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江
[泰安市泰山区融媒体中心(泰安市泰山区广播电视台)山东 271000]
2020年7月12日,央视4套节目中文国际新闻播报中,央视主播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yě)区读成古治(zhì)区,引起网络热议。有网友评论:什么时候我们市又多了一个区?作为常用地名,主持人读错真的不应该啊!
无独有偶,2018年5月15日,央视5套体育频道节目主持人,在播报一组在安徽亳州举办的体育赛事时,误把“亳(bó)州”读成了“háo”,同样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调侃:纠正过多次了,怎么还念错呢?曹操就是我们亳州人啊!看来,亳州的知名度还要提升啊!
地名融汇了各民族的融合、疆域政区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字,语境不同、词性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截然不同。因此,作为行业标杆的全国性和国家级媒体出现地名播报错误,不但广大受众一片哗然,其影响力也大而深远。如此看来,防止地名播报错误,是媒体人应该高度关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人对自己的名字都是非常在意和关注的,同样,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自己朝夕生活的家乡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特别是一些常年居住在外地的人,如果在权威性的国家级媒体中被念错自己家乡的名字,在情感上也是难以接受的。
综合近几年媒体常见的播报地名错误,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这类字一般仅用于地名,平时较为少见,由于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面不够宽,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地名播报错误。例如:江西“弋(yì)阳”误读为gē,安徽“黟(yī)县” 误读为hēi,安徽“歙(shè)县”误读为hé,山东“鄄(juàn)城”误读为zhēn,河北“藁(gǎo)城”误读为hāo,四川“邛(qióng)崃”误读为gōng,等等。
这也属于播错较多的一种情况。例如:把河北“乐(lào)亭”、山东“乐(lào)陵”、浙江“乐(yuè)清”都读成lè,把安徽“六(lù)安”读成liù,把山西“洪洞(tóng)”读成dòng,把河北“大(dài)城”读成dà,把江西“铅(yán)山”读成qiān,把河南“浚(xùn)县”读成jùn,把山东“东阿(ē)”读成ā,把四川“犍(qián)为”读成jiàn,等等。
这种错误情况主要属于粗心马虎所致。例如:“秦安”(甘肃)误为“泰安”(山东),“浦城”(福建)误为“蒲城”(陕西),“浦江”(浙江)误为“蒲江”(四川),“耒阳”(湖南)误为“莱阳”(山东), “泌阳”误为“沁阳”(都在河南),等等。
主要表现为对一些模糊不清、看似非似的地名产生混淆。例如:浙江“台州”与江苏“泰州”,山西“怀仁”与贵州“仁怀”,河北“晋州”与山西“晋城”,江西“上饶”与江西“上犹”,陕西“汉中”与四川“巴中”,河北“阜平”与江苏“阜宁”,河南“辉县市”与河南“卫辉市”等,因十分相似相近而导致播报错误。另外有些地级市与下辖的区县名称相同,如:东营市东营区、开封市开封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因了解不够而导致张冠李戴,出现错报。
一般来讲,媒体播错地名现象,反倒较多地出现在较高层面媒体上,比如央视等全国性和国家级媒体层面上。毕竟县区级、地市级媒体以至于省级媒体,辖区范围相对有限,地名较少,播错地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国家级媒体由于需要面向全国播报,而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省份与城市、县区,其中仅地市级行政区就有300多个,县区级行政区有2800多个,而且包括市、地区、州、盟以及县、县级市、市辖区、林区、旗等多种形式,各地情况复杂,民俗差异巨大,加上汉字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总量庞大的地名出现播报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新闻生产制作流程上来看,媒体出现地名错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这一环节出现错误的机会并不多。事实上,如果媒体记者亲临某偏远地区一线采访,一般还不会导致地名出错。特别是由于全国性媒体都有派驻当地机构,更不太可能出现地名弄错现象。但如果是地方媒体直接上传本地新闻给上级媒体,上级媒体记者并未深入实地采访,而后期编辑也不熟悉基层情况,前后衔接脱节,可能就会出现地名书写错误,并致使这种错误顺延到下一个新闻制作流程环节中。
作为后期审核把关者工作不够细致,可能会重点关注文字上的错误,而对于读音或许没太在意,也没有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必要的提醒或标注,致使错误继续下延。事实上,新闻把关人对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节目播出环节都应是严格把控的。如果媒体采用录播方式,尚可在节目播出前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而采用直播方式的媒体,可能这种纠错机会就错失了。
这是错播的表现环节。播音员主持人相对记者而言外采的机会较少,对不同地方的熟悉了解程度也更弱一些,出现差错的概率也会更多一些。如果播音员主持人拿到新闻稿件后没有及时与前期记者对接,或者由于播报任务紧急来不及核对,就可能会出现播报错误。对于直播新闻的媒体来说,一旦错播,影响已不可挽回。
如果说全国性和国家级媒体对众多的乡镇、街道以及村庄社区一级地名不熟悉不了解,以致播错还能理解的话,对于县区一级地名再报错,就属不应该了。作为构成新闻事实的六大基本要素之一,媒体人应严格要求自我,向差错宣战,坚决防止地名报错此类低级性错误的发生。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对新闻从业者起码的专业素养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更要加强学习,广泛涉猎,以杂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文字功底,[1]紧跟时代和形势变化不断拓宽知识面。平时除了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外,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国际政治经济、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最新科技成果等等,都要跟进学习和掌握,才不至于说出外行话让人贻笑大方。近几年,央视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就是推广学习地名文化的一次积极创新尝试。各级地方政府网站也是媒体人熟悉了解当地情况的一大平台,[2]而媒体中的老记者、老编辑、老播音员主持人也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多向年轻一代传授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报现象的发生。
一条新闻稿件,从前期采写到后期编辑直到审核后播出,在每个流程阶段编辑处理时都要保持高度警觉,对各个基本要素要精益求精,认真核实,严格确保产品质量,减少差错率及语言文字失范现象,确保不出错误。特别是在最后的播出环节,作为公众人物的播音员主持人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代表着媒体的形象,更应慎之又慎,在播出前在头脑中多打几个问号,防止出现播错事件,确保节目高质量无差错播出。
播报错误的地名都是基层地方,而我国各地地名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新闻来源于基层和一线,新闻记者应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接地气走向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村街社区发现和挖掘冒热气、有温度的新闻,而不应高高在上坐等地方媒体上报素材,脱离基层和群众。播音员主持人也应该多争取外采和现场主持机会,增强现场感和感性认识,才能了解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对不同地方的记忆和认知也会更加深刻。
历史上曾发生过因报错地名而导致贻误战机的重大事件。1930年5月蒋介石集团与反蒋联盟之间爆发中原大战,因反蒋联盟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造成联合作战计划错失,也为反蒋联盟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地名报错绝不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每次主持人读错地名,都会引起网络热议,掀起批评热潮,成为一时的网红事件,同时,被报错地名的人民群众也会受到一次无奈的感情伤害。中央和国家级媒体其语言文字发布质量和播报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媒体自身的形象,而且因其对国内和海外华人起着汉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纠正媒体地名播报错误绝不是小题大做,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媒体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语言文字以及地名文化的标准化、规范化运用与管理,尽最大可能避免地名错报问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