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富
通过查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近五届大田赛的成绩册,对近五届大田赛的比赛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大田赛发展的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正处于健康发展的通道中;大田赛的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大田赛中高水平竞技实力的高校比较集中;易于校园开展的短跑、跨栏、跳跃项目在明星运动员的影响下发展较快。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大田赛)是继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之后又一项对全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全面检阅和集中展示的赛事,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竞赛活动、锻炼与选拔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赛事。大田赛与大运会的区别在于:一、大田赛是由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在赛事的管理形式上趋向于美国的NCAA(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对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而大运会则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二、大运会的举办时间为四年一届(2017年将全国大学生与中学生运动会合并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后,举办时间为三年一届),而大田赛的举办时间几乎为一年一届,大田赛的成功举办为全国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参赛机会。三、在参赛单位方面,大运会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赛单位,而大田赛是以全国的各个高校为参赛单位。大田赛的参赛方式不仅更直接地反映了各个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同时也为即将升学的全国各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直接的选择参考。自1991年举办第一届大田赛以来到2017年的第十七届为止,大田赛共举办了十七届,其间的大运会年则停办大田赛,2013年第十三届大田赛之后大田赛的举办不受大运会的影响,仍为每年一届。本文选取第十三届到第十七届的连续五届大田赛为研究对象,通过访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的官网获取研究数据,以中国知网中与田径比赛相关论文作为理论依据,全面剖析这五届大田赛的特点,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为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国家后备田径人才的培养提供研究素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五届大田赛的发展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届大田赛的发展规模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不断增加的高校数和参赛人数反映了国内高校开展田径运动的普及程度和大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意见》强调: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体育素养。近五届大田赛客观反映了高校对《意见》的落实程度,竞技体育对学校群众体育的引导作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大田赛的发展规模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有研究表明: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165所普通高校招收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加之全国近3000所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全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普及性和运动水平并没有在大田赛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家还需要加大力度督促《意见》在国内各高校的执行,以此助推大田赛的发展。
2.2 大田赛竞技水平的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对田径单项运动水平共分为五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国际级健将、国家级健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根据田径运动等级标准,教育部对具有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招生资质的高校的招生要求是所招收的运动员至少具备国家二级运动水平。大田赛的赛程规定:参加甲组比赛的高校限报名运动员18人,且运动员应具有国家一级以上运动水平;参加乙丙组比赛的高校限报名10人,且运动员应具有国家二级以上运动水平;甲、乙、丙各组运动员每人限报两个比赛项目(可兼报接力比赛项目)。大田赛竞技水平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参赛运动员是否能够达到较高的运动等级,还体现在达到较高运动等级的人数规模。因此,对大田赛甲组获得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人数的统计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大田赛竞技水平的发展程度。
由表2可知,近五届大田赛的竞技水平总体上处于稳步提升的趋势,其中达到国家一级和国家健将级的人次在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大田赛中较多,高于其他三届大田赛平均数的17.2%和66%。由于近五届大田赛均在不同地点举办,参赛地区的气候问题、国家队大学生运动员是否参赛问题、参赛队伍的准备问题等因素均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近五届大田赛的竞技水平并非处于线性提高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的向前发展。然而,表2也反映出了五届大田赛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方面,比如达到国家级健将和破赛会纪录的人次(组次)少,女子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展大幅度低于男子运动员。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希望教育部、各高校给予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政策倾斜和鼓励,加大管理和奖励的力度,促进女大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发展。
2.3大田赛竞技实力的格局
大田赛中团体总分的排名体现了国内高校的田径运动水平,前八名的高校反映了高校对田径运动运动较高的重视程度,这对即将升学并进一步得到深造发展的中学潜力田径人才提供了优化选择。从表3可以看出,近五届大田赛的甲组团体总分排名具有集中性,乙组团体总分排名具有离散性。在甲组团体总分排名中,至少一届进入前八名的高校有1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南大学这四所知名高校均有五届进入前八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五届大田赛的团体总分排名均没有低于前三名。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多次进入团体总分前八名的高校对田径运动的高度重视,使田径运动的健康发展促进学校知名度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以五届大田赛均进入前三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国内名牌大学通过学校整体实力的知名度按照教育部统一制定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标准对全国优秀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进行“掐尖”招生,这种“马太效应”的循环招生方式导致大田赛的比赛结果失去悬念,挫伤其他高校建设高水平田径运动对和参加比赛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建議教育部对国内名牌大学提高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专业门槛和招生名额的限制,使其他高校获得更多的选材机会。在乙组的团体总分排名中,只有长安大学在五届大田赛中四次进入前八名,内蒙古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济南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均三次进入前八名,五届大田赛中至少一次进入前八名的高校达到25所,没有一所高校连续五届进入前八名。在参赛高校比较少的情况下,乙组高校团体总分的排名反映了部分乙组高校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和竞技格局的相对合理性。
2.4 大田赛中优势项目的分布:
竞技体育是一个打造英雄的领域,任何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取得历史性的成绩突破,都会被奉为英雄和榜样,从而使英雄所参加的竞技运动项目在国际或国内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田径运动在刘翔、张国伟、李金哲、苏炳添等英雄榜样的引领下,部分田径项目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从表4可以看出,近五届大田赛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短跑、跨栏、跳跃这三大类项目上,这三大类项目在运动员比赛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人次统计中合计达到81.6%,在达到国家健将级标准的人次统计中合计达到76.9%。短跑、跨栏、跳跃类田径项目较于投掷类项目安全性高,比长距离走、跑项目体能消耗低,所以更易于在校园中开展,再加上这三大类项目均有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冠军的榜样力量助推的影响,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储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近五届大田赛共打破赛会纪录27人次(项次),其中竞赛项目占63%,田赛项目占18.5%,全能项目占18.5%。大田赛破纪录的次数少,而且水平不高,除了第十三届大田赛中浙江大学的张宇在男子跳远项目上打破的赛会纪录达到国际级健将标准之外,其他任何破赛会纪录项目的运动水平均在国际级健将标准之下,其中四次破赛会纪录的女子10000米竞走的成绩甚至没有达到国家级健将标准。
3 结论
(1)大田赛的发展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总体上还偏小,乙组和丙组比赛的规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近五届大田赛中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人次较多,达到国家健将级标准的人次和破赛会纪录的人次(组次)少,女子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明显低于男子运动员。
(3)多次进入团体总分前八名的高校体现了学校对竞技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同时名牌大学在招生方面的“掐尖”行为破坏了大田赛的精彩竞争局面。
(4)近五届大田赛的优势项目为短跑、跨栏、跳跃类,这不但是项目英雄的助推影响的结果,也是校园易于开展的结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