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辉
[摘 要]校园欺凌是当下学校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中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多发不仅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是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以中学校园欺凌成因分析和应对对策为研究对象,基于“德心共育”理念,从德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分析中学校园欺凌成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以“德心共育”理念中的德育和心理教育为重点,剖析导致校园欺凌的成因并制定相应对策,为防止中学校园欺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德心共育;校园欺凌;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关于我国中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未成年人校园犯罪的曝光率也随之大幅提升。校园欺凌现象的高发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被欺凌者,如果学校不能及时疏导和干预,会给此类学生心理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容易造成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分析造成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而有效降低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从德心共育入手,以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双管齐下,对校园欺凌的真实发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探讨分析造成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提供借鉴,从发展的角度审视,也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时代价值。
一、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首先,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带来了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还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群体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造成价值观取向产生偏差。尤其是在当下网络环境大开放的背景下,缺乏相对有效的网络监管手段,各种不良的信息和扭曲的价值文化充斥着各大网络平台,学生容易受此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扭曲和不良的道德行为从而误入歧途。此外,国家对于网络和影视资源缺乏必要的分级分类制度,很多超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资源很容易被获取,这些宣扬暴力的资源也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塑造过程中的绊脚石。其次,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完善。中学生的年龄偏小,很多甚至都达不到量刑的标准,现行法律法规很难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二)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校级反校园欺凌机制不健全,中学生校园欺凌现象多发,很多学校为了减少其给社会层面带来的不良影响,绝大部分都采取私下解决,息事宁人的态度,缺乏健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其次,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够重视。道德教育是学校除了学业教育之外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中学生由于面临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大都流于形式,评价体系也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道德品行上的变化。最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充分。中学生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大部分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校园欺凌的实施者与被欺凌者在经历身心创伤后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转介,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扩大。
(三)家长层面
家长层面的成因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落后和不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首先,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是家校合作共赢的模式,但大部分的家长由于忙于事业,一味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疏忽了对学生在学业以外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道德观的良好楷模,甚至家长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落后的教育理念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在传统家庭教育的思维理念下,很难让家长接受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甚至刻意去规避自己儿女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苗头,认为带他们去接受心理咨询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四)学生层面
校园欺凌的发生在学生层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所产生的。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易于冲动,同学之间又不善于相互沟通和表达,导致问题扩大化,很多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所导致。同时,该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他们急于展现出成年人的处事方式,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较难接受,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缺陷,并缺乏一定的集体意识。此类学生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容易采取相对极端的处理方式,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隐患。
二、基于“德心共育”理念下的中学校园欺凌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层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青少年一代标榜了良好的社会正能量。我们要善于借助社会政治风气对中学生进行适宜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能够认同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摆脱负能量,突出个性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监管力度,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合理获取积极健康的网络资源,对网络暴力加强监督。在制度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未成年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管束,学校可以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学校关于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制度建设,争取做到应对措施积极,处置措施公平,加大校园安全监管的力度,以领导负责制来明确各岗位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的职责。其次,学校要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为前提,定期对学生进行以思想品德为主的宣传教育,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端正的思想态度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关键,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学校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在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做到心理健康测试全覆盖,对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长层面
首先,家长在教育的关键问题上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教育方法,全面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叛逆,与父母的沟通渐渐减少,而此时家长最需要关注的是子女发生的一切改变,并适时转变对他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全方位关怀,并培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团结有爱,互帮互助,杜绝暴力。同时,进入中学阶段以来,家长对子女在各科学业上的辅导能力有限,更多的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家长更需要约束自身的言行,时刻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还需要转变认知,重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发现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苗头,要做到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源头杜绝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学生层面
从学生本身出发,更多的是通过德育和心理教育来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认知的能力,并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首先,立德树人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同时我们还需要把德育和各学科教育进行渗透融合,让德育始终成为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线。其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行为,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倾向,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帮扶并及时治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我们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从品德和心理教育维度入手,探讨导致他们产生校园欺凌的根本原因,為今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制定干预中学生欺凌现象的对策提供依据,并尽可能以德心共育的全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主导真正有效降低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茹福霞,黄鹏.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与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2):43-50.
[3]茹福霞,黄鹏.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林克松,沈家乐,杨磊.中职校园欺凌的“真相”——我国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职教论坛,2020(2).
[5]谷纳海.法国校园欺凌的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20(2):70-83.
[6]张珊珊,张野.自我控制与农村寄宿高中生校园欺凌关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