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智理(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735211)
当前的高中思政课普遍存在固化、单一、“一刀切”等问题,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通常是生硬的法律、经济以及政治常识,并没有将这些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内化,使得思政课的核心素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融合陶行知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出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强化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策略建议。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最早于1921年提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可分为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是活的教师用活的内容、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主张,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策略和方法;既是一种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 。在高中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为核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起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思政理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活动中的与生活相关的、富有创造性的知识来不断完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人品德素养。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渠道,而核心素养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驱动力。
高中思政研究性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认识不足。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对研究性学习理论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不能深入了解,也就不能发挥它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作用 。对一种教学理论的认知能力是每一位高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开展某种教学方式,必须对它的相关理论达到透彻的程度。显然,不是每一位高中思政教师都能达到对研究性学习理论通透的地步。因此,要发挥研究性学习对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先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能力。
高中思政课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为了确保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有必要设计相应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在充分的学习中扩充知识储备、培养道德情感并且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当前高中思政课程的学科教师缺乏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缺乏设计意识、设计过程过于简单、设计主题与学习内容契合度不高以及设计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直接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思政课堂失去兴趣,使其无法获得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高中思政课堂已经开始出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教研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部分高中思政教师践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包括一刀切、一言堂、忽视教学反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均源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导致课堂开展效果不理想。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领域固然是先进的、有效的、值得教师实践的,但如果学生无法真正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该学习模式中收获甚小,甚至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的此次研究性学习课堂就是无效的,也不利于学生思政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不适应主要来源于两种因素: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跟同组学生存在差异,个体跟不上或同组进度太慢,都会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进程受阻;二是教师的组织能力不高、创新性不足。由于研究性学习枯燥无味,学生无法找到兴趣点和参与感。因此,要真正有效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情。
思政课程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内容的组织和调整、课程的实践和开发、教学的创新和拓展,这些都将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在高中思政课上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切实提高思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教师要形成终生学习的发展观念,自己要不断学习、钻研,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起因、实施办法以及前沿研究,避免落入单一、固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框架中,如此才能保持教学的先进性;第二,学校以及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思政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在教学能力的保障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布设情境,为不同的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课堂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其课堂参与度。有趣的研究性学习情景模式,首先要充分参考学情,了解学生当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喜好,设计出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倾向的研究性学习情境,使其能真正将自身融入思政课堂的实时情境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课程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将课堂情境落到实际生活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将自身的思维和情感相结合充分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比如,教师收集发票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并且让学生自行阅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并且以小组形式进行税务科普式的汇报;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收集发票,对发票的具体知识进行研究,于课堂上分享、交流。如此既能让学生接受相关思政知识,又能亲身体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直接增强了学生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
在高中思政课堂中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并非完全否定原本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补充、一种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弥补了固化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对无效或者低效教学方式的一种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核心目的在于增强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二是教师对过去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普及和践行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思政课堂上适当采用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落实“自学-指导式、问题-探索式和情境-陶冶式”在内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在所有的模式中,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情境-陶冶式”,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密切,这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践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创新,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比如,在进行高中思政《经济生活》一课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分清理论部分和实践开拓部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既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消化简单的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活动中开拓思维、融入情感。针对理论部分,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研究报告在课堂上汇报。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可通过课堂自由论坛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理想进行思考,以此培养其职业观、人生观,最终达到强化核心素养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并非学生完全自由的课堂组织模式,而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此才能构建出严谨又灵活的课堂氛围,既能确保学生的兴趣水平和参与度,又能确保教学效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适度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包括了解研究成员、了解研究主题、了解研究过程和进度、成效等,把握好学生研究进展,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其次,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研究方向偏差、研究方法错误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且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提供适当提示,但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当学生在高中思政课中遇到了“道德两难”的法律问题时,教师可提供真实的案例指导参考,让学生在阅读更多的内容基础上找到最优方法。总体而言,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控制得当将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教学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了解学情的基础。教师在践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忽略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建立起思政课核心素养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和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起阶段性的学期档案,使得学生的思政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发展进程可视化,教师能在后期的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评价来调整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比如,教师可根据综合评价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积累到不同数量等级的“代币”后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再次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学生参与感。
研究性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历程,我国当前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较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认知和实践应充分融合,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在研究性学习的践行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再拓展,将其应用到各学科、各层级的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