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杰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变得越发广泛。游戏教学法的普及,促使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更为丰富,也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进而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基于此,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了教学策略,为体育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提供了个人的见解。
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而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符合学校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保持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可引入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由此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游戏教学活动中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真正地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发展热爱体育的学习情感。
1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活动条件,利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进行户外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良好的分析探索能力,体验趣味活动的乐趣。同时,学生能够联系个人的实际经历形成对外界的良好认知,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中,实现个人的飞跃发展。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其生活体验和认知发展都有一定的缺陷,而学生体育游戏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合。教师能够通过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启发游戏思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研究,也能够提高敢于冒险、富于想象的能力。此外,学生倾向于通过自主感知、观察和比较各种事物,进而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而教师所设置的体育游戏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锻炼良好的实践探索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游戏教学法,引入不同的体育游戏,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而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好处。
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2.1 丰富体育器材,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相比,游戏教学法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更为灵活、自由,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结合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体育器材,利用不同的体育器材丰富体育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器材为讲解体育知识的工具,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具象的运动记忆,启发个人的运动思维。
比如在进行“我是跳绳小能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绳子充分进行锻炼,并且体会绳子的基本性能,掌握单人跳、多人跳等多种跳绳的方法,提高个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同时在小组中与他人积极进行合作,树立合作互助的体育观念。对于学生而言,材料是引发其自主探究欲望的刺激物,也是其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沟通桥梁。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投放,通过选择丰富而适切的游戏材料,让学生能够感受体育游戏活动的真实性,并在探究心趣的激发中发展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描述、比较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辅助工具进行简单调查和验证,让学生能够在这种丰富的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一定的合作意识。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长度合适的小跳绳,让学生利用绳子这一器具创造一个“小空间”,自己则需要扮演“捕猎者”的角色,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跳入绳子的圈中,由此引领学生与器材初步接触,增强学生运动的意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跳绳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创新各种跳绳的玩法,教师也需要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还可让研究出创意性跳绳动作的学生上台进行示范,由此激发其他学生体育锻炼的创新意识。
2.2 扩大运动范围,激发学生运动的潜能
教师在利用游戏教学法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场地面积,也就是学生开展游戏的活动范围大小。如果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被局限在较小的运动场地中,那么其运动兴致无法被有效地调动。而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教师需要适当扩大运动范围,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场地上进行活动,进而能够让学生以更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游戏教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不应当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应当为学生创设体育游戏的环境,鼓励学生能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讨论和嘗试,激发学生在游戏中互动、在游戏中思考的兴趣。
比如在进行“快速跑趣味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快速跑的练习,发展个人的体育素质,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意识。首先,教师先带领学生慢跑一圈,在慢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慢跑的动作要领。之后,在学生跑完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指出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且向学生再次强调慢跑和快速跑的跑步技巧:在跑步的过程中,要注意跑步的姿势,步伐频率要基本一致,整个人的重心要保持平稳。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参与的意识,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体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思考和质疑中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个人探究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提出假设、设计游戏过程并进行分析和探索,有利于培养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接下来,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摆臂练习、小步跑练习和三十米加速跑练习,此时教师可扩大学生运动的范围,学生在较大的场地中找到了个人运动练习的场地。在学生充分地进行练习之后,教师还可设计“我是小小渔夫”这一游戏,先选出六名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做“渔网”,剩下的学生需要在规定场地内活动,并且躲避“渔网”的捕捞,最终在规定时间内抓得多的小组获得胜利。学生在这一游戏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并提高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中尽情奔跑,树立了开朗积极的心态,能够更为投入地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
2.3 丰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在传统的学生体育活动中,教师倾向于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放在教学的首位,强调学生能否高效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户外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再安排学生简单学习体育知识等常规的活动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人审美情操和道德素质的增长。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体育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激发学习潜能。同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所要经历的游戏活动,培养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进行“球类投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了解田径健身性投掷练习的内容,并且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和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利用游戏活动导入教学,比如可先要求学生需要以三人为一组,在教师规定的“圆”内进行自由运球,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碰人、不受阻、不丢球、不出界这四个运球注意事项。体育游戏活动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带给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发展学生一定的审美情操和道德素质。学生在这一导入游戏环节中,体会到了与球类玩耍的乐趣。之后,教师需要以沙袋为体育器材,为学生讲解抛、投、推三种投掷动作的区别,让学生在观察这三种投掷动作的细节,进而体会人体运动时姿势的美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沙袋,要求学生进行胯下双手抛掷沙袋、原地双手向上抛接沙袋、双人对向投掷沙袋等运动练习,自主体会在运動时身体姿势的变化,感受运动时人体的美感,培养个人良好的审美情操。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游戏教学,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体育中的美感,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情操和道德素养。
2.4 重视游戏评价,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评价都偏重于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综合性评价对学生探索分析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思索的过程比起游戏结果更具有一定价值。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过程性的评价,不为学生提供直接的通关方式,而是应当启发学生的游戏探究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在进行“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每一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评价个人的游戏比赛结果。在学生进行往返跑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让不同的学生演示其往返跑的过程,由此其他学生对这两名学生的往返跑过程做出了评价。学生通过关注参与游戏者不同往返跑的动作,掌握了如何才能迅速地提高往返跑的速度要领:转弯时步子要大、后腿蹬地时要用力心在个人跑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机转换重心。此时教师便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学生在小组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纠正别人在往返跑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由此提高往返跑的效率。之后在具体的比赛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总结往返跑的动作要领,比如有的学生在观看别人的跑步结果后,及时地发现了个人跑步时存在的缺陷之处,认为其自身跑不快的原因便是:在跑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转移重心,因而错失了超越其他小组成员的时机。学生在这一体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能够有效树立自我反思的意识,培养个人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体育教学作为小学学生的重要学习课程,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形式的体育游戏,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关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兼顾学习和娱乐,进而提升个人的活动参与热情。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个人的体育素质,提高个人体育锻炼的意识,发展一定的体育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码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