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华 黄飞
【摘 要】在越来越重视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文章立足于历史材料选择题的基本结构、思维过程和价值取向,归纳出了充分解读题干材料、全面揣摩所有选项、科学运用解题方法、价值判断的正向性四个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意识,促进综合素养的养成。学生只要充分地对题干进行分析思考,领悟设题意图,找准试题考核的学科知识,就能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关键词】选择题;解题技巧;材料分析
【作者简介】周云华,高级教师,苏州市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透视、学习设计与分析、听课与评课研究、考试测量与评价;黄飞,高级教师,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提倡,除了极少数单纯考验知识点的题目,大多数考题在命制时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测评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许多考题都选择在题干增加更丰富、真实的背景材料以促使学生摆脱机械记忆,多角度地思考、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鉴于这一测评倾向和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包含大量材料的题型成为学业测试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它是检查教与学的重要标尺,也是指导学生学好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是否掌握对应的解题技巧以及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极大影响了学生能否正确解答多材料的考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日常和备考教学中更强调材料解读,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材料的答题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以带有历史材料的选择题为研究对象,从选择题的基本结构、思维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更准地解题。
一、充分解读题干材料
题干中丰富的材料与特定的历史背景,为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解读、删选有效信息——创造了条件,也使得传统的,单纯聚焦于中心词、提问词、限定词的审题方法难以在材料丰富的新题型中奏效。为了适应新的命题趋势,学生需要充分解读题干中给出的历史材料。既要解读出题干隐含的所有信息,又要将解读的信息按照重要性整理为立体的、有优先次序的信息序列。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对题干进行解读,笔者将审题的基本程序归结为四个步骤,总体上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序解题:①分解材料,划分层次,概括各层次要点;②厘清各层次关系;③归纳材料主旨;④结合提问词,思考题目真正考查的内容。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
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以上题为例,依照审题的四个步骤,学生首先要依句分解题干材料,提炼出材料的具象信息作要点化理解:第一句限定了城隍神信仰的时间(唐中期以来)以及政治地位(官方认可);第二句涉及空间(各座城市)、信仰态势(祭祀规格);第三句涉及城隍神的属性(护城神)、地位(超过土地神)。此时,学生全面而完整地提取了材料中所有关键信息,可以开始第二个步骤:对材料层次进行梳理。此处可以使用who(谁受祭祀)—how(如何祭祀)—why(祭祀的原因)的经典思路进行思考。
再根据整理好的信息进行第三个步骤:概括整则材料的主旨。仔细阅读可发现,所有信息强调的都是唐中期以来官民的城隍神(护城神)信仰日趋浓烈。最后依照第四个步骤找到提问词“源于”,可见该题是在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由于第三个步骤已经归纳出了题干想强调的现象为何,因此学生可以准确抓到考题的核心,显然D选项“城市经济功能凸显”才是正确答案。
同样是以城隍神信仰为材料的选择题,下面这道考题的核心又與上题不相同。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保护神,各地城隍多是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明朝统治者按照行政级别把城隍分为都、府、县三级,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B.整顿官场风气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繁荣市镇经济
同样先对题干材料的信息进行提炼:第一句强调了地方城隍的道德属性(士大夫的伦常),第二句涉及城隍的政治属性(对应行政级别分级并要求地方官上任前祭祀)。第二步,对材料层次进行梳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前半句都在讲人赋予城隍神的道德身份,而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对第二句后半句地方官上任前祭祀城隍神的合理性作出的说明。第三步,概括整则材料的主旨:明朝政府借助城隍神信仰为自己的地方统治服务。最后一步,找出提问词“主要目的”。考虑到第三步概括出的维护明朝政府的地方统治的主旨,以及第二步提炼出的对非真实的城隍神作出真人的道德要求,可知明朝政府是想通过祭祀影响地方官员,使之敬重伦常、遵守等级制度。由此可见,C选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才是正确答案。
通过以上两题可以看到,同样是以城隍神崇拜为题干材料,点明城隍神祭祀与官方关系的考题,由于切入点不同,考核的核心也不同。如果不能充分解读题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就无法准确判断考题究竟在问什么,容易因为理解错误而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如果能依照审题的四个步骤对题干材料进行拆解,学生就能提取出所有的关键信息,准确理解材料想表达的主旨,从而找准切入点,顺利选出正确答案。
二、全面揣摩所有选项
除了充分理解题干材料,从选项入手也是找出正确答案的一个实用技巧。为了避免无视题干,直接从选项中选取正确答案这一现象的发生,命题者在题型的设置上也颇费心思。自最优型选择题问世以来,选项组不再单纯地由一个正确选项与三个错误选项组合而成,而是一个最佳选项与三个干扰项的配置。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或部分符合或基本符合题意,唯有一个最为符合,是最佳选项。干扰项承担着迷惑解题者的职责,它与最佳选项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与材料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二是表述内容的性质类似。这种似是而非的迷惑性,使得题干与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对错、有无一类的浅层关系,而是内在的质与量的关系。也就是说,最佳选项与干扰项之间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而是一种互有包含的关系。
学生想要找到最优选项,必须从各个方面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认真揣摩选项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与题干最契合的选项。就选项本身而言,要对选项中每个语义要素进行审视,避免只顾及核心概念而忽视了程度的表达,毕竟选项之间的关系已非浅层的错对、有无关系,更重要的是程度的深浅。就选项之间的关系而言,要对难以取舍的两个选项(即最佳选项与强干扰项)给予逻辑关系上的审视。强干扰项之所以干扰性强,不在于选项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与最佳选项相比并非最优解。强干扰项与最佳选项之间往往存在递进关系(哪个更深刻)或包含关系(哪个更全面),在关系上更具有优势的就是最佳选项。
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范仲淹在家信中告诫在外地任官的侄子:“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为官,莫营私利。”这则材料反映北宋
A.义利之辨得到强化 B.商业经济发达
C.心性修养观念盛行 D.监察制度完善
本题正确答案为B。其余三个干扰项与题干材料都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A选项对应“莫营私利”,C选项对应“一向清心”,D选项对应“告诫”其他官员。因此,判断这些选项为干扰项的关键在于揣摩其中的逻辑联系在程度上是否有欠缺。A选项的核心词是“义利之辨”,判断A选项是否可选,一方面要思考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一方面要推敲讨论内容是否得到“强化”。以“莫营私利”的语句来看,为官营私应該是当时常态,因此范仲淹才会特别告诫侄子要提防、要收敛。C选项的核心词是“心性修养”,范仲淹“自家且”的用语显然是“不管他人是何种态度,我们姑且”的劝诫式的口气,因此当时社会盛行心性修养显然是存疑的。D选项的核心词“监察制度”指国家对官员实施的监控措施,以一则长辈叮嘱后辈的私人书信来推测国家监控措施未免片面,“完善”一词也过于绝对,因此也非最佳选项。只有B选项联系题干“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明确证明了商业经济的发达,在程度上也契合匹配,故而B选项才是最佳选项。
对于具有两个强干扰项的最优型选择题,学生更是要用心地揣摩选项中程度的体现,才不会落入命题者设下的圈套。试看下面一题:
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清代乾嘉学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焦循也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上材料反映程朱理学
A.被乾嘉学者修正 B.在清代已经衰落
C.遭清代学者反对 D.不承认人的欲望
根据调查,不少学生做到这题时都是在A选项和D选项之间犹豫不决,因为两者都可以从材料中获得足够的信息支持。一旦判断两者皆“有理”,学生就应该着重审视两个选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程度。A选项中的“修正”一词暗含着对乾嘉学派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肯定,反过来说也是承认了程朱理学的局限性。换言之,A选项其实包含两个层次。而D选项只点出了程朱理学不承认人的欲望这一局限性,因而在层次上A选项和D选项之间存在包含关系,A比D更深刻,最优选项为A。
通过以上题例可知,对于最优型选择题,学生思考的关键不在于选项是对是错,而是斟酌选项中表现出的“度”是否适中合理。为此,学生必须全面揣摩所有选项,从各个方面考查四个选项在逻辑关系和程度的深浅上有何区别,在对比中选出最优选项。
三、科学运用解题方法
富有材料背景的选择题以历史素材作为呈现形式,传递命题者隐藏的信息,而解题者的任务就是从纷繁的信息中归结出命题者想要突出的主要信息。也就是说,通过现象找本质是学生解题的重要方法。选择题在考卷上并不会呈现思维的过程,只呈现思维的结果(即隐含在题干中的本质,也就是最佳选项),并且这个思维的结果不是学生的思维结果,而是命题者的思维结果。[1]当然,为了试题能适用于所有受试对象,命题者使用的命题思维只能是历史学科所秉持的一般的、普遍的、聚合性的理性思维过程。学生只要遵守一般学科思维,再现命题者的思维过程,就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果。
受题型和考试时间的限制,选择题题干材料的语言总是力求简洁明了。但语言的简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者的理解,这使得该题型无法考查解题者在面对复杂情况下的思维能力。既然无法依靠更多信息持续深入探究“本质”,那么科学运用解题方法才是最佳方案。对于“现象—本质”解题方法的运用,不要单向地使用“现象→本质”这一思路,也要反过来使用“现象←本质”的逆向思维。另外,对于归纳法的运用,要精准不要粗略。史学家治史,第一种必须使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2]。归纳法作为学生理应掌握的第一思考方法,常见的运用失误是忽略证据的充分性,从个别现象得出普遍性结论,最终歪曲了历史。学生解题时,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展开来说。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
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由这道题的材料可知,黄埔军校的学制较一般军校大为缩短。提问词“反映”就是要求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作答时,学生遵循“现象→本质”的思考路径从题干提供的现象中归纳出本质,初步判定A选项是正确答案。为确保答题正确,学生也要依照“现象←本质”的逆向思维对三个干扰项加以排除。B选项“三民主义深入人心”的具象,应该是三民主义信奉者的增加,表现出该主义对民众吸引力的增强。C选项“军队素质大幅提升”的具象,应该是从各个维度体现出军队战斗力的增强。D选项“国共合作方式创新”的具象,必然包含国共关系的调整。显然,这些都无法在题干中找到相应的具象表现,因此这三个选项都是干扰项。只要灵活运用“现象—本质”的解题方法,学生就不会被错误选项迷惑,答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提高。
2021年福建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
表1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
表1表明当时
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
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三部著作的相关信息,而解题的关键要看表格中的信息是否能归纳出下方四个选项。林、魏、徐三人虽然都有当官的背景,但材料中并没有显示著书一事有清政府的授意,仅仅三人也无法代表当时整个“士人群体”——就史实来看这三人恰恰是士人中的异类——因此“广泛关注”更是无从谈起,B、C选项错误。材料中所列的书籍只能证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无法证实中国文化反过来向西方传播,即无法证实双向互动的存在,D选项错误。通过表格“成书背景”一栏可以看到,林、徐两人是在广东和福建任职期间搜集材料著书,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而成。这些细节显然是命题者特意提供的信息,必然是答题所需的关键内容。再加上《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从题干归纳出A选项的推论,故而A选项正确。由此题可知,B、C、D选项之所以错误显然都是给出了超出材料的推论,学生能否科学运用归纳法是答对此题的关键。
四、价值判断的正向性
“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被称为历史学科素养。”[3]64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价值判断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的试题在命制时也是从基本史实和价值判断两个角度切入历史材料。试题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自然也会测试学生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反过来说,是否体现了正向的价值观也是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的标准之一。
比如,中学历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3]77。唯物史观不仅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评价一个阶级、制度、政策是否先进的首要标准。因此,唯物史观高度重视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观察一个选项是否体现生产力的正向发展即可判断其正确与否。
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
水碾硙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严令“凡水有灌溉者,碾硙不得與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硙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
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
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硙业以获得巨额利润
C.水碾硙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
D.水碾硙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
本题材料中,水碾硙与王公权要、与民争利、妨碍交通等关键词关联,故而容易使学生对水碾硙产生负面评价,错选D选项。需要注意的是,题干在首句便明确提到水碾硙“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是一个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哪怕该事物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价值。由“私设”和仅仅拆除三所妨碍漕运畅通的水碾硙来看,唐玄宗和宋真宗并不是要全面废除水碾硙,凡是灌溉用水不得设置水碾硙争利的命令也证明官府并没有打算从中垄断获利。从正常的思考逻辑来看,官府也不太可能有意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因此A、B、D这些非正向的选项都是错误选项。
又如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育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之一,它“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60。由于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发展方向,凡是民族关系方面的历史选择题,必然贯彻、体现这一正向的民族价值观。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
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虽然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古代曾发生矛盾冲突属于事实,但命题者特意使用了“允许”“已归附”的字眼减低矛盾冲突在题目中的体现,题末的“这”字也是在向学生强调仅仅就少数民族内迁一事进行讨论。这些细节的设置都是基于家国情怀中民族融合价值观培育的考虑。A选项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王朝的衰落联系起来,B选项将少数民族内迁视为边患危机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有史实依据,却绝不是历史主流,更不是家国情怀的应有之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无涉。因此,A选项和B选项错误。题干材料虽然点明了内迁后的聚居地,但没有谈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与之对比,自然也谈不上“均衡发展”,因此C选项是超出了材料的推论。D选项显然是客观事实,即便脱离试题,仅从选项的正向性来看也是不二的选择。
上述四个解题技巧的产生,是试题侧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结果。为了考核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自然会促使试题在命制上有相应的考虑,也会产生一套对应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要指导学生应对材料地位越来越重要、背景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多样的历史材料选择题,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立足于材料的基本结构、思维过程、价值取向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经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