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伶俐 张梦园
摘 要: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要求高校的各类学科均发挥出“德才兼备”的育人功效,直面新时代的新要求,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顺应大势的重要举措。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本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明确其价值取向,教育功能以及内容要求,从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81-04
近几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诸如各种层次、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改立项,教学竞赛、教学技能大赛或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等。在如此情况下,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出现了危机感,甚至认为课程思政挤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空间,无形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授课难度。如何正確看待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客观地说,课程思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而言,机遇与挑战并行,压力与动力共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采取积极态度辩证地应对。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临的机遇
不管是“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还是“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这些都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教育问题的重视和期盼。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接棒人”的时代和历史重任。
(一)思政教育受到高校高度重视,营造了良好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这凸显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点亮了前景,鼓舞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干劲。各地方高校乘胜追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书记、校长深入课堂给本科生讲思政课,学院的书记、院长主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积极推动校处级干部带头示范,深入课堂为师生上思政课,主动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各学院也纷纷为学生讲授不同主题的思政课,形成了齐心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起主导作用的思政课教师也创新争优,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山西医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冰采用“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小品、脱口秀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学生上课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极佳。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受欢迎”,思政课也从之前的“无人爱上”到现在的“一座难求”。202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务必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二)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凝聚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合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绝不限于思政课程之内,全学科都肩负有重要的责任。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因素很多,所有学科应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稳定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管是中美贸易战还是新冠肺炎疫情,西方国家总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挑衅和攻击。近年来,我国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引来西方国家嫉妒和仇恨,他们恐慌、害怕被超越,因而加紧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后备军的大学生,其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各高校各专业高度重视,深入挖掘本专业内在思想政治元素,巧妙地将其融入专业课的课堂当中。比如河南洛阳理工学院数学与物理教学部物理教师苏剑峰上生物课讲到“质点系动能定理”时,自然巧妙地将抗疫斗争中的每一位中国人比作一个质点,把质点系比作我们的国家,每个质点都为国家这个大系统可以平稳发展而贡献着力量。各专业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高校课程思政系统开展,提升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能力
课程思政绝不是“课程”加上“思政”而已,而是挖掘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模式对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各个学科的发展有基本的方向标;另一方面使得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更易理解、接受,从而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理工科注重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勇于探索和研究,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医药学专业旨在灌注“医者仁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抢救患者;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具体化”的授课模式,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进而有利于思政课程的讲授。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对的挑战
(一)专业课思政元素不断渗入,挑战着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教师的核心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想“授业”“解惑”,第一步是要做好“传道”,而“传道”的基础在于“道”,在这一步中,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关键。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仿佛每门课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不仅是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将之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起主心骨作用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将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掌握牢固。《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校建设的支撑所在,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如果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真懂、真信、真用、真讲,那么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以及学生又如何能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呢?并且,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可以更好地对其他各学科教师起到“导航”作用,从而增强推进“课程思政”的信心,形成协同一体化式发展。7D7D372F-CD81-42A7-9F4E-7C003A7363B9
(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入,挑战着思政课教师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传道”“授业”和“解惑”最挑战教师能力的在于如何“传”,如何“授”以及如何“解”,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中,思政课教师如何将思政课程讲得“入心”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以往的思政课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将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致使学生无兴趣、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慢慢变成学生不愿意上的“水课”。为了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倡导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各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是在各类课程中发挥出育人作用,但高校育人的主要课程仍是思政课,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大换血”的就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当各类学科都在讲“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思政课教师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与专业课的“思政”区分开来?如何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这就考验着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跨学科的广度,在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同时交叉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才会拉近与不同专业学生的距离,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单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導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体现了教育教学要做到交叉辩证性的特点。如何遵循“八个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新意,讲出不同?这是新时代对思政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三)学生政治素质不断提升,促使教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促使教师也必须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铭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不断深入理论研究,增添知识储备以丰富教学的新内容或是新角度,以更加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深化理论的“看家本领”固然重要,与此同时也要结合实践。道不远人,教育不离日用伦常[4],明确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只要将“摸不着”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它的价值才会得以发挥。老式的思政理论课之所以枯燥死板,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现实生活化。为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打造一流的思政课堂,各高校通过带领党员教师及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外出到经济示范区学习等形式推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形式”并非“走过场”,“参观”并非“看过了”,而是要走出路子、过到重点,参出内容、观出效果。这考验着思政课教师以实践或调研诠释理论的能力,如何将所见和所闻内化于心,转化为富有“实例”的所想和所感传授给学生,这对科学研究也是同等重要的。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对挑战的策略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作用不言而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举足轻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核心职责。因此,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之时,每位思政课教师应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教学理念去积极应对挑战,应秉承“人知我懂,人懂我专”的职业精神去牢牢抓住机遇;应秉持“人新我奇,人奇我精”的理论素养去深化教学质量。
(一)端正思想观念,积极面对挑战
在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教师容易产生“开设有思政课程,为何又提出课程思政,难道是我们教得不到位?”“课程思政发展下去,以后是不是不再需要思政课了?”等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以“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正面回应了思政教师的担忧,反映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独特价值,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国家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推进者。只有理直气壮地开展好思政课,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生的高质量人才,才能让党的千秋伟业沿袭既往、历久弥新。同时,要正确认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摒弃二者之间是竞争替代关系的错误看法,认清二者价值取向的同向性,明确二者内容要求的契合性,最终形成“科科蕴含思政,思政引领科科”的教育格局。
(二)潜心教学科研,提升素质能力
教师的工作本就是学术的工作,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本身就负有科学研究的职责。陶行知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具有学无止境的学术信念。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要想搞好教学,必须潜心科研。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理应更为专业。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静心学、用心学、潜心学,不仅要研读原著、学习原理,掌握的知识面要比学生广,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运用方面也应当更为熟练和自如。其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的变化不可轻心、不可怠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思政教师应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内容,不能搞“一招鲜吃遍天”的教学套路,常讲常新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最后,要立足基本国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潜心研究。比如对比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美两国的不同做法,我国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如何认识新的基本矛盾和新的历史任务?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政课教师用脑、用心、用理论去研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做出有理、有据的解答,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政治意识上的进步。
(三)深入实践调研,拓展理论视野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课堂上学生会提一些涉及国内外政治的尖锐敏感问题,同时经常会把国内外同类型的事情对比起来思考,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有一连串的疑惑。但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学生的疑惑正是思政课老师要讲清楚的重点[3]。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进行对比分析;也要求教师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调查,善于利用一手真实数据、案例或者素材,解答学生的疑惑,并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很多学生会关注国内之前与现在的发展状况差别,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历史眼光并用历史观点思考历史发展问题,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探寻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预见社会发展趋势,走在发展潮流之前,突破现有的生硬教学局限性,以生动具体的方式进行纵横对比,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清楚认识新挑战,重新找准自身的新定位是每一位思政课老师必须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明确提出了“六要”的具体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六要”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应对挑战,化解挑战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完善自身的同时引导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和广大学生更清楚地审视自己所教所学专业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地位和意义,以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04- 10-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3939.html.
[2]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 人民日报,2020-09-01(01).
[4] 刘建军,梁祯婕.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1):104-112.
[5]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责任编辑:陈华康)7D7D372F-CD81-42A7-9F4E-7C003A7363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