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周兴国(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劳动教育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落实《意见》精神,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提出纲要性指导。2022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国家课程而独立设置。教育部同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意见》到《纲要》,再到《课程标准》,劳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实施开始有了实施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有了基本的依据。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如何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推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真正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就成为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劳动课程实施必须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此次选题,主要围绕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内容开展。从文本结构来看,《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课程实施六个方面内容。其中,劳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属于劳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理论框架,劳动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则是这个理论框架的具体展开。从劳动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问题,即总论性的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问题,操作性的课程内容与实施问题以及支撑性的劳动课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劳动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如何有效推进劳动课程实施,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应如何基于《课程标准》来进行劳动课程建设和管理等。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与阐述,帮助中小学校长、管理者和教师,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避免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劳动课程时陷入认识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