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本科技隐喻英译创新性研究

2022-02-19 05:31冯正斌刘振清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隐喻话语原文

冯正斌 刘振清

摘 要:科技隐喻作为认知扩展的方式之一,以其鲜明性及直观性成为政治语篇话语构建方式,可显化认知活动中的思维互动与联系。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例,以科技隐喻作为探究抗疫白皮书英译的创新点,梳理归纳科技隐喻及其使用特征,对照英译文深入剖析翻译策略。研究表明,白皮书中科技隐喻涵盖领域广泛,词汇运用呈多样化,其中军工类源域词出现频率高;译文主要通过等价性迁移、替价性迁移及取舍性迁移等翻译策略以实现民族间认知维度及情感体验的“等值”。

關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科技隐喻;英译策略;等价性迁移;替价性迁移;取舍性迁移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7312(2022)01 - 0115 - 07

Abstract:Metaph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favored in politic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manifest the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inking in cognitive activities.This paper focuses on metaph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akes them as the innovative point to analyze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Fighting Covid - 19 China in Action.It is found that:metaph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source text involve a wide range of fields,and the vocabulary used is diversified with hig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ilitary words.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equivalent translation,substitutable translation and tradeoff translation are mainly employed in the target text to achieve “cognitive equivalence”.

Key words:Fighting Covid - 19:China in Action;metaph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equivalence transfer;alternative transfer;alternative transfer

0 引言

“政府发布的白皮书一般是政府针对某一重大问题或国际关切,说明事实、表明立场的正式官方文书”[1],内容涵盖法治、国防与环境等多个领域,是政府向世界传递政治理念、展现政策动向的重要窗口。我国政府白皮书代表中国立场、中国形象,被译为英、德、俄、阿等多语种出版发行,其译文能否精确传递原文语义内涵对政治理念交流、国家形象构建至关重要。故此,学界高度关注白皮书翻译,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2 - 5]。2020年6月7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抗疫白皮书”)发布,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提供了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治理方案。“无论是何种中国特色的理念、方案,都必须首先运用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播”[6],其中,隐喻作为突破语言表层结构、筑就深层内涵之所在,是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抗疫白皮书中运用大量概念隐喻,尤其是科技类隐喻,如“病毒传播链”“城市‘停摆’”等表述,使得隐晦的深层涵义切近人们日常交际话语,既提高了受众的认知新鲜感,又增强了话语感染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前人研究,学界对此关注不足,以科技隐喻切入剖析白皮书英译的研究尚未深入。有鉴于此,择取抗疫白皮书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科技隐喻作为探究抗疫白皮书英译的创新突破点,分析梳理源文本科技隐喻及其使用特征,并对照译文分析科技隐喻翻译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科技隐喻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合作撰写的隐喻研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7]中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这使隐喻以崭新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现代隐喻研究领域的新篇章”[8]。概念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又易于理解的原域映射到一个陌生又不便理解的靶域”[9],通过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表达抽象概念,以此帮助人们理解事物本质。揭示隐喻的认知身份,使那些被表层言辞虚化掩瞒的语义内涵,与思维构式之间的联系得以重现,人类可藉此进入隐喻活动驻地的认知全景中,审度隐喻与各式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达间的紧密关系。ALLBRITTON 等(1995)指出“概念隐喻可以提供一个类似于图式的结构来组织关于某一个主题的信息”[10],利用人们的联想能力补充主题信息的缺失,借助相关实践经验深化对其的理解。隐喻可削弱人类认知受环境等因素制约的程度,利用“人的联想思维引起两个不同语义域之间的互动”[11],挖掘不同语义域中的语言潜势资源,构建域间联系与互动,在原有的畛域上扩宽认知疆界并产生新语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概念结构和表达思维中跨域映射的语言事物,更是语境中对于话语双方具有特定价值的独立交际工具[12],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于政治领域、科技领域也随处可寻,尤其于政治领域而言[13]。

世界上存在许多未知、陌生的事物,人们接触这类事物时,诉求于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隐喻借助概念映射用简单表述传递话语内涵,可为人们理解未知提供便捷。“隐喻的生成过程本质即概念化的过程”[14],科技隐喻作为化繁为简的工具,借助科技词汇传递政治蕴意,将科技源域的内部系统平行转移至政治目标域中,凭借实证性及可感性概念化认知结果与形式逻辑,创造经验现实,延展认知主体想象空间,为两域搭建互通渠道。“隐喻的使用在不同的事物或经验之间大胆地划起等号来,创造性地烘托出新义和新的经验世界”[15],科技隐喻具备有关隐喻的先验认知,建构两域间映射关系时带有自身的独特印记,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受众,在理解科技隐喻时便会无意识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知观念代入对源域与目标域的诠解与阐析之中。科技隐喻肇始于科学领域,其指涉现象予人以精确、客观的稳定印象,运用于政治语篇中可提高语篇说服力,增强受众认同度,便于政治家构建理想“政治世界”。此外,“在政治语篇中采用科技隐喻也是政治家个人的一种语言风格,这些科技隐喻加强了政治套话、官话的陌生化,加深了政治语篇的感染力”[16],赋予了新观点、新立场及新政策以理性客观的情感色彩,提高了民众信服度与接受度。

2 抗疫白皮书中的科技隐喻

科技隐喻是人类借由身体感官体验外部客观世界的一种经验描述方式,可辨识并范畴化抽象晦涩的政治概念,是政治语篇话语建构的关键性工具。经筛选统计(见表1),抗疫白皮书中共有61个科技隐喻,囊括9个科技领域,其中,军工类45个,人体器官类6个,航运类2个,地质类2个,大气类2个,电子类1个,物理类1个,医学类1个,汽车机械类1个;以主题词类型总数与主题词频数之和相乘计算各类隐喻源域共鸣值,得出军工类科技隐喻源域共鸣值最高,医学类及汽车机械类科技隐喻源域共鸣值最低。科技隐喻以其多维性、丰富性与叙述性,编织构筑抗疫白皮书的官方政治话语,奠定了文本整体话语基调,以熟知的科技概念顺向推导生僻的政治言辞,将双重认知主体置于共识空间中进行概念置换。为弱化政治内涵的晦涩,科技隐喻营造了概念延伸所需的简明性与连贯性,阐析了动态、模糊的政治思维活动,达成政治术语与日常话语的对接,并倚赖话语表达的直观性与严谨性,阐明了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理念,表明了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态度立场。

分析识辨发掘,抗疫白皮书中的科技隐喻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1)科技隐喻涵盖范围较广,类别丰富。抗疫白皮书中的科技隐喻囊括军工、人体器官、航运、地质、大气、电子、物理、医学、汽车机械九大领域,利用各领域的特有语言资源延伸文本核心的语势变化,为语义内涵搭建多维形塑场域,拆分并提取符合文本需要与文体特征的印象连续体,丰富了篇章层次性与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了话语内涵的新颖度与体验感,亦为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构词理据提供了有力支撑点。

2)军工类源域词占比高,进攻性词汇迭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与微观个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中通过大量进攻性战争词汇的运用,反复固化新冠肺炎疫情于人民与国家的对立性,强调抗疫任务的严峻性与艰巨性,旨在激发民众危机感,提高疾病风险防范意识;亦增强了华夏儿女于疫情天灾前的内在凝聚力,燃起民众抗击疫情、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3)所用科技隐喻均有鼓舞士气之效。军工类的“众志成城”、人体器官类的“万众一心”等表达均蕴含正面意义,充当了民众的心理引领者与情绪舒缓者。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中国目前发生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在疫情信息匮乏期对疫情的想象,加剧恐慌”[17],为应对疫情,国家既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防控救治,亦通过语言治理手段对官方话语进行加工处理,以抚慰民众、振奋民心,激励人们奋起抗争。

抗疫白皮书的科技隐喻涵括范围较广、正面词汇纷呈,淡化政治话语陌生感的同时增强了语篇话语丰富度,借助隐喻的内部机制把受众的共鸣、感悟及其与文本的互动相联系,加深受众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然而,隐喻灵动性强,其理解诠析极依附文本语境,不同交际空间会唤醒不同喻义,在翻译时难免为译者完整传达原文深意造成阻碍,尤其是科技隐喻,用科技领域词汇描述政治话语现象,隐喻内涵进行跨域映射时易产生歧义,增加理解难度。本文通过分析抗疫白皮书中科技隐喻的运用及所选相应翻译策略,希冀为日后政治语篇科技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抗疫白皮书中科技隐喻的翻译策略

NEWMARK(1988)认为,尽管任何文本翻译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选择何种翻译方法,但最重要以及最复杂的是隐喻的翻译[18],科技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能构筑不同语义层次,将双重认知主体间的联系编织为一个协商对话的互动网络空间,为概念认知创建互通点,补充并推动政治语篇行文发展。寻根究底,科技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内在意韵维度迥然相异,在文本传译过程中,科技隐喻的言词表象极可能遮蔽政治语篇欲传递的真正语内信息。译者作为目的语受众的信息传递者,需在敏锐抓取隐喻喻义的基础上,重构文本意象架构空间,为域间映射及空间推理提供逻辑推演支撑。故此,译者既要与源语作者站在同等视角高度审视原文隐喻,还应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基础上,为目的语读者塑造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解读空间。分析发现,抗疫白皮书英译文主要通过等价性迁移、替价性迁移及取舍性迁移3种翻译策略实现原文科技隐喻交际内涵,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3.1 等价性迁移

“感觉、知觉是人类关于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一个基本源泉”[19],汉语与英语共栖世界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宏观框架之下,尽管语言生成的环境与发展條件不尽相同,文化氛围、历史熏陶大异其趣,但“相同的身体构造、感知器官、认知能力,相似的实践经验及类似的社会发展过程,使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会有很多共性”[20],在体验外部客观世界的方式及对客观社会现象的感知上存在交融互生,即使用同一喻体形象传达隐喻喻义及内涵。故当两种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表达手法一致时,等价性迁移的译法可最大化顺应民族思维定势,突显语言包容性与多样性。

原文在鼓励群众,坚定抗疫信心时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一表述。该表述是勉励人们在逆境之时不轻言放弃的励志语句,属大气类科技隐喻。“阳光”与“风雨”是重点意象表达,分析围绕二者展开——“阳光”“风雨”是一对反义词,在含义及情感色彩上均属对立范畴,前者代表顺境与光明,在抗疫背景下,指的是取得战疫胜利所象征的正面力量,后者原指困境与阴暗,在文中喻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与肆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整句话暗喻新冠肺炎疫情虽深刻影响了人类发展进程,但人民目标一致、团结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新冠之下,适当的激励性言辞可削弱新冠的负面影响带给民众的压力与焦虑,而这种共识性语言的辨识与理解能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界限,贯通受众心理。译文将其处理为“The sun will always shine again after a storm”,“阳光”“风雨”两个意象在译文中均找到对等表达,而原文隐喻传递的核心寓意“希望”体现在动词“shine”,就好似希望是闪闪发光、环绕光芒的,而副词“always”意为“一直,总是”,修饰并加深了“shine”的程度,在语境中暗含鼓励之意,让人们坚信希望是一直伴随身边的,在喻义核心上与原文隐喻完整贴合,既沿袭风貌,亦保留风骨。

“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在原文中用于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与人道主义精神。“并肩作战”本义指通力合作,共同奋战,属于人体器官类科技隐喻。“并肩作战”是“并肩”修饰“作战”,表明“作战”的方式是将士们肩并着肩,落脚点虽在“作战”,但语义核心实质是在“并肩”,从字面理解,“并肩”指肩膀这一身体器官相互紧靠,一个挨着一个;从深层剖析,“并肩”指行动一致,实现共同目标,强调团结协作精神。结合语境分析,文内彰显的是中国秉责任担当之心,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病毒数据与相关疫情,并毫无保留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与各国共渡难关。译文采用等价性迁移策略,处理为“fought shoulder to shoulder”,“shoulder to shoulder”作“fought”的后置修饰语,对“fought”的方式进行修饰;其次,“shoulder to shoulder”意为united together to achieve a shared goal,符合原文隐喻传递的深层涵义,突显“团结”二字,且译文的直观表达予人画面感极强,可在受众脑中建构一幅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在抗疫疆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尽显抗击疫情的强大团结之情与协作之力。故译文的处理既完整延承了原文隐喻的核心内涵,突出精诚合作之意,亦贴合了原本的表达形式,完成形象塑造。

3.2 替价性迁移

语言是民族文化风貌及内涵的最好明证,因生成环境的迥异而烙有自身的独特文化标签,可体现一个民族的认知形式与思维定向。语言根植并依附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对语言起制约限定的作用,这一定律致使各文化的语言理解方式与表达形式各异,催生了民族间不同的认知观念与价值追求。“隐喻是民族文化大家庭的一份子,体现着文化的百态”[21],故汉英两种民族在理解同一隐喻表征时,倾向于选用不同的喻体表达核心喻义。“在某些情况下,译语篇章中可能没有和源语篇章对应相同或者类似的喻体和本体即源域和目标域”[22],为切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及文化形式,应选取适合的喻体进行替换,以求两种语言间情感及价值的对等。

在强调科学技术在抗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原文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锐利武器”是指在武装斗争中,用于威慑或防御的作战器械及装置,具有极强破坏性与杀伤力,属于军工类科技隐喻。在“锐利武器”一词中,“锐利”是“武器”的修饰语,将“武器”本身的厉害程度提升了一个阶层,愈发彰显其强劲威力与攻防能力。“抗击疫情期间,重塑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的关键在于:重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23],而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核心突破能为战胜疫情提供最高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原文隐喻通过源域“锐利武器”的巨大杀伤力突显靶域“科学技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遏制作用,并利用将抽象“科学技术”譬喻为有形“武器装备”的实物化手段,明示已具备有关战争先验知识的受众予科学技术在抗疫战场中的威慑作用,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抗疫全局中的不可或缺性。译文将原文隐喻处理为“sharp blade”,进行了喻体形象的替换,“sharp”对应原文隐喻的“锐利”,而“blade”则是“武器”的喻体替价物,意为“a cutting or thrusting weapon that has a long metal blade and a hilt with a hand guard”,突显的特质是锋锐、尖锐,强调科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医学及防控一线为抗击疫情提供的有力支撑,与源域“科学技术”的引申含义相符,实现了语境及语义等价。

“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在原文中用于说明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坚固防线”本义指为抵御敌人攻袭,建立的连成线的防御工事,比喻用以抵御外力、防护自身的东西,属于军工类科技隐喻。“防线”指由钢筋混泥土筑起的防御设施,本身便凝刻“坚固”之意,但在“坚固防线”表达中,通过“坚固”的重复申明,形成一种独特的修辞效果,旨在强调防线的坚不可摧与防御能力,强化其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与认知。对原文语句抽丝剥茧后发掘,“坚固防线”象征了中国人民一致抗疫的恒心所汇集而成的强大凝聚力,凸显疫情侵袭时的防护作用,将源域“坚固防线”中的坚硬、安全之意有选择性地投射至目标域“人民团结一心”之中,具象化了本体形象,彰显了困难时期同心合力所凝聚的强大能量。译文将其处理为“defensive rampart”,“defensive”意为“intended or appropriate for defending against or deterring aggression or attack”,核心語义在“防御”二字,作为“rampart”的修饰语,更能彰显其巨大功用,而“rampart”本义为“a defensive or protective barrier”,重点亦强调“防御,防护”,与“defensive”的内在涵义重合,达到重复的效果,用于喻指人民团结抗疫的坚韧奉献,更能昭显紧要关头人民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既对接了原文隐喻的内在涵义,又增强了表达效果与修辞效果。

3.3 取舍性迁移

文化催生语言的衍化,亦制约语言的发展,各式语言类型本身承载着文化意识形态,受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操纵。于中西方而言,因文化起源、社会形态与物质环境的殊异,中国注重形象思维或感性思维,偏好对事物本身的思考,而西方注重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偏好从物质世界入手,探索并求证问题的本源。思维模式的不同致使各民族在感知事物存在及语言表达形式上可谓云泥之别,而该种差异必然会折射至隐喻的使用及认知中。隐喻作为语言内涵的核心体现,积淀着特有民族思维,其独特表述与其他语言框架并不一定匹配,“在一些情况下,无法找到与原有意象对等的对应物,译者需要补充目标文化中的空白部分”[24],可舍弃喻体形象,仅保留隐喻意象进行传译,以弥补文化意象缺失造成的认知障碍。

在显映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时,原文用了“广大民众扛起责任、众志成城”这一表述。“众志成城”本义指面对挫折与困境,大家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精诚团结,力量便无比强大,属军工类科技隐喻。“众志成城”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25],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源域词。在该表达中,有3个重要意象——“众”:人民大众、广大群众;“志”:信念、意志;“城”:城墙,结合语境,涵义便愈发明晰——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在党的号召下,勇敢担起社会责任,为取得最终抗疫胜利无私奉献甚至甘于牺牲,彰显的是人民在困难前的团结、凝聚。然而,该类特色词在语言环境下的理解难度大,受众未深入了解背景信息难以透析其真正喻义,且民族特色文化常对特定词汇进行语义编码,并为某一社团群体所共享,这种文化属性隐附在语言表达中,“在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流时容易导致意义空缺或文化空缺,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26],因而,譯文舍弃了原文隐喻的形式外衣,只将其核心喻象“团结一致”译出,处理为“united as one”,既浅化了成语于非汉语民族受众的艰深晦涩之感,消弭了因文化物象及意象表达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又不失毫厘地保留了核心语义信息,填补文化空白。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源于面对灾难同舟共济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原文中用于说明中国助力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仁爱之心。“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27],本义指乘坐同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危难时互帮互助、同心合力,便可渡过难关,属于航运类科技隐喻。“同舟共济”是一个动态体验过程,构建乘坐同一条船的人民在渡河时遇到险情互相救助的画面,置于语境之下,喻指面对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与破坏,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医疗及救助经验等方面的援助,与世界各国共渡时艰,强调团结互助之情。然则,“同舟共济”属中华民族社团群体所共享的特有语言表达,喻义经过民族文化的编汇而不易为受众发掘,具体表现为字面意义对内在涵义的掩瞒与模糊,以及浅层表象与核心深意的反叛悖离。译文将原文隐喻译为“helping each other”,充分考虑了受众的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其中,“help”指“to give assistance or support to”,切合中国向世界各国伸以援手,给予支持与帮助的举动,且总体来看,对应译文又突显了“互助”这一核心含义,保留了原文隐喻的中心蕴意,简洁扼要地传递了语内信息,实现沟通无界。

综而观之,译文主要通过等价性迁移、替价性迁移及取舍性迁移3种翻译策略对原文隐喻进行情感层面及形式层面的解译传递:等价性迁移在认知心理模型与话语各个层次相同的情况下,将原文隐喻的表达形式与内在意韵“照搬”至目的语中,既延续“神韵”,亦留存“风姿”;替价性迁移在原文隐喻核心基调统一,但各有表达方式的情况下,依据原文隐喻意义潜势,按照各民族语言惯习重构其呈现形态,以实现认知等价;取舍性迁移在思维差异过大而无法匹配对应呈现形式的情况下,选择舍弃原文喻体形象,仅向受众传递语义核心内涵,以弥补文化意象缺失。科技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识解过程,涉及语言及文化的思维转换,不仅须破译浅层语言形式,还应实现深层语义内涵的转译,以修补认知裂痕,实现认知等价。在翻译科技隐喻时,译者既要具备掌握源语与目标语的能力,熟知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认知方式,亦需通过透彻理解原文信息内涵与话语实质,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相似或相等的隐含知识链接,填补文化空缺,通过译文信息的对等呈现,展示中国人民的艰辛抗疫历程,叙说中国抗疫故事。

4 结语

科技隐喻作为实体化与参数化纷繁世界的具体认知手段,依仗以简驭繁之效赋予了政治语篇新的话语生命力,增添了新颖别致的一笔,是描述政治世界的可及式心理透镜。然则,统揽现有研究,深入诠析科技隐喻于政治语篇的话语构建妙用,并将其用于政治语篇文本研究的文章数量有限,科技隐喻以巧妙方式解构旧体系,重构新体系的功效仍未得到重视。鉴此,本文以抗疫白皮书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科技隐喻作为探究抗疫白皮书英译的创新点,整理归纳了文本中科技隐喻的来源畛域并分析其使用特征,解析了译文运用的相关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抗疫白皮书中共出现61个科技隐喻,涵盖9个领域,其运用特征呈现为覆盖领域广泛、内容层次丰富、战争词汇频现、源域词振奋之效显著;译文主要通过等价性迁移、替价性迁移及取舍性迁移3种翻译策略实现认知对等。

文本利用科技隐喻的相容或不相容特质来彰显政治话语的基底特质与结构知识集,使艰涩的官方话语呈明晰化与条理化。然科技隐喻在向政治领域进行跨域映射时,极易因表层及深层的语义矛盾性而模糊实际话语信息,进行翻译时应准确把握源语信息:首先,需依据语境,在源域与目标域间理清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把握并寻求语境与科技隐喻之间的交互关系;其次,译者在悉知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及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参照文本预设语言环境,根据核心喻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传译;同时,准确把握政治语境,将源语“政治性”与“交互性”融合统一,实现政治话语中科技隐喻的交际功能。科技隐喻作为抗疫白皮书所运用的一种话语策略,凝练着深刻的话语内涵,对再现中国人民抗疫历程至关重要。探究科技隐喻翻译策略有助于探索中国抗疫故事在国际传播的传译方式与效果,助力中国抗疫形象在国际场域的树立。总体而言,对政治语篇科技隐喻的恰当处理,既能充分发挥其形象性以唤醒政治性话语的深层含义,又能为政策推广及传递国家大政方针献策献力。

参考文献:

[1] 李洋.白皮书的翻译与出版[J] .中国翻译,2020,41(01):49 - 53.

[2]唐义均.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的研究[J] .上海翻译,2012(03):26 - 29.

[3]屈文生.也谈《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的翻译[J] .中国翻译,2013,34(03):78 - 83.

[4]季压西,许宏.国防白皮书英译:性质与对策[J] .外语研究,2016,33(03):74 - 78.

[5]王一多.叙事学视角下的国防白皮书英译研究[J] .外语研究,2019,36(02):77 - 81.

[6]文秋芳.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J] .外语学刊,2017(03):1 - 6.

[7]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陈雪,赵岩.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和翻译策略[J] .社会科学战线,2016(04):256 - 259.

[9]孙毅.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1):105 - 111.

[10]ALLBRITTON D,MCKOON G,GERRIG R J.Metaphorbased schemata and text representations:Making connections through conceptual metaph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5,21(03):612 - 625.

[11]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 .外语学刊,2005(03):41 - 45.

[12]STEEN G.Developing,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90):67 - 72.

[13]王晶芝,杨忠.隐喻在政治新闻语篇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11 - 113.

[14]孙毅,周锦锦.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汉英自我概念隐喻意涵重塑[J] .外语研究,2020,37(04):13 - 21.

[15]孙毅,郭创.基于隐喻机制的中美传统节日名称认知新诠[J].求索,2015(02):178 - 183.

[16]陈国兴,菅爱丽.政治语篇中的科技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平行语料库[J] .外语电化教学,2019(05):56 - 61.

[17]张薇,毛浩然,汪少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00 - 108.

[18]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19]徐先玉.对Lakoff & Johnson隐喻分类的思索[J] .中国俄语教学,2010,29(01):81 - 85.

[20]张广林,薛亚红.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85 -188.

[21]孙毅.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7(06):126 - 134.

[22]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 .中国翻译,2009,30(04):71 - 75.

[23]周斌,陈雪梅.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体系构建[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04):363 - 367.

[24]孙毅,白洋,卜凤姗,等.博物馆介绍词隐喻概念的英译——以《陕博日历》为例[J].上海翻译,2020(03):34 - 39.

[25]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6]谷峰.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伤寒论》中医隐喻术语的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03):361- 364.

[27]孙武.孙子兵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 江)

猜你喜欢
隐喻话语原文
画与理
爱的隐喻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雷人话语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