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光”绽放光芒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之策

2022-02-19 03:54石国珍
关键词:道德德育文本

石国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可以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知识技能,提升语用能力,还可以体验蕴含于语言文字间的思想情感,提炼语篇中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能力与道德认知的同步提升。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载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语文阅读中的德育素材,确立正确的德育主题,使德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接受美德的洗礼,促进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这决定了语文阅读的过程既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人文教育、形成道德理念的过程。知识技能教学与道德意识的培养有机地融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二者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就会更精准与全面地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道德情感元素;另一方面,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了,学生必然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德育渗透缺乏实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着重注意实效性,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尽管教师采用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道德认知都很难得到提升。如教师机械性地运用小组分读、男女生对读、学生自主朗读等形式,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活跃,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但教师没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重点引导,学生读后也没有及时点拨与反馈,学生只是处于对文本的浅层次理解,不能通过进一步阅读体验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这种情况下的语文阅读,学生只是接受了一些生字新词解析,掌握了段落的划分,感受了文本的语言特点,但是对于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与理解,也无法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和学生道德认知提高的目标。

(二)德育渗透与知识技能教学缺乏有机融合

德育渗透是引领学生深入分析语篇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德育渗透与语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脱离了阅读内容及主题,只是进行生硬的德育说教,由于德育与文本缺乏联系或者完全分离,学生缺少了德育情感理解的载体与依托,而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这种“离题万里”的德育说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会在道德认知方面给学生施加良好影响。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坚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德育渗透不是另外附加的内容,而是与语言技能教学融为一体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重潜移默化,以知识技能为依托与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现在的小学生受家庭溺爱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交融与冲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敢说敢做,这是积极的一面,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其心智还不成熟,因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模仿能力与可塑性很强,德育渗透必须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要紧密结合语文阅读文本内容及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自觉接受人类文明及道德情操的洗礼与熏陶。教师要处理好德育渗透与阅读能力提升的关系,使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

(二)情感体验原则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笔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是因为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人类情感与道德认知进行理解的过程。语篇中的思想情感既是文章的基调,也是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脉搏,一切思想情感无不打上了道德理念的烙印。学生只有进入文章之中,受到情的感染与爱的激励,才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理念,真正化德为行,促进学生对道德意识的理解与内化,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增强道德认知

在阅读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文本、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重要途径。人物形象通常是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中心人物,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提炼文本主题,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领略人物思想情感闪烁着的人类文明的精神光辉,无异于为学生树立榜样与提供示范引领作用,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形象分析,教师可以结合孩子钓到了一条平生最大的鲈鱼,而父亲却要儿子把鱼放掉,其原因是离结束钓鲈鱼的规定只差两个小时,组织学生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讨论,让学生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文中父亲的道德认知与当今多数学生现实中的父亲存在较大反差,大多数学生的父亲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文中的“父亲”却不管孩子大声争辩,不顾孩子所钓到的是平生最大的鱼,执意让孩子把鱼放掉,并且语气与神情如此坚定,通过对事情经过的了解,父亲的形象有血有肉地凸显了出来,给学生留下了“严格的父亲、原则性强的父亲、教子有方的父亲”等正面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难道“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从而促进学生进入阅读的更深层次,接受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

(二)采取多元化阅读方式,促进学生道德能力提升

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的表现欲望强烈,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与生活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收集有关地球的知识,在课堂上学习此文后,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分为正方反方,正方的观点是,保护地球环境刻不容缓;反方的观点是,人类应该寻找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正方学生在辩论中充分利用课外收集到的地球的相关信息资料作为辩论的论据,为辩题的成立提供了大量基础,充分证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守护与爱护地球,是每个地球村成员的共同责任与使命;反方则以科幻式的辩论形式,认为茫茫宇宙无限宽阔,在这无垠的空间中一定有一颗或几颗与地球条件相同的星球,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定会找到它们,人类可迁移至此,脱离地球恶劣的环境侵扰。整场辩论可谓唇枪舌剑,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德育。接下来,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打扫卫生,收集散落的垃圾;开展日常节水节电活动,将课堂学习到的德育知识落实于日常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语文阅读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依托,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教师要致力于阅读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挖掘教材德育素材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德育之光”绽放光芒,让道德情操润泽学生心灵,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