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2022-02-18 08:10彭亚洲邓仁健侯保林任伯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思政

彭亚洲,邓仁健,侯保林,任伯帜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布局中,用制度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教育已纳入多数环境类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学规划中,通过接受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知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学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近年,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及创新不断打造教育新形势、新局面。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全国各高校各专业都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高校要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理论方法及建设目标等[2]。目前,环境类相关专业围绕着课程思政的目标进行广泛的探讨[3-6]。在此背景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不同专业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融合途径不一致,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缺少该课程思政教学实例和经验。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程为例,探索融入该课程思政的途径,将环境保护理念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土木类环境保护选修课的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与目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设置课时量为24课时。该课程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包含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及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识别管理全球环境问题,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治、可持续发展及清洁生产等基本内容,可拓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木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基础,系统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性)的污染与控制技术,熟悉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规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土木相关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有效地保护环境,并为进一步掌握专业、先进的处理技术打下基础。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设计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来看,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基本没产生“第二环境问题”,这阶段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极强,对抗性较弱。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在工业文明阶段开始,从局地的环境问题,发展到区域的环境问题,最后是全球的环境问题。我国工业起步较晚,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也较晚,但我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无不体现了大国担当,从1973年的“三同时”制度开始,再到可持续发展时代,以及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步一步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理的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等口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应植入个人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深入分析课程背景及章节内容,注入相应的思政元素(表1)[7-9]。

表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元素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3.1 达成教学目标,融入思政元素

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授“大气污染与防治”章节时,针对教学目标:准确掌握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的识别、光化学烟雾、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概念;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以及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等。将日常大气污染的热点问题与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有机联系,增加思政教育的融入,不断优化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与效果。在讲解城市雾霾污染的时候,列举伦敦烟雾事件,中国北京雾霾事件,并对比其中的差别,分析我国政府在解决空气质量问题的决心和所做的努力。在解决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我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在全行业、全领域均出台实施方案,实现产业升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碳减排的实际需求,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强化源头治理、全过程控制、末端综合处置,切实发挥好降碳方案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牵引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协同促进低碳发展,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系列的措施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

3.2 优化教学手段,巧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效果。(1)教学资源的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迅速发展,如何收集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思政元素,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不断挖掘。(2)教学环境的变化。当前,以手机及计算机在线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高校均开展了线上教学,如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智慧树等方式。如何以教学目标为主干,收集思政教学素材在线教学尤为重要。(3)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形式应该更加开放自由,突出学生为重心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精准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恰当的专业知识点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并依托信息技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扮演学生学习的引领者。(4)课堂互动格局的变化。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下,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通常线上与线下交叉进行教学,线下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通常比较好把控,而线上教学通常需要改变点对面的交往格局,利用网络工具,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点对点的复合型互动格局。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大量的环境保护素材,如八大公害事件的视频介绍,危害及给深远影响。我国在各个发展阶段面对的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应采取的经济措施,立法措施和行政措施,与学生互动分析。

3.3 引入科研成果,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科研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高端领域常面临卡脖子问题,以创新为主旋律的爱国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之一。因此,将本领域前言的科研成果,与学生进行分享并开展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章节的时候,引入城市初期雨水,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方法。为何要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现有的初期雨水处理方式是什么,与传统城市污水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如何对初期雨水进行高效截留与收集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处理措施,截污收集措施,末端治理措施等。不但扩展了教学内容,学习了学科的前沿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4 改进考核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在土木类相关专业属于考察课,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结课论文及平时课堂表现来进行,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可控性不够强,教师也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尤其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因此,需健全本科生创新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思政意识,对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设计:构建基于课堂表现(课堂互动、学习通知识讨论、抢答等)、平时作业、科技创新竞赛(创新竞赛构思)、社会实践(环保志愿活动、环保知识阅读及PPT汇报)、课程成绩等创新考评机制,注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完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多级联动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

该课程在土木类专业是属于选修课,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但通过课后验证与调研发现教学效果显著。第一,学生到课率高。通过学习通课堂签到,发现课堂平均到课率达到98%。第二,学生学习效果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能消化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创新精神显著,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利用课本知识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三,提升了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及生态文明素养。通过此次课堂的学习,学生在期末考查课论文中,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发表对创新发展、崇尚科学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内容的认知和见解。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引入思政教学内容,既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又获得了专业思政教育的成功。

5 结语

把思政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能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家国情怀。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各章节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确定思政教学目标,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总结反思,将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引领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思政
环境保护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