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琛,王 剑,刘星彤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该理念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逆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产出来支撑和实现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需求[1]。
基于OBE理念,教学过程及毕业反馈质量监控以“评价—反馈—改进”为原则,采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反馈的双重机制。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围绕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展开,包括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分解、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外部评价反馈围绕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展开,包括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评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等。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如图1。课程组教师完成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的制定,严格明确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对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学员在期中和期末完成对该课程的评价。教师根据达成度情况,对下一轮的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修正,不断完善课程目标实现的方法和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图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在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中,为了多渠道反映课程质量,多角度评价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采用基于毕业要求指标点、基于评教和课程的综合评价三种联动评价方式,将课程质量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
信息网络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电话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等典型信息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表现形式,以及网络互联、网络应用及下一代网络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信息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对信息网络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二是使学生领会和掌握通信网络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工程素质。
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中的工程知识(专业知识)、问题分析(分析)、工程与社会(分析)[3],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
目标1:掌握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各种信息网络的设计原理、结构及功能;
目标2:理解网络互联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网络协议的设计思想;
目标3:了解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表1是通过算分法得到的某年级通信工程专业信息网络技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可以看出,目标1的达成度最低,表明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
表1 某年级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学生、教学督导和用人单位在课程质量评价中反馈的主要意见建议如表2所示。其中,学生意见来源于教务系统的学生评教数据和专业组对学生的调研情况;教学督导意见来源于教务系统的督导评教数据;用人单位意见建议来源于专业组调研。
表2 课程反馈意见建议表
(1)课程涉及了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网络,知识覆盖面较大,讲授时偏重知识点和概念介绍,实例讲解较少、主线不够突出。
(2)原来的课程实验环节设计偏重对网络工具软件使用,与课程讲授环节中的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导致实验目的性不强,没能很好地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
(3)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成绩决定,考核方式没有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环节,突出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课程安排在本科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忙于准备研究生考试,较少花费精力用于课程学习。
综合分析,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3.1.1 修订教学大纲,重组教学内容
学生反馈意见中,希望介绍新技术进展和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是主要问题。用人单位反馈意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现役通信装备体系结合不紧密。据此,课程组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重组了教学内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课程特点,将课时缩减为48学时,其中讲授42学时,实践6学时;二是在内容方面增加了5G、IPv6、NGN等新兴网络技术的介绍;三是增加了战术互联网物理层传输技术的介绍和军事信息系统应用的介绍。
3.1.2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
教学督导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缺乏互动和难重点讲解上。据此,课程组从四个环节进行了改进:一是将开课学期调整为大三春季学期,与考研时间错开,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投入程度;二是引入程控交换机、伪基站、企业信息网等教学案例,增加同轴电缆、双绞线、集线器、交换机、网关等教学道具;三是分小节增设课堂练习题,通过练习总结回顾知识点;四是使用了“雨课堂”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加深重难点讲解,增加讨论环节,调节课堂气氛[4]。图2为改进后某年级雨课堂统计数据,对比了课前“网络基础知识调查问卷”结果和第一章“通信网概述”随堂测试的答题正确率,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学生在未学本门课前,网络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学习完第一章基础知识后,知识能力大大提高。
图2 雨课堂调查和测试结果
3.1.3 完善考核方式、合理评价学生能力
学生反馈对课程实验的参与感不强。据此,课程组重新审查实验内容和课程作业设计,发现原来安排的IIS安装部署、FTP、MAIL、WWW服务配置、WinSock网络编程及局域网组建等几个实验都偏重于培养学生对特定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在短短的实验课程中,学生无法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也无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讲授的知识点。课程重新调整了考核方式及比例,改进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加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比40%,由课堂表现(12.5%)、测试和作业(12.5%)、实验报告(75%)构成;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比60%,由期末考核成绩计算。其中,课程实验由原来的自命题改为教师命题,每名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命题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的评判和学生积极性都起到了良性作用。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更积极。从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看,实验报告和课程作业的水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考核成绩看,某年级的平均成绩为69.50分,改进后某年级的平均成绩上升为76.7分。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系数看,原来支撑系数分别是0.4、0.3和0.3,改进后的支撑系数都达到了0.7以上,其中最低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能反映出一些教学问题,启发下一轮的课程持续改进。
本文以信息网络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如何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课程质量持续改进。课程质量持续改进采用基于毕业要求指标点、基于评教和课程综合评价的三种联动评价方式,能践行“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教学质量优化过程,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