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专项评价体系引领下的课程建设

2022-02-19 05:33:19合肥市第七中学张永剑薛晓雨庄高兴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素养

合肥市第七中学/ 张永剑 薛晓雨 庄高兴

一、实施背景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课程实施”;7 月,新修订的《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课程实施”维度中增加了“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机制,加强体美劳课程建设”Ⅱ级指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对标新的评价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创新,成为学校新的课题。

合肥七中秉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严格对标评价体系“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指标,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合肥七中课程实施三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实施目标,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切实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二、实践经验

1.聚力补齐“体美劳”课程短板,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

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新目标,对标评价体系“课程实施”维度指标新增的“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机制,加强体美劳课程建设”Ⅱ级指标,在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基础上,聚力完善“体美劳”课程,优化五育课程体系。

分项式体育,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健全体育工作机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开足、开齐、开全体育课程,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每周均开设两节体育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和挪用体育课时间;同时,创新探索可连堂、可自主选择、可跨班上课的体育分项教学;以国家课程内容为主,提供大球类、小球类、操舞类等8 个运动技能模块内容,开设体育竞技类选修课程18 门,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坚持每天开展阳光大课间长跑活动、眼保健操等,增强学生体魄;定期开展运动会、拔河比赛、师生足球友谊赛、环蜀西湖毅行等活动,引导学生保持运动习惯,养成终身运动理念。

浸润式美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开好开足音乐、美术课程,高一每周开设音乐、美术课各1 节,高二开设艺术课程1 节,完善课程教学;常态开展书法、素描、合唱团、篆刻、摄影、红楼梦诗词赏析等系列美育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彩美育课程资源;依托音乐社、舞蹈社、书法社等社团,定期开展好声音大赛、主持人大赛、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等评比活动;定期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道德大讲堂、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等活动和特色“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通过加强美育实践,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体验式劳育,铸就立德树人之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载体,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进学生劳动体验。将劳动教育进课表,开设每周不少于1 节的劳动教育课。保障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每周1 节。加强劳动体验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坚持从身边做起,引导学生做好班级卫生管理。做好各年级各班级卫生区划分,配合班级“净桌行动”,开展卫生区管理、班级寝室布置、内务整理、劳动技能学习,增进学生劳动体验。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开展高一军训、红色研学游、神奇校车等活动,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开展寒假家庭劳动作业、寒假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走入青松食品、蔚来汽车、创新研究所、养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保障劳动教育实践3 年不少于40 小时。

2.课程体系引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对标评价体系“课程实施”维度指标新增的“参加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II 级指标,坚持率先作为,做好新课程实施三年规划,积极创建“双新”实施省级示范学校。

做好新课程实施规划,切实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在“双新”实施背景下,制定《合肥七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征求意见稿)》,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学分达到144 学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到8 学分,劳动课程达到6 学分,校本课程不少于14 学分。积极开发111 门校本选修课程,探索选课走班模式,满足学生选课权益及个性化学习需求。

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提升教师队伍“双新”执行力。积极打造“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双新”实施研究共同体,落实中层以上领导推门听课、评课制度,通过督导评价方式,倒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依托“王天娇特级教师工作室”“吴国权名师工作室”“童有彩名师工作室”,实现对“双新”课题系统、深入研究;创新项目式集体备课方式,以大单元为备课对象,划分四人备课小组明确分工,合力完成大单元教学设计,并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展示并打磨形成大单元教学典型课例,将大单元教学落到实处。

打造大单元教学新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组通过团队合作,基本形成“明确单元主题—确立单元目标—设置单元任务—创设单元情境—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习活动—创新对接训练”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以合肥七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为例,高一语文备课组以新课标中18 个任务群为基础,逐步探索出“任务群”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落实落细大单元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每人一节课,人人有收获”为基本目标,积极组织校内各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大单元教学设计大赛、基于核心素养大单元课堂教学比赛、“双新” 案例评比、命题大赛等教学活动,形成各学科大单元教学案例和教育资源库。用好各学科种子教师团队,借助合肥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赛促教,高质量落实落细大单元教学。

3.融合教育信息化减轻师生负担,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细

抓住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展示契机,总结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融合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搭建交流研讨平台,促进课程实施科学高效。先后承办合肥市数学、物理、生物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研讨活动,合肥市普通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区域教研周化学学科专场活动,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第三次专题、第五次研讨会,与省内外专家、教师共同探索大单元教学落地策略,搭建交流研讨大平台,促进课程实施科学高效。承办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展示活动,在合肥市信息化应用示范校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坚持课程式开展生涯规划课、心理课、思政课、生活指导课等,提升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能力。不断健全生涯指导机制,组织教师参加生涯规划培训,提高全员导师指导水平;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及职业体验实践,培养生涯规划能力;建立涵盖大学、专业、测试等信息的“生涯发展云平台”,多次组织模拟选科,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指导学生挑选合理的学科组合方案,制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加强选科指导。

探索过程性评价模式,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形成“三采五用”学生学情数据采集和应用模式,通过对学生课堂答题数据、日常作业数据、教学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形成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精准分析,实现过程评价,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可根据平台数据,了解自身学情,跳出机械反复、无效联系的困局,实现“以评促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探索全覆盖课后服务,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组建课后义务培优、提升辅导团队,有效帮助学生改善薄弱学科学习情况,增强学习自信;晚自习前一小时老师们义务为学生答疑,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当面询问解惑,也可利用智慧学生端线上提问,满足了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解决学习困惑的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性课题库,协助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反思与成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引领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也倒逼学校深化评价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正是评价体系念好了“紧箍咒”,学校不得不深入完善“体美劳”课程体系,补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短板,引领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标评价体系中“参与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指标,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率先在“双新”实施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增效。

在育人方式发生变革、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2021 年7 月,合肥七中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学校”,并荣获合肥市首届“合肥教育创新奖”课堂教学类提名奖。156 位老师荣获省、市教育教学比赛奖项。一大批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合唱团《我爱你中国》MV 首登学习强国教育平台,2022 年春节假期高一学子志愿服务活动事迹被人民网、安徽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号转载。评价体系引领下的课程建设,正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