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渭南市骨科医院骨四科,陕西 渭南 714000)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临床可依据患者移位程度进行Garden分为Ⅰ~Ⅳ型[1]。目前临床多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式种类较多,如何选择成为难题[2]。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但对其疗效存在较大争议[3]。本文主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运用于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纳入的120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随机分层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75.26±1.41)岁,Garden Ⅲ型40例,Ⅳ型2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75.70±1.36)岁,Garden Ⅲ型38例,Ⅳ型22例。纳入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经过X线等检查确诊[4];资料完整,中途未退出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已剔除存在手术禁忌症者;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沟通障碍者;存在其他髋部病变或者髋关节置换术史;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关节囊显露,并切除其关节囊、滑膜,处理髋臼之后,放入人工髋臼,使外倾45°、前倾15°,妥善固定,选择股骨头置于髋臼内部,复位髋关节,检查患者髋关节的活动程度。对照组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使骨折位置显露,取出股骨头,选择合适的人工股骨头假体,按照外倾40°、前倾20°放入人工假体。两组术后常规清洗术区,放入引流管,缝合后结束手术。术后帮助患者调整外展中立位,并抬高患肢,服用针对性抗生素。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出血量、引流量、手术及住院时长,分别在术后6个月、1年进行优良率评价(术后相应症状消失或者好转,髋关节功能好转,髋关节功能评分≥80分即为优良);观察并发症(切口感染、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手术前后实施QOL(生活质量)评分调查,分值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对比两组手术结果。
2.1手术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均长于对照组,出血量、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结果的比较
2.2远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6个月优良率85.00%(51例)与对照组80.00%(48例)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1年的优良率为76.67%(46例),高于对照组的58.33%(3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5);两组发生切口感染、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分别为,研究组2例、1例、1例;对照组5例、4例、3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χ2=4.615,P<0.05)。
2.3QOL评分 术前两组QO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出对照组(t=11.297、13.346、21.882、26.820、28.949,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QOL评分的比较分]
临床既往采取的保守治疗或传统内固定方式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改善病情,但效果并不显著,且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又可增加压力性溃疡或者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导致预后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良,临床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更好,但临床学者对两种手术的效果存在较大争议[5-6]。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出血量、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1年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QO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更好,且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主要是替换股骨头,虽然能够减低对患者的伤害,但远期可能出现髋臼磨损等现象,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大。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替换人工全髋关节,可有效避免头臼的摩擦,稳定性更好,同时在解决股骨头坏死、血液供应障碍、骨折不愈合问题上的优势较大,但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可能延长手术时长[7-8]。因此临床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手术方案。若患者年龄较大,且骨折前的活动能力较差,机体条件差,难以接受较大手术,可优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主要是因为其创伤较小,且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量,对患者的伤害较低;另外针对机体相比而言较为健康,但对关节功能需要高,希望术后恢复正常活动量的患者,临床建议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经过手术可促进疼痛快速消失,患者可早日下床活动,同时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远期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