公益式的服务,用户可以免费获得所需文献, 有些平台提供象征性收费式的服务,用户获取文献所需承担的费用大大降低。
以往科技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已购买这些数据资源的科情院所、高校等单位内部使用,一般不对公众提供共享服务,这就形成了数据孤岛与闭塞,也造成了重复购买文献资源的浪费。 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可以较大提升文献的利用率, 一方面实现区域共享后, 同区域的单位就无需重复采购相关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对公众而言可以有更多渠道更便捷地获取文献资源。
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可以较大提升区域科技软实力,当前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研发实力的提升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与技术调研, 而这些调研需要建立在对科技文献的检索、获取、分析与研究上,平台的建设与运行让企业可以更快捷地获取到相关科技文献资源。 平台的知识服务,可为企业研发方向提供思路。
平台建设的依托单位主要是各地的科情院所,大多数属于公益性质事业单位。 公共服务是这些单位的重要职能之一, 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可以较大提升这些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 为广大公众带来更为有效的知识服务。
文献平台是智库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和依托, 是推动智库有效发挥服务政府决策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 是面向高技术领域提供知识集成服务与发展战略咨询的专业平台。 文献平台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技术整合、发展规划和研究报告, 为支持各级领导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献平台充分发挥在数据、资源、咨询方面的特长,服务地方政府与企业,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为地方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发展贡献力量。 部分文献平台更深一步,开展综合科技领域政策与创新战略、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知识产权战略与分析评议等研究与咨询服务, 为科技创新与管理政策以及重大战略的出台、 科技创新方向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撑。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网络搜集等方式,调研国内省市、 自治区、 直辖市的相关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共计29 家。 从平台主要功能、平台涵盖的科技文献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的收费模式4 个方面分析国内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现状。
一站式登录: 以往用户检索文献要逐一登录知网、维普、万方、超星图书、国研网等大型科技文献数据网站, 现在国内文献平台大多采用一站式登录模式, 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即可使用上述所有网站数据资源,本次调研中的所有平台均具有该功能。
统一检索:在一站式登录的基础上,平台实现多数据库一次性检索,检索结果汇总、去重、聚类、排序与导航,用户能够通过一次检索,获取所有知网、维普、万方、超星图书、国研网等平台的文献检索结果,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广西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深圳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21 个。
原文调度(文献云传递):平台将用户需求的文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用户,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等18 个。
其他功能服务,包括:专题信息服务、科技查新、科技咨询评估、定题跟踪、订阅推送、代查代借、产业追踪、知识产权服务、统计分析、企业知识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定制科技信息门户、专利技术分析和外文翻译等。
在升级服务方面,平台的服务内容从单一的文献提供服务逐渐向科技情报分析、关联分析、智库研究等知识服务转变。有些平台还可对关键技术领域、 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研判并提供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各项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依据和智囊支撑。
经调研,统一检索、原文调度、科技查新、专题服务是开展较多的服务项目,科技咨询、知识服务、定题跟踪其次(图1)。
图1 平台的主要功能
平台主要提供包含:中外文期刊、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报纸、学术报告、年鉴、专利、成果、标准、法律法规、皮书报告、党建刊期和党政决策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 经调研大部分平台都提供中外文期刊、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具体情况如下(图2)。
图2 文献资源共享情况
目前主流的平台建设模式是采用区域共建共享模式,提升平台使用率与使用效能,提升文献资源复用率。 例如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陕西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四川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深圳文献港和厦漳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
从收费模式上来看,目前平台主要分4 类:一是限区域内用户注册免费使用(11 家),如厦漳泉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二是限区域内用户付费使用(8 家); 三是全国用户均可注册付费使用(5家);四是仅对内部使用(5 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平台收费模式表
(接上表)
部分平台存在文献获取时效不太理想的情况,用户请求文献时,平台无法第一时间原文传递给用户,存在4~6 小时的时延,有些时候时延达到48 小时,甚至有时用户无法获取到文献。
很多用户往往仅在某一时间周期里对平台有较大的需求,例如撰写报告、论文时,当用户完成任务后,往往较少使用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用户慢慢对平台的需求不那么迫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部分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度有待提升,如何更进一步吸引用户日常关注、使用平台资源,是这些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平台的用户是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者、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这些用户通常有科研任务,因此对平台都有比较迫切的需求,使用频率较高。反之,广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不关注、不了解、不会使用平台。
部分平台存在提升改造滞后的现象, 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有些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而有些平台因经费等原因, 还停留于初始建设的状况。
平台建设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应从政府决策层面上出台对平台的扶持办法。 一是各级政府政策保障。 平台建设应从国家到地方都形成政策保障,从平台定义、平台建设、平台管理等方面,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完善科技文献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的法律法规,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 二是人才鼓励政策。 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参与,应进一步完善人才鼓励政策,吸引人才入驻平台。三是资金保障。科技文献平台的运营维护涉及硬软件维护、信息网络环境维护、文献资源多样性、文献服务多元化、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都需要构建持续投入的经费支撑保障体系, 特别是有关文献资源的多样性开发更是需要持续性和积淀性,因此也需要政府方面的资金保障,如设立财政或者科技专项经费(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营维护专项经费)稳定投入,实现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2]。
目前很多地市平台建设不单纯依托一家单位独立进行,而是与地方科情院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等拥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单位合作,协同共建。构建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促进多部门、多科研院所的科技文献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共享,集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多部门群策群力建设, 实现对共建单位各种资源的整合、重组和优化,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服务方式,形成种类丰富、 布局合理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开放共享,提升城市产业创新能力。
当前,用户不断对文献平台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平台亟待提升技术水平, 其应涵盖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云架构云计算、国产相关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中间件及数据库、平台系统建设、平台性能优化、平台网络安全等多方面技术领域。 平台应进一步提升获取文献的效率,令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文献;进一步完善平台的统计分析、引文网络、在线预览、智能推送、App 及微信小程序访问等功能;进一步完善特色库、专题库等专题模块建设,进一步完善情报分析、关联分析、智库研究等知识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行业进步,更好地减轻企业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咨询的压力。
一是团队建设。 持续打造自身的科技服务团队,将其他领域、其他系统的高水平人才,吸引到平台建设中来,齐集各类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不断探索宣传推广及日常运营的新方式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吸引用户、如何更有效地留着用户、 如何能让用户投入到平台的建设中来,如何有效收集用户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反馈。三是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旨在为全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对于平台的参与感有助于优化平台建设,如何吸引当前科技前沿公司投入到平台建设中来,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是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针对性地面向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育企业,提升科技文献服务力度,提供更为精准的科技文献基础支撑, 助力企业战略规划、科技研发、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