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涛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在本科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传统的理论教学占用了大量学时。高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对理论教学形式的改革也越来越迫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开拓思维,提出个人的见解,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独立承担工作提供有效的培养场景,扭转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局面,减少毕业生的能力短板。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主要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从整个教学形式上就忽略掉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即使有课堂考勤、课上提问、课后作业等教学手段,也都是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进行管理。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控制手段,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让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知识点的集中灌输和教授,使学生的学习被迫集中在记忆阶段。课堂的提问和课后的作业也是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考核,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2]。
期末考试这种考核制度是目前升学考试模式的简单延伸。由于试卷题量的限制,即使有完善的题库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考评。期末考试会使学生形成应试性思维,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学生为了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会集中复习知识点或突击性记忆知识点,任课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在考试前强调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试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必要手段,学生为了考高分而做的努力和知识的掌握规律是相悖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对知识掌握不充分,无法形成牢固记忆,并且和实践脱节,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个人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个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差异是不可能避免的,教师的个人经验和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会造成教学质量上的差别,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经验、课堂态度、专业技能、情绪管理和学生适应教师的能力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学质量的控制很难维持在一个理想的状态。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惰性心理增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中心,课堂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任课教师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和辅助。通过前期的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主动预习、自主查阅资料文献以及总结知识点并准备课堂上的讲解资料等来完成学习。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及时表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来获得任课教师对团队学习成果的认定,在组内也要积极发言来完成组内学习成果的个人认定。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一个自主学习和参与的积极能动状态,考评也是开放的、客观的。
PBL教学模式弱化了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地位,更注重他人的评估和团队合作[4]。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对象转变为课堂上的主角。为了课堂上的表现和团队的荣誉,他们会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转变了原来课上被动听课的学习态度。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也转变为引导和辅助角色,以一个裁判员和辅助者的身份服务于课堂教学工作,客观地评价小组的学习成果。组内学生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获得组员的认可。这有助于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并考虑其他课程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学生需要课下自主搜集资料,如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会无形中占用学生的课下游戏时间,有助于学生自主安排课下时间,提高学习效率[5]。协作学习也是科研锻炼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以外,还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成员间的自主交流、资料搜集、成果分享和任务分配等都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总结和实践应用以及成果的汇总过程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习成果的目标应用能力、社交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PBL教学模式下,课程任务是以专业中的工程问题为依托进行设计和编排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以专业工程中的职业角色进行问题阐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扮演职业角色,从而对行业内的相关工作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思维也是工程思维,这就使学生对将来工作中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有一个预期,为将来投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维立体的学习成果评估形式,形成更完善和客观的评价模式,强调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多维度、全过程、综合性整体评价[6]。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期末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表现成绩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来讲,PBL教学评价更能客观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改变学生考试前突击应付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正向思维。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工作岗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理论教育是基础,加强技能是关键,拓宽专业是竞争力。相对于PBL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强化理论基础,在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的拓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BL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知识汇总能力,在课程任务设计中鼓励学生拓展专业边界,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更多的优势。
在总学时缩减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在对学生课后时间的利用上是消极被动的,对教学质量的把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BL教学模式是基于科学的问题设计和教学流程而构建的,教师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弱,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P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课下实践和课上自主研学。课堂上,学生需要先逻辑严密地进行自主陈述,并在其他同学完整陈述过程中集中精力提炼知识内容,然后在讨论中辨析观点,加深学习印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PBL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施教角色功能弱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观察者的身份引导课堂教学节奏,把控教学总结环节,同时对学生个体进行能力和学习效果评估。教师摒弃了灌输性的知识传授模式,而是让学生总结和提炼知识,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和观点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思维引导和教学架构建设上,让学生能在预定的框架内有节奏地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掌握。
在现代生活环境中,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方便学生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表达观点时需要通过制作PPT和视频,以及搜集网络资源来呈现,这些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课上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进行了锻炼。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设备和环境的支持。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分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特性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分组。分组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和全面认知,需要优化组合小组成员,方便课上角色派分。小组的协作性、组员的互补性、组长的组织能力综合决定了小组最终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质量把控是基于小组的分工协作能力和现场表现能力的,因此小组的规划和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PBL教学模式和整体的应试教育环境是冲突的,教师应用PBL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成果表现形式最终还是学生的分数。这便从根本上限制了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参与的最终目的还是获得高分,教师最终给定的评估标准还是期末分数。这和PBL教学模式的理念是矛盾的,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也会大打折扣。
受传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目标时,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提升点和协作能力表现点,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降低了PBL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目前,课程时长要遵循学校的统一规定,课下时间也受到其他课程教学的影响,学生课下准备资料的时间和课上的表达时间都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教师在把控节奏和管控教学环节上也面临多方面挑战。课上由于时间紧张,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课堂发言,使讨论环节无法展开,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自信心。
囿于课堂环境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互评是面对面进行的,学生往往碍于情面,不能客观评价其他同学或小组的现场表现,赞扬肯定的评语占到80%以上。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弱化了小组的作用,以对个人进行考核为目的,而且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又回归到了应试教育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建立在完善的课程建设上的,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PBL教学体系建设得不够完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规划、专业问题的构建、知识点的分配、教师的教学理念及PBL教室和教具的建设都限制了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PBL教学的配套设施,例如教室、教具、专业资料、学习环境等需要长期的建设。教师的思维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才能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