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房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国家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采用国家统一教材。面对不同院校、不同培养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1],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更好地理解生命。这对个人以及国家都有重大意义,也对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生命不仅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有所了解,还应当对人的精神、价值、尊严以及意义等精神生命有所领悟,并且能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生命教育”首次进入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思政课如何融入生命教育内容值得思考。
高校思政课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利用生命教育来丰富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也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专业课学习有所助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公民,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厘清思政课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
关于生命的定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生命作了如下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3]从恩格斯对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除了人类生命,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存在形式,人类只是生命的一种,同样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虽然在人类的观念中,人是万物的灵长,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刻地形塑着地球,乃至影响着其他生命形态的存在方式,但从最本质的生命的形式上来看,万物是平等的。在谈论生命的时候不能仅联想到人的生命,还应当将人类以外的生命纳入考量,这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关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逐渐成为共识。只有在对生命的定义进行准确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潜能的自由发展,通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达到应有的高度,同时,教育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关于生命教育,刘长城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是教育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4]生命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属于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视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围绕人的生命展开。而不论是“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还是“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都不仅指的是人的生命,因为人类只是地球上的一种生命形态。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对“生命”的理解上应将其他生命一并纳入。如果生命教育仅涵盖对人的生命的珍惜爱护,对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显然是狭隘的。生命教育应当涵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珍惜、爱护以及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意义的追求、保障之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理解。因此,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包含人类的自然生命的教育,还应将人的价值意义、尊严等抽象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一并纳入考量。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也应该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自然界还有人类以外的生命形态。基于这种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人的自然生命教育,还应包括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教育三个方面。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承担育人重大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旨在培养符合所处时代需要的建设者。
大学生应该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不论是对自然意义上的生命还是对包含生命价值、意义、尊严在内的抽象意义上的生命。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未来公民。虽然部分高校尤其是医药卫生类高校在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中也会对生命教育有所涉及,但仍然略显单薄。除了少数医学类本科层次高校设置有医学人文相关系科,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思政课的宗旨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程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都可以将生命教育纳入其中。相比较专业课而言,自有其优势,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宗旨的最好体现。将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很有意义。
本文从人的自然生命教育、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三个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
1.人的自然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提到正确的生死观:“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只有死亡是亘古不变的。”[6]中华文化自古就有“贵生”的传统,生命的有限性决定生命的可贵性,每个人的生命与时间都不可逆。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完善自身,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这里的珍惜、爱护、敬畏生命不仅是对个人生命,还包括他人的生命。
人的自然生命教育除了生死观之外,还有其他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六章是法治相关内容和知识,其中,人的权利义务部分涉及了生命教育的范畴,有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或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分则可以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予以介绍,也体现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的“思维要新”的要求。
2.人的精神生命教育
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人的自然生命的价值通过其精神生命来体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人的精神生命教育内容较多。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涵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道德教育领域。精神生命与人的价值、尊严与意义有关,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讲述革命、建设、改革阶段时,呈现了无数光辉榜样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华章。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再到当代的黄大年、罗阳、林俊德、袁隆平、吴孟超……虽然这些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肉体生命有限,但精神生命永垂不朽。通过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教育,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3.生态文明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也应当涵盖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也有爱国的内容,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属于爱国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也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合进来。生态环保的理念与行动不仅关乎道德,有时甚至关乎法律,如环保公益诉讼等相关内容。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构想,国家安全观中也包含生态安全。还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洋垃圾进口禁令,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国土空间规划的“三条控制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等生态文明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等领域都有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契合点。思政课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授课中,思政教师将当下的国家大政方针贯彻到课堂当中有利于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也正是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对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在思政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1.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涵盖人的自然生命教育、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还有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应直面生命,引领生命,课堂教育中教师要面对每一位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备课,思政教师要创新思维方式,将思政课主干课程内容与生命教育充分结合,将生命教育与高校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在保障思政课堂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提升其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而行,互相促进。
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还应避免娱乐化倾向,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不能为了课堂吸引力,一味追求与迎合学生兴趣点,否则课堂效果会适得其反。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必需的,思政课堂针对学生接受特点做适当的课堂调整也是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应时刻谨记,生命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思政课的严肃性不容降低要求,道德与价值判断的标准不能降低要求。思政课融入教育离不开理论分析,否则对生命的理解就流于肤浅和表面。
2.实践教学与生命教育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理论的深入理解都离不开实践。自然生命的生老病死,精神生命的价值、尊严、意义,以及对价值、尊严、意义的保障和守护方面,都可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实践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彰显对生命的守护与尊重,这是思政课的目标,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做好生命教育校内外实践。探索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的方式方法,让思政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相得益彰,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应保持严肃性和深刻性,实践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教师应做好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或者参观交流等其他具体实践方式,感悟人的自然生命的生老病死,感受人的精神生命的崇高伟大,感知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与美好。
除了少部分医学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缺乏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以及教师,即便是选修课也不多。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公民来说,生命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与使命宗旨,让生命教育通过思政课教学来体现成为可能和必要。广大高等院校思政课应在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将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教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使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