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地方戏曲艺术是本土民族文化的瑰宝,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戏剧文学则具有“天然思政”的优势。本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当下时代的特殊性,阐述地方戏曲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戏曲课程结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戏曲课程;思政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68-04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基本道德水准的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1]。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伦理观,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在统一。高校以往的戏曲艺术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以民族艺术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戏曲艺术教育在非戏曲专业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非常少。正确认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传统戏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挑战、探索利用高校这一特殊平台,创新与戏曲文化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对开创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流行文化占据了校园文化的主导地位,动漫二次元文化、网络游戏、娱乐恶搞、哈日哈韩文化等是较为主流的文化现象,流行文化以新兴、快速、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等特点深受青年群体欢迎。但部分流行文化回避了沉重的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而以“娱乐”“游戏”的姿态示人,鼓励受众甩掉传统价值观中自律的束缚,及时享受人生乐趣。当代大学生群体多数悟性高、思维活跃,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在形成的过程中,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一些负面的文化会使部分自控能力弱、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沉迷于其中,深陷消费文化、宅文化、享乐文化而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态度,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2]。对此,高校可以从青年学生“感性思维”占主导的思维模式入手,开展具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戏曲艺术课程来催发思政教育导向,利用青年学子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为思政教育另辟蹊径。
二、以戏曲艺术課程推进思政教育的优势和挑战
“国粹”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瑰宝,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老百姓就是通过观看戏曲表演来明辨仁、义、礼、智、信,戏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操。云南地方戏曲以云南花灯、滇剧、白剧、傣剧、壮剧、彝剧最具代表性和规模化,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了云南地域性文化的巨幅画卷。戏曲艺术在高校的广泛传播,对提升学生群体的审美层次、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都能起到极大作用,并且能够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传播、传承和保护地方戏曲艺术,一举两得。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既有优势也有难点。
(一)优势分析
1. 戏曲文学的“天然思政”优势。戏曲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重要的教化手段,在古代,社会底层人民主要的受教育渠道就是观看戏曲演出,“家国情怀”、追求“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戏曲文学的创作基石。如云南独有的地方戏曲“滇剧”剧目《关山碧血》,展现了晚清时期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国土、抗击英国侵略军的一段历史,剧中大力宣扬民族精神、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云南白族的“白剧”剧目《崔文瑞砍柴》中的歌词“你我心中比蜜甜,柴捆搭肩情搭情,我织草席你砍柴,孝养老母家团圆”,弘扬了勤劳致富、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云南傣族的“傣剧”剧目《竹楼情深》,重现对越反击战时期边境少数民族和军队战士之间鱼水情深、有国才有家的大爱之情,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云南花灯剧《乡城亲家》中的唱段“和谐之家人气旺,儿女孝顺喜事多,全家老少一条心,家和才能万事兴,黄土也能变成金”,宣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强调的家庭和睦、儿女孝顺等等[3]。这些戏曲故事饱含人生哲理,剧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也皆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当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政治理论和时事宣讲,以戏曲艺术课程推进思政教育,春风化雨式地培养青年大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理智地看待外来文化、应对不良文化的腐蚀。
2. 戏曲的美育优势。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千年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戏曲艺术包含唱、念、做、打、舞以及手、眼、身、步、法的“四功五法”,是融音乐、美术、文学、舞蹈、杂技、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白先勇先生曾说过,“中华戏曲无一不美”[4],演员演唱时观众可以欣赏唱腔的独特韵味——如云南花灯的活泼生动、滇剧的起伏跌宕、傣剧的阴柔之美、彝剧的粗犷朴实等等;在念白与台词之间欣赏中华诗词、文字之美;身段表演中欣赏不同行当的毯子功底;群戏和打戏中欣赏多角色之间的精巧配合与时机拿捏。如果一时之间还听不懂唱腔,可以欣赏制作精美的戏服、代表人物性格特征的脸谱、精致考究的头面、盔帽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中华传统色彩美学的高度;在戏曲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音乐之美、人文之美、表演之美、服饰之美,既是听觉盛宴也是视觉享受。戏曲课程在高校的推行,对学生了解优秀传统艺术、提高人文艺术修养、提升审美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3. 戏剧表演独具的“共情”感染力优势。戏曲艺术的表演性、故事性、趣味性极具感染力优势。戏曲,是通过某一种戏曲表演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戏曲艺术的现场感染力能激发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在历史故事里和英雄人物身上,去体验自己现实人生中无法经历的跌宕起伏与悲欢离合,产生“共情”的情感体验,充分理解剧情发展和角色行为。戏曲艺术强烈的感染力可激发学生对忠、奸、善、恶的爱与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戏曲剧目实践中的“体验转化”优势。戏曲剧目的实践是一种群体性创作活动,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合作完成剧目,通过群体协作表演的过程,在戏曲故事中共同完成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学生在参与剧目排演的过程中扮演角色,这就获得了设身处地站在角色立场思考与行动的宝贵体验,所有学生都在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无言熏陶,这样的体验快速直观。而戏剧教育的侧重点就在于培养人在情感领域的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剧目排演”的方式也是对地方戏曲艺术最好的“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在“活态传承”中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再现,地方戏曲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活态传承”是师生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很好方式。
(二)难点与挑战
1. 戏曲在年轻人心中的固有形象难以打破。注重乡土文化特征的地方戏曲,本身的“草根”特质和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是“旧、土、过时”的老古董代表,与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有着极大的差距。加之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接触戏曲艺术,导致戏曲教育目前在高校的传播情况并不乐观,这就需要授课老师的正面引导和多方启发,在赏析的过程中以中华千年文化为引,详细讲解、对比分析戏曲艺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部分地方戏曲唱腔、台词以方言发音影响传播和传承。地方戏曲多数以区域方言发音,如云南傣剧的唱腔、台词均为傣语的发音;白剧的唱腔台词为“汉语白音”,即在汉语的基础上发白族话的腔调;彝剧以彝族民间口语表演,对白采用“汉语彝腔”的发音;汉族的滇剧和云南花灯台词均采用“昆明官话”、唱腔多为“半说半唱”形式。很多学生不看字幕就无法听懂,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多做教学示范和引导,在戏曲剧目赏析之前做一定范围的、简单的方言讲解和教学,打通赏析通道,让学生能“无障碍”地欣赏地方戏曲、体验地方戏曲本身的艺术精髓和背后折射的地域文化内涵。
三、探索与传统戏曲艺术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推进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营造校园正能量文化氛围等,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专业教育、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文化修养,让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和专业素质可以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质,即使有再突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造就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二)通过剧目赏析发挥戏曲艺术感染力优势,以剧传情、以情感人
戏曲剧目赏析,是以戏曲课程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戏曲故事的感染下,充分带动学生感受人物、了解时代背景和艺术内涵,充分理解剧中英雄人物的行为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知。云南艺术学院开设的“云南地方戏曲音乐应用与实践”课程选取了多部优秀的云南地方戏曲剧目赏析——滇剧《江姐》,通过新中国成立之时江姐却在渣滓洞里壮烈牺牲的故事感受她伟大的革命精神;白剧《洱海花》表现民族地区的干部在环保搬迁過程中,脚踏实地干工作、一心为民的情怀;傣剧《刀安仁》讲述被孙中山誉为“边塞伟男”的傣族近代最具影响力土司刀安仁,带领傣族人民对辛亥革命作出特殊历史贡献的故事;彝剧《杨善洲》多角度展示了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在退休后的22年里,带领乡亲们将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最终将面积达5.6万亩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的感人事迹。这些题材都充分体现了戏曲艺术在德育方面的重要功用,由此可见,借助戏曲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以剧传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文化认同感[5]。
(三)通过课堂研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研讨是课程中正面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研讨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可充分了解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态度,并及时加以引导和修正。在剧目赏析后,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剧目的情节、人物、结局等进行讨论,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最终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总结。如《锁麟囊》这一经典的传统剧目,讲述的是两个家境悬殊、素不相识的女子在对方遇到困境时不计回报相助的故事。在这一剧目赏析之后,教师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你曾经帮助过他人吗?你愿意用什么方式帮助他人?在享受父母的供养、自己还没有收入的前提条件下,你如何用不花钱的方式帮助别人?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做法和想法,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自己的见解。不停留在授课教师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中,而是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讨论、再思考后得出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这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四)通过戏曲剧目的学习体验,沉浸式融入思政教育
通过戏曲剧目片段的排演,让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理解角色的高尚行为。如“云南地方戏曲音乐应用与实践”课程中,剧目排练部分选取了云南花灯剧《探干妹》,剧中人物是一对勤劳的农村青年,干妹心志高洁、不嫌贫爱富,拒绝了有钱表哥的求婚执意等待干哥,两人不怕吃苦、不畏艰难跑马帮自力更生的故事;白剧《习总书记到我家》,结合了白剧唱腔和白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鞭”的舞蹈表演,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农村与白族人民畅谈生活美好,并给予祝福和嘱托的情景再现;傣剧《娥并与桑洛》,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融合了傣剧的经典唱腔和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方式,表现了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主题,标榜正确的爱情观和反对封建强权的不屈力量;滇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等等。在戏曲剧目的排演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戏曲人物,获得与自己真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认识与理解他人,以戏曲表演的方式去经历别人的生活、体验别人的感受;在剧目排练的过程中增进了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教学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校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高校学子具有超乎想象的传播能量和强大的复制力量,高校应充分借助流行文化的平台优势,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6],如开展“我的最美家乡戏”征文活动、“新青年新戏曲”主题的微视频大赛、“戏曲唱家乡”校园歌手大赛、“中华传统戏曲知识网络竞赛”、戏曲展演以及剧评的论文比赛等等,充分发挥戏曲美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让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却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之中,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在地方戏曲课程中融入思政导向、弘扬国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完成了思政教育[7]。新媒体时代,在流行文化风靡校园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当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模式,让国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 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孟繁菊. 流行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20-22.
[3] 王胜华. 云南民族戏剧论[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傅谨. 美育视野下的戏剧教育[J]. 美育学刊,2021(02):7-12.
[5] 张帆,陈婷婷. 高校戏曲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戏剧之家,2021(05):25-26.
[6] 谢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17-20.
[7] 闫晓宇. 地方戏曲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 戏剧之家,2016(03):185-186.
(荐稿人:王玉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