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育,王宝平,李国宝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国内外多次地震的震害经验显示: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的抗震设防能力,因此,对一些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建筑,如医院、变电站、电信控制中心、金融系统(银行、证券、保险)的信息和数据中心等,多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抗震性能。这些建筑物内精密仪器设备密集,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抗震救灾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设备破坏,中断运行,会影响整个建筑甚至整个行业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这类放置有重要设备的功能性隔震结构,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主要由设备的抗震性能决定。虽然隔震技术可减小地震作用,改善设备的抗震安全性,但由于设备与结构之间具有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且设备和结构具有不同的动力响应特性和设防要求,而目前的隔震结构设计是将设备作为等效静荷载,忽略结构与设备的动力相互作用,仅依据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隔震设计,不考虑设备的抗震安全性。特别是当设备与楼层的质量比超过1%时,设备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不能忽略[1],而此时设备对结构的作用类似于一个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设备的动力参数还会影响到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所以,对于放置有设备的功能性隔震结构,目前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设备安全、维持建筑功能,应该将隔震结构-设备作为一个组合体系,考虑隔震结构和设备的动力相互作用,并同时满足隔震结构和设备的抗震安全,进行相应的隔震结构设计。
对于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力分析和试验验证方面。2011 年~2014 年NEES/E-Defense 对一个全比例医院隔震建筑进行实验[2-3]。研究发现:采用隔震技术,在近断层地震中,医院仍可维持功能,但在俯冲型长周期长持时地震中,家具和有脚轮的医疗设备会有较大位移,医院部分区域功能中断。KONSTANTINIDIS 等[4]讨论了隔震系统参数对不同摩擦系数的设备滑移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隔震一般可有效减小设备的滑动,但在一些特殊位置,特别是在高烈度时或低摩擦系数时,隔震会增加设备的滑动;国巍等[5]采用随机振动的方法,分析了非线性主体结构对子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韩淼等[6]将隔震结构和设备均简化为线性,考虑隔震结构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设备质量、设备阻尼比和隔震层阻尼比等因素对楼面反应谱的影响;周经纬[7]分析了主子结构频率比、质量比和阻尼比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最终取质量比下的各参数的平均值作为主子结构的最优参数。另外,研究者提出在隔震结构中增设TMD,或者将结构中的一部分设置为TMD,以减小隔震结构的位移,并给出了TMD的最优参数[8-10]。
以上研究说明:在设计分析隔震结构时,需要更加明确设备的反应。同时,当设备与楼层的质量比超过1%时,设备对主体结构的作用类似于TMD,但参数必须配置得当才能起到减震作用,而且设备除了减小主体结构的振动外,自身也要减震,直接采用隔震结构-TMD的优化参数并不合适。因此,本文针对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考虑隔震结构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和非比例阻尼影响,给出了一种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得到隔震层和设备的最优动力参数,使设备和隔震结构同时满足抗震安全。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隔震结构简化为层剪切模型,共n+1层,设备简化为一个线性单自由度体系,位于第i层。图中,mb、kb和cb分别为隔震层的质量、刚度和阻尼,m1~mn、k1~kn和c1~cn分别为上部结构各层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将设备类似于TMD,me为设备的质量,ke和ce分别为设备与结构连接处的刚度和阻尼。由此,可写出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运动方程为:
图1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计算简图Fig.1 Calculation diagram of isolated structure-equipment composition systems
C为组合体系的阻尼矩阵,由于隔震结构中隔震层与上部结构阻尼特性截然不同,同时,设备阻尼也与上部结构不同,对于这类典型的非比例阻尼结构,可采用分区瑞利阻尼,得到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阻尼矩阵:
式中:C0为组合体系的瑞利阻尼矩阵:
Cr为考虑隔震层和设备的余项阻尼矩阵:
αb、βb、αs、βs、αe和βe分别为隔震层、上部结构和设备的瑞利阻尼比例系数:
式中ωn和ωm为组合体系第n阶和第m阶振型频率;ξb、ξs和ξe分别表示隔震层、上部结构和设备的阻尼比。
由此,可依据以上公式进行动力分析,得到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响应。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动力响应不仅与隔震结构和设备的动力参数有关,还与设备所在楼层、设备与结构的质量比、频率比有关。但如果将隔震结构和设备的所有动力参数均选为优化参数,会使该优化问题过于复杂。从已有研究可知[1]:设备位于不同楼层位置对设备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小,误差不超过5%,因此,设备所在位置不作为优化参数。其次,虽然设备与结构的质量都会显著影响组合体系的动力响应,但在实际的工程设计时,设备质量和结构质量都很难调整,也不作为优化参数。最后,由于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主要由隔震层参数决定,上部结构的动力参数也不作为优化参数。这样,最终选取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参数为:隔震层刚度kb、隔震层阻尼cb、设备与结构连接处的刚度ke和阻尼ce。
为了优化设计方便,以上各阻尼系数用阻尼比代替,则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参数为:
式中:kb为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ξb为隔震层的等效阻尼比;ke为设备连接处刚度;ξe为设备连接处的阻尼比。
对于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既需要保证隔震结构的抗震安全,还需要保证设备的功能维持。对于隔震结构,抗震安全意味着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时层间位移角满足相应要求,且在罕遇地震时隔震层位移不超过限值。对于设备,参考《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SY/T0318-98)[11],该标准不仅适用于石油设备,对于其他浮放设备也有很好的适用性[12]。该标准要求,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设备应不受损坏并且维持正常运行。同时,将设备分为加速度敏感型和速度敏感型,对应的设备抗震能力用容许加速度或速度来表示。因此,设备功能维持意味着设防地震时设备加速度或速度满足容许值。也就是说,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上3个目标,对于这样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可将3个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认为各目标同等重要,将3个目标值进行平均。由于本文设定的设备与精密机床相似,是加速度敏感型。这样,目标函数可写为:
式中:ae为设防地震下设备的最大加速度;aemax为设防地震下设备的加速度限值,应按照制造部门提供的设备耐震指标确定,若无法提供该指标时,可通过试验法或类比法得到[11];θs为设防地震下,上部结构各层中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为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对于设置有重要设备的功能性隔震结构,依据《建筑隔震设计标准》(送审稿)[13]的要求,设防地震下主体结构基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θmax=1/400;ub为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最大水平位移;umax为隔震层的水平位移限值,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4]的要求,umax=min(0.55D,3tr),D为支座的有效直径,tr为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
则约束条件为:
这样可得到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模型如式(14)至式(18)。
尽管以上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与设计变量存在一定联系,但无法用函数关系式严格地表示出来,因此,难以构建出满足传统优化方法要求的数学模型,此外,对于复杂优化问题,传统优化方法很难给出全局最优解。因此,选用多种群遗传算法(Multiple Population Genetic Algorithm,MPGA)对该问题进行求解。多种群遗传算法通过扩展优化搜索种群,借助移民算子和人工选择算子,显著提高了遗传算法的局部和全局搜索能力,并增加了优化效率[15]。
本文用MATLAB 的Sheffield 遗传算法工具箱和文献[16]给出的移民算子函数immigrant()和人工选择算子函数EliteInduvidual(),实现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参数优化的MPGA 求解,优化流程如图2 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图2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流程Fig.2 Optimization flow of isolated structure-equipment composition systems
(1)根据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竖向压应力限值要求,预判隔震支座直径大小,给出设计变量kb和ξb的取值范围,考虑设备与结构的连接方式,给出设计变量ke和ξe的取值范围,用MATLAB 的遗传算法工具箱,对各设计变量进行二进制编码形成位串,随机生成多个独立的初始种群;
(2)将各初始种群的参数解码后,与上部结构组成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动力分析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得各初始种群对应的结构响应;
(3)用求得的各结构响应计算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值,若约束条件中有一个不满足,则采用惩罚策略,将目标函数值扩大数倍;
(4)将求得的目标函数值再传递到MATLAB 遗传算法工具箱,经过编码得到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
(5)对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以及移民运算,生成新种群,并在每个进化代中,借助人工选择算子筛选出各种群中的最优个体,保存在精华种群中;
(6)重复步骤(2)~(5),直至精华种群中最优个体的最少维持代数满足设定的终止条件,程序结束。
另外,在优化过程中,隔震层参数和设备参数不断改变,会导致结构周期变化,要满足输入地震动的频谱和持时等特征与结构模型匹配,需要不断改变输入的地震动,这不仅影响了优化效率,还使得时程分析的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了简化分析并保证地震波满足设计要求,取地震动为标准人工波,即: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时,分别输入1条人工波,该人工波有足够的持时,且对应的反应谱与规范设计反应谱在各周期点的误差均小于5%。这样无论隔震层参数和设备参数如何改变,标准人工波均可满足时程分析的选波要求。优化过程中所选用的地震动如图3所示。
图3 优化过程中用的标准人工波Fig.3 Standard artificial waves used during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某实际隔震结构,乙类建筑,地上6 层,建筑高度21.6 m,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防烈度8度(0.2 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II类。隔震层质量为63 831 kg,上部结构各层质量和刚度见表1。设备放置在第三层,质量13 000 kg,设备与楼层的质量比为1.6%,大于1%,设备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不可忽略。设备自振频率22.5 rad/s,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为200 cm/s2。原设计共有38 个隔震支座,支座布置如图4所示。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参数见表2。
表1 上部结构各层质量和刚度Table 1 Mass and stiffness of the superstructure
表2 隔震支座性能参数表Table 2 Seismic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seismic isolated bearing
图4 原设计的隔震支座平面布置图Fig.4 Original isolated arrangement of the isolated buildings
考虑到该设计结果要与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对该设计方案代入标准人工波,并分别调整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峰值为200 cm/s2和400 cm/s2,时程分析计算得到上部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4,设防地震下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50,小于1/400,罕遇地震下各隔震支座的最大位移224 mm,小于支座容许位移330 mm,因此,原设计的隔震支座布置方案可保证隔震结构抗震安全。但在设防地震下,设备加速度为349 cm/s2,大于设备容许加速度200 cm/s2。因此,原设计不能保证设备在地震作用下安全运行。
3.2.1 工程优化及结果
对该工程采用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方法,进行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设计。
首先,该建筑为乙类建筑,各支座竖向压应力限值为12 MPa,依据各柱底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初选得隔震支座直径为600 mm 和700 mm,且各直径的支座可以采用两种类型:LNR 和LRB。由于支座直径大于500 m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14],隔震支座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取γ=100%的相关数值。这样,在所有隔震支座布置中,隔震层参数最小的情况是所有支座均为LNR600,各参数最大的情况是所有支座均为LRB700。当所有支座布置为LNR600 时,依据已有的隔震支座参数表,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为:
kb=38 × 0.909=34.542 kN/mm,ξb=0.05
当所有支座均为LRB700时,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为:
kb=38 × 2.096=79.648 kN/mm,ξb=0.265
因此,隔震层参数范围为:kb=[3.4542,7.9648]× 107N/m,ξb=[0.05,0.265]。
其次,设备在楼板放置时,可采用固定连接,也可简单放置其上,或采用空气弹簧、橡胶防滑垫或阻尼润滑材料等装置。通常设备与楼板固定连接采用螺栓或焊接,故连接处的阻尼比取为0.02,连接处的刚度近似为设备刚度,设备刚度ke==6.58 × 106N/m。若设备采用隔震垫等装置与楼板连接,参考《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SY/T0318-98)[11],依据设备质量13 000 kg,可选择多个硅油阻尼型隔震垫并联,则连接处的水平刚度为1.04 × 106N/m,等效阻尼比为0.15。
因此,设备参数范围为:ξe=[0.02,0.15],ke=[1.04,6.58]× 106N/m。
目标函数为:
其中:由于初步选定的最大的隔震支座直径为700 mm,最小的支座直径为600 mm,umax取最小隔震支座对应的容许值,即min(0.55D,3tr),由表2 可知:直径为600 mm 的隔震支座橡胶总厚度为120 mm,则umax=min(0.55× 600,3× 120)=330 mm。
约束条件为:
将以上模型进行MPGA优化,最终得到的隔震层和设备的最优参数为:
kb=5.782 × 107N/m;ξb=0.225;ξe=0.15;ke=4.614 × 106N/m
3.2.2 原设计方案与优化方案结果对比
表3列出了原设计方案与优化方案在设防地震下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表3 优化方案与原设计方案在设防地震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Table 3 Inter-story drift ratio in the optimal and original schemes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从表3可以看出:优化方案的各层层间最大位移角均小于原设计方案,说明优化方案在设防地震下对上部结构的保护要优于原设计方案。
此外,与原设计方案相比,采用优化方案后,罕遇地震下隔震层位移由224 mm减小至175 mm,减小幅度为22%。因此,该优化方案的减震效果要优于原设计方案。
图5为设防地震下原设计方案与优化方案的设备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5 设防地震下原设计方案与优化方案的设备加速度时程曲线对比Fig.5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of the equipment in the optimal and original schemes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由图5 可知:原设计方案的设备峰值加速度为349 cm/s2,优化方案的设备峰值加速度仅192 cm/s2,优化方案对设备加速度的减小幅度达到45%,采用优化方案后,设备的加速度小于容许加速度200 cm/s2,说明采用该方案,除了可保证隔震结构抗震安全,还可保证设备安全。
考虑到以上结果仅为输入1条人工波得到的,为了验证该优化方案在其他地震动情况下也满足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4]的选波要求,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并满足频谱、持时和幅值的要求,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情况下,分别选取5条实际强震记录和2条人工波,地震记录见表4。
表4 选择的地震波Table 4 Selection of seismic waves
将以上地震动代入优化方案并进行时程分析,并将各条地震动的分析结果进行平均,计算结果与1条人工波的结果对比,见表5。
表5 人工波与7条波的结果对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between artificial wave and 7 waves
从表5可看出:7条地震动的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均小于1条人工波的计算结果。
本文考虑隔震结构与设备的非比例阻尼影响,建立了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动力分析模型,给出了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法,并用一个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原设计可保证隔震结构抗震安全,但在设防地震下,设备加速度大于容许值。因此,仅考虑隔震结构的抗震安全,对于设置有重要设备的隔震结构,并不能保证设备在地震中正常运行,建筑功能不中断。
(2)采用优化方案的设备和隔震层动力参数,与原设计方案相比,设防地震下上部结构各层层间最大位移角均略有减小,设备加速度峰值减小45%,罕遇地震下隔震层位移减小22%。说明优化方案可同时使设备与隔震结构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且可保证设备的抗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