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2022-02-18 08:10柯云芳蔡曼丽邓光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江西农业大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刘 玮,承 勇,柯云芳,蔡曼丽,邓光华

(1.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吉安 343600)

“立德建业、培育人才”是我国教育千百年来坚持的精神要义与立场旨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1],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着力开拓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格局[2]。这给思政教育建设明确了目标,绘制了蓝图[3]。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需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4-5],促进和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力度[6]。“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与风景园林学硕士相比,风景园林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复合型、高层次、应用性、专门化等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愈发重视结合教学内容与实施途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也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作为主要依据[27]。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部分,也是践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7],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课程思政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自1985年创办园林专科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是江西风景园林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8]。2014年,江西农业大学获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风景园林硕士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学术型硕士人数,成为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硕士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表1)。在培养过程中,江西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以风景园林硕士课程思政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主线,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执行基础,注重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基于各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各类课程思政育人之间的衔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表1 江西农业大学2014~2022年风景园林学科招生人数

1 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概况

从培养目标来看:风景园林硕士是以风景园林专业职业任职资格为背景[9],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等方式,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研究人类室外空间环境,以培养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与管理等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性、复合型、高水平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10]。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科学的、理性的兼具艺术的、感性的复合型思维模式[11];要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而植物栽培类课程正是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的重要课程,由于其自身的课程性质,适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课程是学校按照相关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12]。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人才培养整体”[13],就形成了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必定是一个具有互相贯连的课程组合,在相关课程序列的部署上,关键是要找到时间序列上的承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安排课程[14]。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培养方案”(2018版)中,涉及植物栽培的课程进行了梳理(表2):

表2 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涉及植物栽培的课程类型

这些课程作为风景园林硕士教育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以及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15]。

2 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目标及指导思想

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是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充分开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安排、有意识、有目标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通过间接、内在的方式将公众认可的、积极主张的道德规范、思想、政治观念有机贯穿于整个培养体系,在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效指引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服务三农、为国奉献的专业情怀,它是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责任田”,其中蕴含着深刻且独特的内涵[1]。

目前,风景园林硕士课程采用模块式构建,一般都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两个层次进行金字塔式结构搭建。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包括《园林现代科技发展专题》《园林植物专题》及《园林植物繁育与栽培养护》三门学位课;非学位课中包括《园林生态专题》及《花卉品种分类学》两门必修课以及《园林植物营养学》《高级植物生理学专题》《园林植物育种学专题》和《植物解剖学》四门选修课。风景园林硕士作为工学与农学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天然具有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属性,植物栽培类课程中许多内容都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有些内容还具有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厚德载物,抱朴守真”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都是全人教育,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载体[16],肩负着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培养后备力量的重担[17]。因此,要明确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8]。“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以积极的引导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而“树人”就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其崇高的道德情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7]。200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效思政教育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各方面要求[19],就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开展好教育工作做出了部署。

3 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与实践

3.1 修订培养方案

在最新修订的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中,我们明确了植物栽培类课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植入了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尊重科学、家国情怀、献身科研等教育内涵,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两山”理论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撰写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讨、科研试验等各个环节[3]。力求培养出在思想方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20];在业务方面具备扎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和娴熟的风景园林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人才[21]。

3.2 更新课程内容

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契机,健全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体系。推动建立党政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合作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确保每一位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2]。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引领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在各门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与人文化育人的培养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嵌融通、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有机衔接。

作为“课程”到“课程体系”的有机联系,课程之间的思政衔接是植物栽培类课程整体思政布局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独木不成林”,从单一的“课程”到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转变与衔接,还需遵循“由点及面”的步骤逐步完成体系架构工作。在学位课《园林植物专题》教学中,从我国“世界园林之母”称谓的由来;《诗经》中关于桃、李、杏、梅的歌咏记载;《史记》《汉书》到《齐民要术》中园林植物栽培、育种的出现与完善;到近现代陈俊愉、章君瑜、汪菊渊等归国留学生回国报效,创立新中国的观赏植物学科,一步一步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理论,增强同学们对我们国家悠久园林植物发展历史的了解,加深同学对现代园林植物发展趋势与方向的认识。在《园林现代科技发展专题》和《园林植物育种学专题》中,从世界大宗园林植物育种、栽培与出口形势入手,阐明我国虽然是园林植物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以及花卉种质资源绝大多数源于进口的真实现状,深入剖析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提出不仅中国人的碗里要装“中国粮”,中国人的手中也应该拿的是“中国花”的观点。在必修课《园林生态专题》中,以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作为案例,引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再由国家公园建设的案例,引申出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23]。在《园林植物繁育与栽培养护》中以塞罕坝精神及腾格里沙漠“沙进人退”转为“绿进沙退”的案例,提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引申出要牢固树立、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23],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3.3 改革教学手段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相交叉、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特征,由其开设的植物栽培类课程中蕴含丰富多样的价值引领元素,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想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学生走出去、看出去,转变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课堂授课过程中加入专业相关微视频短片,生动直接地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课堂外走入自然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看“生态文明”观及“两山”理论在现实中开花结果的案例与应用,使同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4],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是基础,是底色,并且风景园林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依托“全国生态文明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生态时间节点,借助《这就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美丽中国》等优秀题材纪录片,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引发同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加深同学对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强化国家意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4 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在风景园林硕士教学改革中,我们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培养一流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牢固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巩固教学梯队建设。提倡组建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与运用集体智慧、教学经验和协同能力[25],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创新设计和有效实施。将单一课程的思政元素串联到整个培养方案的思政体系中去,按照“由点及面”的步骤逐步完成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架构工作。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杜绝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26]。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深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导师群体。

3.5 设立动态的建设机制

无论是从课程到课程体系,其思想政治元素的组合机制应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性。任课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最新世情国情的发展动态、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源技术的更新应用等基础上,调整、变换、新建课程内和外的思政元素组合和配置。例如在建党100周年和疫情防控等特殊时间节点,以弘扬爱国情怀为主题,引入“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等话题,抒发同学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4 结语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植物栽培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政治导向,发挥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方法,让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彰显。积极发挥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内涵,完善植物栽培类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教师、课程、学科德育功能的融合与共生,赋予风景园林学科思政教育新的内涵,开拓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功能目标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本文在“立德树人”的视域背景下,对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及路径进行深入辨识与系统抽绎,提出相应的践行诉求,既有助于厘清风景园林硕士植物栽培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内在问题,又是推动这类课程思政的学科理论指导和实践驱动力。

猜你喜欢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
江西农业大学设计作品选登
江西农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历史回眸
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