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创新、全民化:《经济日报》的软着陆之路

2022-02-18 06:59胡静静宁珊
记者观察 2022年29期
关键词:财经新闻财经类经济日报

文 胡静静 宁珊

在“全民财经”时代背景下,读者对于关系民生的财经资讯获取愈发迫切,尤其受近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诸如第三产业等均受到了不小冲击,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日益凸显。而长期浸染于新媒体语境下使得读者的阅读更趋于碎片化、浅表化;专业性、严肃性、信息性“三高”的财经新闻时常被大众视为精英读物,认为其像天书一般难懂,从而传统财经新闻也陷入了传播效果不佳、受众黏性不高等窘境。

基于该既定传播生态,转型成为传统财经类纸媒适应时代的必经之路。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经济日报》积极探索财经新闻全民化的路径:在保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顺应局势变动,创新报道策略,以增强可读性、贴近性等宗旨切实拉近与百姓的联系,实现在受众范围的广度上和内容产出的深度上的双重“软着陆”,进一步广泛提升《经济日报》在新环境下的影响力。

流变:碎片化时代背景下的财经纸媒

信息碎片化程度加深

碎片化时间是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等待中度过的时间,即为相对不完整的,零碎的时间。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日益繁多的媒介选择伴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从信源发出、信道传达到信宿获取,碎片化传播势不可挡。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1.12分钟,比2020年的100.75分钟增加了0.37分钟,呈稳步上升趋势。例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依靠算法进行内容推送的手机端APP,以及微博、微信、QQ等UGC平台,能够为用户资讯获取乃至信息交换提供纸媒时代难以实现的便捷与迅速。时间的精密分割已成为现代性的标志特征之一,衍生出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使“集大成”式利用智能端接触知识信息众望所归。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纸媒在传播市场份额、传播效能等曾一度占据支配地位的领域节节败退,正在失去它们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传统纸媒在传播市场份额、传播效能等曾一度占据支配地位的领域节节败退,休刊、停刊的命运在信息化时代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其中不乏《生活周刊》等老牌纸媒。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调查统计,从报纸印刷总量来看,2020年全国报纸总印数为289.1亿份,与2015年相比,5年内数量总共减少了140.99亿份。出版种类上,2020年全国报纸出版种类为1810种,与2015年相比,减少了96种。

究其缘由,在碎片化时代的媒介环境里,传统纸媒面临低收益、低竞争力与低依赖性“三重困境”,转型成为“突围”求生的必由之路。基于此传播新局势,纸媒如何在时代浪潮下实现“碎片化生存”,依旧亟需探索。其中,《经济日报》作为中央直属党报、我国知名的全国性经济类大报,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新技术,创新优质内容生产,进行多元化传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经济信息需求量上行

现如今,不论是世界市场,还是中国市场,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影响虽已逐步减弱,但随之也更让大众意识到经济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近十年来看,我国居民财富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转变,与过去“手持存折走天下”不同,投资、理财、股票、债券等实现财富增值的手段逐渐增多。与此同时,知识时代下,理财和投资的理念深入大众,不再只是局限于行内人的“自娱自乐”。受诸如智能手机等大众媒介普及的影响,原本“束之于高阁”、具有较高门槛的经济信息,伴随接触面的持续扩大,逐渐受到各行各业老百姓的主动关注,以一种更加生活化、平民化的形式深入人心。

财经领域中与社会大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能随时给人以提醒、引导与帮助的信息,相较于过去而言,变得更加炙手可热,譬如投资信息、物价信息以及消费信息等。换言之,作为财经新闻全民化的一部分,民众需要高质量、权威度高,又足以通俗易懂的信源。在这方面,诞生早于互联网的报刊具备其自有优势,体系庞大的官媒早已凭借其公信力积累了可观的读者群体。这恰为《经济日报》等财经类纸媒及其相关新媒体产品提供一个诉诸专业性深入大众的机遇。

受众认知特征浅表化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下,碎片化传播对大众认知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结论优先而非过程优先,简短优先而非冗长优先,寓教于乐优先而非高大上优先……此等皆体现社会大众对于时间效率和知识效率的追求,互联网中海量信息扑面而来,致使人们很难沉下心来深耕,知识信息“拿来主义”盛行的背后也体现着受众的认知特征更趋向于浅表化,客观上来说,倒逼着传统财经纸媒转变对受众的认知,牢抓自身定位,实现精准转型,发挥“权威指路人”的向导作用。

这样一来,通过互联网,如果说民众对经济信息“量”的需求易被满足,无法或难以满足的点反而是经济信息的“质”。

一般而言,互联网平台信息冗杂,虽为信息检索提供便利,海量信息流“量”大却不一定“优”;传统报刊经受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冲击后,原本“量”的优势不再。而以《经济日报》为例的财经类纸媒,通过可视化、贴近性、可信度层面的内容创新,有利于凭借“质”的优化吸引新的“量”注入其中,以期达到“质”与“量”相结合的更高层次。

创新:可视、可近与可信

数据可视化

数据是财经新闻报道的基础。财经新闻中涵盖大量相关的数据信息,为提高信息传达效能、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新闻数据可视化应运而生。1987年,美国学者布鲁斯·麦考梅克将可视化阐释为:“借助计算机图形学来建立可视化形态,让数据表现形式以大众更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让“硬”数据实现“软”呈现,数据可视化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一,财经新闻具有较强专业性,可视化可降低文章的阅读门槛;其二,可视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视觉疲劳。此外,精心设计的可视化版面能够有效对受众进行视觉引导,提高数据辨识度,使信息更易被记住,以服务于报刊整体信息传播需求。

自2021年3月以来,除去国家重大会议活动(如两会等)之外,《经济日报》“数据”板块基本稳定在每周刊出。从内容上看,《经济日报》多选取具有强联动性、聚合性的热点作为核心选题,再对选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再扩展,最终整合为整版可视化图像。例如,2022年2月12日“数据”版《冰雪运动一路向南》中,用雪花与冰球形态的气泡多维呈现了冰雪运动在南方的受欢迎程度,实现数据紧密围绕主题的可视化呈现。

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图表类、时间线、数据地图、信息图等,其中图表类又包括树形图、散点图、饼状图、仪表盘等。从数据可视化呈现形式上来看,《经济日报》一版以三种及三种以上的图表组成,且以气泡图、折线图为主。2022年1月8日《智能家居引领健康生活》中,折线面积图、时间线与环形图等的组合使用,丰富了数据表现形式,有效集中较大信息量,其视觉效果突出且内涵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

《经济日报》作为财经类日报,其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报纸内容的特征,如名词概念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内涵硬核等信息繁杂。其阅报的晦涩枯燥感常使得受众有如看天书般的痛苦,而优秀的财经类报道应兼顾专业性与大众化,深入浅出地将报道呈现给受众。

为何故事化表达可成为探索财经新闻大众化的途径?听故事、讲故事是信息传播诸途径中门槛最低、效率最高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专业性、严肃性、信息性“三高”的财经新闻而言,故事化叙事方式是“三高”财经新闻的强效胰岛素,“硬内容、软表达”是财经新闻内容向大众化转型的又一出口。其实,在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中故事化写作手法已寻常可见,对受众而言并不算陌生,而如财经类等硬新闻却因实施难度过大而较少采用这一手法,但随着传播生态的巨变,故事化写作手法也将被赋予新的“使命”。

《经济日报》2022年3月3日调查版《“皮草之都”的兴衰沉浮》,为该报记者写的一篇针对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佟二堡镇趁改革开放之东风从偏僻小镇发展为“中国皮草之都”的调查报道。该报道以创立典型的方式把产业报道做成了“人物群像”的小“传记史”,使得“佟二堡人”敢闯敢干的形象立体了起来,“佟二堡人迎难而上继续寻路”“火爆的电商直播,鼓了佟二堡人的腰包”“面对瓶颈和压力,佟二堡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探索突破”……新闻事件“人物化”使得整篇调查报道更具有贴近性和趣味性。美国报业发行量位居全美第二的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中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故事化叙事是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但播发效果上则更贴近受众了。《蓝碳交易的“厦门故事”》《阿克苏植绿记》等也采用了该叙事方式。

《经济日报》对抽象概念进行通俗化解码再编码。将含有专业术语的名词概念换上“轻包装”,让非专业受众易于理解。譬如2022年3月24日国际版《中东“远水”难解欧洲能源“近渴”》,将俄乌战争背景下国际能源经济的现有局势述评为“远水难解近渴”,既使读者对该国际能源形势的情况一目了然,又通俗易懂。诸如此类的还有《把算法开关交给消费者,好!》《新能源汽车涨价难有赢家》《快递物流备战消费旺季大考》等。

智库化: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传播技术更迭,曾稳居重要地位的纸质媒体受到了冲击,各家媒体均开始思考入如何在保有自身专业性优势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即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的新型创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媒体+智库”现成为全媒体传播矩阵中重要创举之一,而目前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媒体智库有瞭望智库、光明智库等,而此类智库都不是专业型的财经智库,这对于权威性至关重要的财经新闻是远远不够的;而其他一部分财经媒体智库主要针对政府政策和宏观问题做研究,其成果与大众适配度低,从而导致社会影响力不足。

《经济日报》探索的路径既保有了权威性和专业性,又拓宽了原本较窄的受众面:《经济日报》自2021年开辟智库板块以来,内容调性上就颇体现了“关注民生经济”的特征,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短视频和直播助力普惠性发展》等,其智库背后的“智囊团”也是由业内顶尖专家及研究院构成,如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携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曾多次合作发布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报告。

财经类智库面向社会大众进行有关经济知识的思想、文化传播,推动储备型智囊的教育引领作用下沉,提供更全民化的智力服务。权威性和专业性兼顾的“意见领袖”路线,成为报纸转型探索的一大有益探索。

“全民财经”时代的到来,对传统财经类纸媒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经济日报》迎面流变、守正创新,坚持万变不离“民”字,从数据呈现、新闻语言、内容优化等创新策略中诠释财经新闻全民化内涵、展现财经类大报的专业性担当。将财经资讯传播深度的“质”与广度的“量”并行,在“量”中守“质”、“质”中引“量”,《经济日报》为传统纸媒财经新闻的全民化探索交出了一份卓有成效的答卷,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财经新闻财经类经济日报
财经新闻视频化探索——以央视财经为例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