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①2021年2月28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表《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从政治经济学视野阐释中国减贫实践。同日,新华社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推出大型中英双语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该纪录片由张国立担任解说,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哔哩哔哩、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同步上线播出,不到半个月全网浏览量即超过10亿,国内多家网站置顶推荐,相关微博话题总浏览量超过7800万。该纪录片以融通中外的视野、极富感染力的视听语言、真实生动的案例、多国专家的访谈,展现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壮丽征程。
《中国减贫密码》时长为50分钟,运用了9个真实案例解码中国减贫的经验,多次证实中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老谚语。西藏从易地搬迁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黑龙江富裕县从出现难以根治的“克山病”到该病纳入国家医疗救助体系;陕西富平县从特色农产品滞销到电商带货一售而空;海南临高县收入不稳定的“乘风破浪的哥哥”因势利导,入股巨型海洋牧场;巴基斯坦女孩对教育的渴望;大凉山的教育减贫;光伏发电减贫;坦桑尼亚中国民营企业带头致富……片中的主人公虽远隔万里,但都在为摆脱贫困努力奋斗。“中国减贫密码”无不体现着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不仅包含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智慧结晶,而且为各国的减贫实践提供了参考模板。同时,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叙事学完成了从结构主义叙事到经典主义叙事,再到后经典主义叙事的转变,但是以上叙事都侧重在时间维度上的雕琢,而忽视空间上的研究。进入21世纪,中国关于空间叙事的著作少之又少。直到2014年4月,龙迪勇博士的专著《空间叙事研究》才填补了此空白,该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部55万字的长篇专著阐述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叙事,其中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最为独特。
主题—并置的叙事形式在文本的构成方面具有以下特点:故事和情节都紧紧地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因果关系或者确切的时间顺序在故事和情节之间没有明显体现。故事与情节被并置在一起,最终的目的只为服务一个显性或者隐性的主题。在内容或者思想层面上,叙事模式亦可被称为主题或者观念叙事。在形式或结构层面,多个“子叙事”放在一个空间中并置而成,也称并置叙事。
巴基斯坦8岁女孩阿迪拉实现了她最大的心愿——读书,而生在中国大凉山的已为人母的吉克衣五莫被贫穷剥夺了读书的权利。正是因为自己没有读过书,吉克衣五莫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开阔眼界。自2013年以来,政府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的上学条件和办学条件。如今的大凉山,孩子上学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冕宁县泸沽中学重视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发展拳击教育让泸沽中学独树一帜。在过去的20年里,学校连续获得四川省拳击比赛的团体冠军,为省市培养了一大批尖子运动员。吉克衣五莫的大儿子金鑫便是即将进入尖子运动员行列的人员之一。对金鑫来说,现在的学校不仅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而且还有政府每年发放的10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足以让他完成学业。但是金鑫有更高的梦想,那就是以拳击运动员的身份进入省队。于是,陪伴金鑫童年的大山便成为他的训练场,汗如雨下便是他的家常便饭。“想要变得更优秀,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他一直坚信:“在真正放弃前,你绝不会输。”
对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想要与自己的命运赛跑就必须走过崎岖的道路,磨砺意志。自从把教育纳入脱贫攻坚体系以来,中国改善了10.8万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国开展控辍保学行动,让中国因各种原因导致辍学的20万名学生重返校园。
中国健康减贫为百姓编织了一张生命安全网,99.9%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住院总体报销水平可达80%,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扩大到30个病种,并且每个村设置村医和医务室,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从未有过的成绩。在21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暴发了一场地方性的心脏病“克山病”。急症发作时,病人会在两天内心脏迅速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居住在中国黑龙江富裕县的姜开义和自己的妹妹便是“克山病”患者。正是因为这场病的来袭,姜开义放弃了唱歌的梦想,留下了人生遗憾。
2005年,中国将慢性“克山病”患者纳入国家医疗救助体系,各地疾控中心为患者免费提供强心利尿和扩张血管的药物。最近几年,国家还提高了“克山病”的治疗补助标准,并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医疗方案。因此,姜开义在坚持多年服药后病情有所缓解,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从零开始学习声乐,再次开启了自己唱歌的梦想。百姓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贫困人口不再害怕看不起病。除了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外,国家又专门组建了“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所。56岁的孙树秋带领自己的团队积极攻坚克难,通过模拟当年的气候条件培养真菌,用现代基因测序法反复筛查,最终锁定引发“克山病”的元凶是当年粮食储存时滋生的霉菌。如今,哈尔滨医科大学院内的展馆便是中国政府70多年来努力攻克“克山病”的见证,也是孙树秋团队科研工作的见证。
在陕西富平县,霜降季节是蔡亚玲最为繁忙的季节。她曾带领300多位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做柿饼,运用传统手艺瓮藏的手法打造自己的柿饼特色。2020年,已经备货充足准备大卖的蔡亚玲面临令她意想不到的困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柿饼滞销了。然而让她更加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转机来自距离陕西1300公里外的被称为电商之都的杭州,以助农直播为主题的网络直播销售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在各大助农主播的推荐下,很多农户滞销的农产品一售而空。于是,蔡亚玲抓住直播电商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网络直播的销售,以瓮藏特色的品牌柿饼迎来了合作社的春天。
位于中国西边的云南元阳县,也打造了自己的旅游扶贫计划“阿者科”,派遣了驻村干部进行规划落实,以红河哈尼梯田、传统的蘑菇屋、长桌宴作为特色,在短时间里带动了全村脱贫。海南临高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志东,将政府发放的减贫资金入股了海丰集团运营的深海养殖减贫项目,每年可以拿15%的分红,缓解了人丁兴旺的陈志东一家的经济压力。远在热带的坦桑尼亚靠着中国开办的剑麻厂,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奇马特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厂里发的住房福利。位于热带的泰国曼谷,发展了光伏组件的产业,不仅给曼谷民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研究“一带一路”的权威专家苏拉西·塔纳唐研究绿色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在中国,通过产业变革,政府与市场协调,超过10万家民营企业带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由政府投资光伏扶贫工程,在不适合耕种的地区架设光伏并网发电后,收益直接返给贫困户。截至2021年3月,这项工程共建成263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近6万个贫困村因此获益。
西藏是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藏北高原的那曲市桑多村由9户人家组成,从村子走到通往外界的大路要整整一天,方圆几十公里除了山还是山。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普次仁在天微亮时便赶着6头牦牛向草原出发。全家的生计都依仗着牦牛。在这人迹稀少的高原里几十年如一日,天地与牦牛便是他生活的全部。在中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4亿分之一,像普次仁这样的人家还有很多。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发展难度大的偏远地区,有着不同的致贫原因。
为解决贫困带来的各种问题,2013年,中国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精准扶贫”,为每一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真正落实了从村到户到人的真实改变。普次仁也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其居住地交通落后。政府针对普次仁的状况,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脱贫方案,第一步便是搬出他们世代居住的桑多村,前往政府的安置点。此外,政府还为安置点建设了配套的减贫项目,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奶制品加工厂,普次仁与其家人也在此获得了就业机会。在这里,普次仁依旧负责照料他的牦牛,不同的是,从曾经的6头增加到如今的600头。家门口的就业方式也使得普次仁的家庭年收入首次突破了10万元大关。
“主题”(topic)概念由“场所”(tops)这个概念发展而来。作为一个极其具体的空间,从本义上讲,场所就是各种事件发生于其中的一种特殊的地方(空间);但从引申义上讲,场所则指代容纳某类主题的话语或者思想于其中的框架性的“容器”②。就“容器”里的事件而言,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发生不同的事,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不同的事,但事件都是“容”在一个地方的。正因如此,可以看出发生在“场所”里的事件体现出相互重叠、互在其中的共时性。自2013年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到2020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年的时间里,贫困地区的面貌被彻底改变。正如英国学者冯炜所指出的:“当空间和时间元素、人的行为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空间变成了场所。”③正是如此,《中国减贫密码》把8年里9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减贫故事集中在一起,紧紧围绕纪录片之名体现了减贫的主题。
叙事结构是影片最基本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是一部影片的骨干,奠定一部影片的基本样貌和风格。《中国减贫密码》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结构由9个“子叙事”组成,分别是西藏的易地搬迁、坦桑尼亚的中国民营企业带头致富、海南的集团入股减贫、福建和浙江的光伏发电减贫、云南少数民族“阿者科”旅游扶贫计划、陕西的柿饼电商销售、巴基斯坦孩子上学的渴望、大凉山彝族少年的拳击梦、与疾病抗争的东北农民。全片的“子叙事”不是因果式线性叙事,也不是回环式套层结构,更不是梦幻的复调结构,而是并置的关系、平等的关系。每一个“子叙事”通过“显在”主题减贫的贯穿连接为一个整体,作为“证据”共同论证中国各项减贫措施带给人们的效益。
主题—并置的叙事结构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是《中国减贫密码》有目的营造的中国减贫效益的氛围感染着观众,展现了中国减贫的效果:海南的陈志东在入股集团后,经济问题得到缓解,脸上洋溢着笑容;陕西的蔡亚玲通过网络直播销售以瓮藏为特色的柿饼,逐渐做大做强;与病魔抗争的东北农民姜开义重新站在了自己的歌唱舞台,弥补了儿时的遗憾。在整个影片中,“子叙事”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不影响整个影片的主题表达。第一个“子叙事”西藏的易地搬迁可以与第八个“子叙事”电商之路互换,第二个“子叙事”中国民营企业带头致富可与第四个“子叙事”光伏减贫发电互换,其他的几个“子叙事”亦可互换。
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着重横向组合时间段,具有非连续性和片段性,即影片之间互不关联,自成一体。空间上由9个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子叙事”组成,它们之间没有特定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西藏的易地搬迁不会让坦桑尼亚开办的剑麻厂增加收益;云南哈尼族“阿者科”旅游计划不会影响远在北边的陕西瓮藏柿饼的网络直播销售;海南的贫困人员入股海水养殖产业不能攻克黑龙江的“克山病”;光伏减贫发电不会受益于大凉山的减贫教育。可见,“子叙事”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每个“子叙事”的发生时间都集合在同一时间段内。
《中国减贫密码》全片没有统一贯穿的人物和情节,而是每个“子叙事”独立成篇,“子叙事”之内是相对完整的叙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随着内部出现的人物而展开,随着人物的离去而结束。其内部则存在因果关联,并体现着时间顺序。例如,西藏牧民普次仁原来居住的桑多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导致贫困,在国家的帮扶下搬迁到现在距离市区驱车只需要一小时的安置点,国家配套的减贫项目奶制品加工厂还解决了其搬迁后的生存问题。中国的各项扶贫措施不仅使普次仁的家庭收入翻两番,还实现了各地区贫困家庭奔小康的生活目标。
2021年12月20日,《中国减贫密码》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21年第一、二季度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名单,展现中国脱贫攻坚的努力和成果。作为特殊的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其“主题”是由“场所”演变而来的。“场所”之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正是因为它在收集着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段发生着什么事,此刻的场所才能是真正的“叙事场所(空间)”。而在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中,真正的“叙事场所”便是通过9个“子叙事”并列的形式围绕中国减贫密码的主题展开,通过减贫主题的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主题与并置的关系是,因为有了“主题”才使“子叙事”在形式上得以“并置”,而两者的反向关系是不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子叙事”都是完整独立的,“子叙事”之间可以互换顺序且不影响主题表达;“子叙事”之间没有因果逻辑,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但是,“子叙事”内部则完全相反,有着明显的内部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
注释:
①李慧,董蓓.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恢宏篇章[N].光明日报,2021-04-30(06).
②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③[英]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李开然 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