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机制浅析

2022-02-19 05:28:02康涛西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科技创新

康涛 西鹏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现代化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于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建成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但体制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瓶颈和约束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北京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机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约束,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校地合作;北京大学

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水平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正逐步成为新的国际竞争战略高地。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2位,已连续多年保持上升趋势。但是,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何占领国际竞争中的创新高地、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高地,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尽快破题。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院校与政府共建的研发机构,具有鲜明发展特色,一方面,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引入地方;另一方面,也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对于我国实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在数量上增长迅速,各种形态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浙江西湖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等,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的同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但从整体上来看,新型研发机构的力量依然较为薄弱。新型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既要“顶天”联接高校的学术链、科技链,又要“立地”对接地方产业链、政策链,为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链条补齐“断点”、打通“堵点”,实现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高效传导和有机联动;但一些高校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时缺乏打通“全流域”的顶层设计,导致整个创新活动出现了上游“缺水”、下游“造桥”的困局。因此,引导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对于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

北京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机制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使命,多次指示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北京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知识经济与全面创新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學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以服务国家需求、拓展学术外延、优化学科布局为目标,通过系列校地合作,形成了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机制。

1.在建设上回归学科本位

学科是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根本依托,也是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全流域”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同时,新型研发机构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能够促进高校根据地方与产业需要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3]。北京大学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定位为学科创新链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学校各学科发展布局进行系统性梳理,精准查找创新链“断点”和“堵点”,并通过与地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方式实现高校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在学科外延中补齐学科短板、补强学科力量。基于打造完整创新链的视角,北京大学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有机嵌套到学科发展的整体拼图当中,保证了新型研发机构与学校发展紧密协同。

2.在管理上激发制度效能

为了加强学校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机构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北京大学将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内合作的核心内容加以规范。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便成立了专门的国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委员会从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出发,统筹制定全校国内合作发展战略和政策,指导、管理和监督全校国内合作事务。2018年,结合校地合作新形势,北京大学又专门出台了《国内合作管理办法》和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校地共建机构的制度流程,在设立环节对机构服务地方需求、补强学科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等情况建立了多维度、综合性评估机制。此外,国内合作委员会还特别关注校地共建机构发展的过程管理,通过参与理事会、工作调研、编报年度报告、开展建设期考评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机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机构发展行稳致远。

3.在布局上对接国家战略

近年来,北京大学陆续与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地双方各自的优势,在人才、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务实的合作。其中,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是北京大学校地合作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全国各地频繁“落子”,在北京市怀柔区设立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在江苏省常熟市设立苏南分子工程研究院、在江苏省启东市设立华东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在江苏省南京市设立分子医学转化研究院、在浙江省杭州市设立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在江苏省南通市设立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在上海市临港设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重庆市设立大数据研究院、在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光电研究院,打造了一批辐射区域、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载体,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打下了坚实地基。此外,北京大学还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山东、江西、山西等地布局了多个结合特色产业和特殊区域文化的创新平台,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协同发展的道路。

推进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英国吉本斯等学者在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场所、所需要素、产生方式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以单学科研究为主、以大学和学员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I”,向跨学科性的、应用情境的“知识生产模式II”转型[4]。这一理论更新了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也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发达国家提供了立足之地[5]。目前,我国也处于积极探索“知识生产模式II”的阶段,但仍存在体制机制约束、人才支撑较弱、市场化导向不足、成果转化难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发展受体制刚性约束较大

作为创新体系新生事物,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多以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为主,采用政府与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多家共建的方式,机构性质包括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等类型,侧重领域包括了前沿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不同方面。受制于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新型研发机构虽然采用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运营形式,但仍然存在较重的“项目化”思维和明确的平台边界,开放性和协同创新性不强。此外,由于归属多方机构管理,存在决策程序繁杂、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人员归属边界模糊和权责不清等问题,过于注重短期的项目化收益,忽略了长期的机构可持续建设问题。

2.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相比于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起步较晚、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且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标准方面存在唯论文、唯项目、唯专利的倾向,没有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到人才评价体系中,没有从制度层面为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供足够的重视和保障。此外,分配激励机制方面的缺失使研究人员在科研成果转让收益、公司孵化股权分配等方面的获得感不足,研究者的个人事业发展无法与机构发展紧密绑定,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发展目标不同步、不统一,造成机构内部创新动力不足。

3.市场偏好把握不足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与市场在目标、理念、效率以及成果处理等诸多方面存在认知差异,不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从新型研发机构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意识上,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出身于政府或高校,习惯于学术导向的内部管理和组织形式,对于面向社会的市场化经营则缺乏兴趣、认知不足;二是在行动组织上,崇尚学术自由的研究人员往往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而面向市场的科技研发往往需要打破各个学科领域间的壁垒,这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而言往往需要耗费不小的内部组织成本,难以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动机制。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科研奖励、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缺乏通过市场化手段自我补给的能力,投入模式的单一化和高度依赖政府投入严重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集聚创新人才、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核心载体,是联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研究与相关产业的桥梁,对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刻,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类政策文件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了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约束,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顶层机制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四个完善”,使新型研发机构为推进我国地方产业发展和建成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完善政府政策环境,占领创新战略高地

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需要的是“打破院墙”,集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人才的聪明智慧,开放创新合作。既要支持科学家进行新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支持科学家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研究,采取鼓励成功、包容失败的态度,推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一流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智源社区,紧密联系国内外顶尖学者,使政策红利辐射和吸引更多科研和技术人员。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应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充分发揮财政资金对于平台发展的调控作用,实现“精准滴灌”,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力量扶持纯公共产品属性的项目,对其他项目则充分坚持市场化导向,鼓励机构积极提高市场化的自我补给能力。

2.完善市场化途径,畅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随着各级政府相关政策出台和经济发展驱动,全国各地不断呈现出技术引领的创新产业开拓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资源的需求缺口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传统的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周期短,不具有连续性,无法持续服务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6]。而新型研发机构拥有触达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多方的平台优势,能够更好调动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积极性,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开放与协同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内部治理环节,新型研发机构要构建市场化发展思路,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上下游联动机制。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降低对政府直接补助的依赖,积极通过项目申报、成果转让、人才联合培养、基金投资等途径获取上级资金或市场收益,丰富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途径,最终形成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正向反馈。

3.完善评价与激励体系,增强人才向心力

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应结合其自身目标与性质,科学制定分类评价体系,紧紧抓住市场化激励的重要抓手,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来吸引和聚集人才。除以项目化的单一量化指标考核人才外,还应纳入创新成果质量及其对企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适当增加产品研发、专利申请的比重,探索“研究导向”与“应用导向”既能并行不悖又有办法相互流通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在薪酬制度方面,要在健全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严格匹配的薪酬机制的基础上,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分红来实现市场化取酬。在人才流动方面,要注重青年创新力量的选拔与培养,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应用型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推动高校学生就业、丰富教师科研途径的同时,为企业解决人才引进难题,推进企业和政府智库建设。

4.完善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区域创新效益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难,是我国高校科研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链接政府、高校和企业多方平台的桥梁,可依托高度聚集资源的平台优势,积极融合知识、技术、政策、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企业孵化平台,加强对区域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统一协调、指导和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在组织机构、技术结构、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将创新和创业相结合、孵化和投资相结合,畅通产业链上下游,在高校、政府和企业间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保温箱”和“孵化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林志坚.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模式的创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7-40.

[2] 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3(3):27-31.

[3] 赵剑冬,戴青云. 高校主导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运作管理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 2017(12):11-15.

[4]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提尼,等.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66-89.

[5] 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8(6):43-49.

[6]柯婷,王亚煦.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6):12-1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科技创新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经济与管理(2022年2期)2022-03-24 13:52:54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经济与管理(2021年2期)2021-03-15 01:29:3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0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法语学习(2016年1期)2016-12-18 22:26:20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7:35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La solitude
法语学习(2016年6期)2016-11-24 09:39:38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2:07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