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

2022-02-19 00:29:06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商科专业课程应用型

杨 寅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近几年,与经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以多种形式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日益成为各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思政建设既体现为对各类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又体现为思想政治层面上对课程质量内涵的充实与提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显然,课程思政建设是现阶段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

从开展相关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不同专业和学科体现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而如何在各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则成为学者主要研究的方向。例如在理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学者余江涛等认为由于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立场导向、道理阐明和思维取向内容,更加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使理工科相关专业课程具有相应的价值内涵[2]。学者陆道坤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找到契合点,特别是面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个性差异,打造课程知识内容和思政内涵的相互契合态势[3]。学者邱伟光认为要摒弃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彼此“对立”的思维,努力探索二者的整合,统筹规划多类学科的价值元素,重视在各类学科的课程中建立知识与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多向度的交融关系[4]。学者陈磊等提出要推进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在承认各类学科和专业存在明显的课程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解析课程思政元素[5]。学者鄢显俊认为不能冲淡专业的特点把课程思政视为“大杂烩”,而要讲政治,把“四个自信”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6]。学者赵鹤玲提出要明确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上的核心职能作用,基于此使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联互通、协同合作、互为补充[7]。可见,学者们对于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越来越体现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不仅新设专业层出不穷,而且融合多学科内容的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创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开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抓好“四个质量”,也就是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成熟质量,推动“四新建设”,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着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诸多专业的设立及课程的构建都表现出“跨学科”的特点。而在这样的新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显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一、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应用型新商科专业同时具备“应用型”和“新商科”的特点:一方面在专业建设中需充分融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具有相关应用技术基础能力和高水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体现相对传统商科而言的“新”特点,即要充分迎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与模式纳入专业教学和课程知识体系,以支持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显然在上述领域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更为明显,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实践加以研究,笔者发现要应对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新问题,应秉持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注重新商科类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人文后果。秉持这一建设原则,应重点思考课程中安排哪些教学知识内容。由于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特点,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首要注重知识传授的人文后果,即要让学生从各类新兴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和运用中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筑牢基础。

例如教师在开展互联网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将有关“互联网精神”的知识内容贯穿课程始终。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互联网技术诞生,逐渐形成了互联网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其所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共担共赢、共同发展。显然,“互联网精神”与新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应用型内质的人才特点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和未来事业观。

第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秉持这一建设原则,应重点思考为什么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据新商科类专业的主要特点,课程知识的讲授要坚持新技术运用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真正体现出科技的价值。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专业和行业领域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关注和致力于解决技术创新有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并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行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

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传统的金融商业模式如借贷、投资理财、保险等都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衍生出了新的模式,如P2P(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等,诸多新兴技术也在金融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并提升了金融的实现效率。但在现实中,各类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同时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诸多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金融风险隐患。从某种程度上看,技术的加持不仅没有实现赋能,反而加速了金融泡沫的生成,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金融行业中将高新技术运用至正确的方向,使之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生成机制和风险规避对策,以使互联网技术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第三,应在课程中渗透行业价值。秉持这一建设原则,应重点思考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行业的价值代表了行业长期的发展方向,其价值的实现既有利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又能够体现供给侧的经济动能转换和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据此,各行各业越来越注重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规范的方式提升行业价值。金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愈加严格。显然,新商科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角度、从提升行业价值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互联网金融课程中必然涉及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历程的阐述。从国内的情况而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实践在前,监管在后”的现象,一些个人或企业会为了满足私利而采取一些对行业发展不利的“损人利己”行为。尽管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但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仍有待提高。从这一角度切入,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审视所掌握的各类专业技能,寻求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金融模式构建、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风险控制的手段和举措,通过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二、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根据对相关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笔者认为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从顶层设计、方法设计、内容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落实相应的建设思路,据此形成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

第一,紧密把握课程特点开展顶层设计。从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来看,其总体表现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探索超前于传统理论的情况。因此在对课程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时,可按照先筑牢理论、再关联行业、后总结经验的建设思路,安排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秉持科学的认识路径,即“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实践经验提炼上升到理论的学习和认知方法,形成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互联网金融课程即可按照先进行理论知识教学(金融行业各类经典的商业模式、金融产品、金融创新、风险管控等内容的教学),再结合行业实际探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中的运用和互联网行业中融入金融要素),最后形成新经验总结(基于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情况的科学研判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开展顶层设计。

第二,在课程中融入新式教学方法。由于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特点,课程教学不能仅采取知识传授和灌输的单一方法。在新商科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实践中,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运用经典的专业理论,而且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其加以剖析。这一过程不仅是分析现实情况的重要补充手段,而且体现出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

第三,以认识实践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中包含了很多行业和企业的前沿实践内容,这些知识在已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较难体现,而在相关的课程教材中也难以得到实时的丰富与扩充。因此,教师在设计新商科类专业课程时,应注重将开展学生认识实践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行业实践,深入行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从而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而在课程中融入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环节,显然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将学生的知识应用情况纳入课程反思。应用型新商科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经验提升学习以后,教师应特别注重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反思内容,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学生学习课程所形成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直接反映到新商科相关行业未来的价值创造中。

三、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成果

通过对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各类课程开展思政建设,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案例,基于上文所述的三个建设原则和四个建设思路要点,旨在形成三个方面的预期成果。

第一,形成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路径。通过对新商科类专业及其课程的内涵分析,找出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据此寻求课程思政元素的“植入”点,形成具有新商科类专业课程特色的思政建设模式。

第二,打造具有思政价值的应用型新商科专业课程群。通过进一步挖掘新商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找出各类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属性,并寻求各类课程彼此借鉴和共享的发展机制,从而在发展成熟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基础上打造具有课程思政价值的专业课程群,在各新商科专业中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布局。

第三,培养学生社会贡献意愿及行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为行业发展创造价值的意愿与能力。据此,应在应用型新商科类专业课程中不断优化思政建设的机制,以完善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商科专业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1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