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2022-02-18 23:08马军强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内容传统家长

马军强

(陇南市徽县麻沿中心小学 甘肃 徽县 742300)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部分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品德内容,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提升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思想精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学习观,而且能够让学生养成更好的品德思维和道德素养。下面笔者以乡镇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板块教学的实践为例,就语文经典诵读现状、经典诵读融入德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索出提升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乡镇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语文经典诵读篇目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增广贤文》及部分古诗词等类型。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家长的是否参与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家长做了一个调查:80%的学生家长会让孩子读《三字经》,对三字经也有些许了解;55%的家长知道《弟子规》,并让孩子试着去读,但只有不到5%的家长知道《千字文》和《增广贤文》。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了解层次不齐,面对家长实情,想想我们孩子的学习环境,显而易见,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

调查中还发现,79%的家长提到了学生的礼仪存在问题,言谈举止不行,不会主动问人,对待老人也不能主动去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理不睬,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层次的内容很少。其中32%的家长提到了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我们的经典诵读很是支持,并希望学校多开设经典诵读课,但还有21%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重要,态度不明确。

数据显示,农村学生家长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家长自身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知道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殊不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自己的随心所欲使孩子缺少主见;跟邻里处理不好关系,使孩子缺乏主动向人问好和打招呼的习惯;在家不尊重和孝敬老人,学生也目中无人,更谈不上礼仪教育;在学校对老师挑三拣四,孩子能尊师重教吗;在社会上目无王法,孩子便会不遵守社会公德,在校破坏纪律。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老师的讲解是懵懂的,而学生一出校门,也不会去用,家长也不在意孩子的这种习惯,久而久之,自然成习惯。

古文记载了历史,也彰显了古人的智慧,诵读经典,让孩子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面对我们的现状,更需要我们的经典诵读去滋润学生。以往的经典诵读只是在课堂上让孩子去读,如《三字经》,孩子们一张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背就是一大段,但对内容的理解就甚微了,我们的经典诵读旨在:让孩子们熟知传统文化,更应理解内涵,融入内心,用在实践。增强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品行,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的经典诵读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

2.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小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唐诗宋词、儒道经典等相关知识和内容,这些唐诗宋词和儒道经典内容中,包含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影响学生的文化气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小学诵读教学中,中华经典具有可诵、可歌、可演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实践和诵读的过程中更好了解经典诵读所蕴含的大量语言材料和内容材料,也会体会经典诵读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并且教师也可以利用经典诵读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陶冶性情,帮助学生更好感悟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通过相应的经典诵读故事和教育内容,来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最大化的提高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育人质量和效率。

3.提升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整体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选取特定的经典诵读内容开展选择性教学

以往我们以《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为主,让学生读其中的内容,并进行识记,所以孩子一张嘴就能喋喋不休,随时随地就可以对其内容进行吟诵,但意义知道甚少,现在针对其中的失误,我们采取其中一些内容来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如《三字经》中,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要让学生彻底明白“人刚一出生,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来所处环境与接收到的教育不同,人们的习性才形成了很大的差别”这个道理。就要从每个人自从出生后所面临的环境开始引导学生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同时要不断拓宽经典诵读的内容,融入古诗词教学,如《少年强,则国强》、《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长歌行》等多角度的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2 以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诵读内容的兴趣

提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的以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经典诵读教学中强化德育。例如,教师在教学经典诵读中的《欲速则不达》相关内容时,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充分对经典诵读内容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意义,并且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成语《欲速则不达》,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主要内容是子夏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对子夏说:“虽然治理一个地方是件复杂的事情,但只要抓住根本,问题就十分简单了”。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知识,强调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小利,过于追求速度,要以长远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其结果和效果。当教师讲解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被故事中的德育教育知识所感染,意识到无论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应放远眼光,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和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更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意识,并在日常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行为。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不同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多组织活动。如以班为单位的小型课堂知识竞赛,了解孩子对古文化的知晓情况;以年级为单位的诗歌朗诵,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经典篇目的文化魅力,如《三字经》以古人的言行进行还原,并以我们的舞蹈形式进行展现,又如说唱脸谱,古人礼仪……,在尽情的展演中,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中采用故事、动画视频或对比的教学方法:如《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这一句,可以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渗透教学,进行理解,加深认识,植根于心间,并在实际中进行实践;用动画视频的内容让学生去欣赏并谈理解,从而感受古人对人文礼仪的重视,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去模仿,并从实际中感受其实用性。同时以生活实例为教学的重点,截取生活中孩子们的表现,和古人言行进行对比,感受古人魅力的同时受到教育。以不同的方法突出人文性,渗透榜样力量,用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来解决实际问题。

3.4 有效发挥经典诵读篇目的育人功能

通过诵读篇目中的经典文化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以此达到对学生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又一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采用经典诵读表演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表演过程中,强化对传统经典文化中所蕴含品德知识和教育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一课时,为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可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表演。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十五岁的陈蕃怎样实现“志向”展开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经典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入自己的情感,更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经典诵读表演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在阅读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更好结合自身情感和对实际生活的了解,来明确经典诵读内容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更好实现学生对相关志向的清晰认识,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循序渐进中,促进学生正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良好养成,充分突出学生学习有领悟到感悟的过程。

3.5 挖掘生活中包含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教育我们,还用一些古诗词造过句子,如叹息时光飞逝时,可以用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形容,又如要激发人们实践和身体力行时,可以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表达,像这样的句子生活中还有好多好多,如现代流行歌曲中就存在着古诗词的影子,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就采用苏轼的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再如影视作品名字中的古诗词《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各类经典的读物文化,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作品的实践应用能力,让经典诵读更切近生活的实际。

综上所述,抓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强化农村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感悟,更好被经典诵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所熏陶,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的提升,真正发挥出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内容传统家长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心中的好家长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主要内容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