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2-02-18 22:04舒朝红
今天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道德法治

舒朝红

(白银市靖远县第五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引言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约束人们的言行,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认识和明确的法律规定中有序生活。道德和法治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任何一个要素,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都会失去秩序。作为组成社会的重要要素,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自觉遵守道德秩序和法律法规,共同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引导,学生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对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礼貌讲文明遵守法律法规的社会主义进步青年。

1.生活化思维的概述

生活化思维指的是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思维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将学生的亲身经历或者社会热点新闻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借助课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出解决措施。学生在生活化思维指导下形成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2.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什么是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对什么是法律,触犯法律的后果还没有完整而清晰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直接为学生讲解课本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法律条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中,学生更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容,明白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将识记教学转化为思考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对个人的权益维护十分看中,容易忽视群体中其他人的感受。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容易冲动行事,受情绪操控现象较为严重。在生活化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分析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引发学生对自我、对集体和对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当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相似的场景时,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出这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2.3 有助于为培养全面型高素质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我国是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每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和社会上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和国家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在正确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指导下学习和生活。

3.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3.1 构建趣味性生活化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创设怎样的教学氛围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回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缺失互动,脱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的同时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趣味性教学氛围,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活泼生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灵活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2]。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遵守秩序和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在某个下雨的放学时间,学校门口挤满了等待接学生的家长,电动车、轿车等随意停放在路边挡住过往车辆,造成交通堵塞。这时负责学校交通指挥的交警先引导家长将自己的车辆停靠在规定的停车区域,然后根据学生所在的班级和年级为家长划分等待地点,家长按照顺序自觉排成两行留出进出校门的空间。学生放学后背着书包有序排成两队走出校门到达班级指定地点与家长汇合。整个过程中稳中有序,家长接学生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前后两种情景之间的差别,感受自觉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3.2 构建真实性生活化教学场景

学生在形成了道德与法治思维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将课本知识转化,在亲自感受和实践中应用、思考、观察,最后反思和总结。在模拟情景中提高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等。学生在学习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知道只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才能行使这项权利。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具体内容以及选举流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选举活动,让学生推选班长,选举方式为差额选举。教师为学生提供五位候选人,每个学生在选票上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班长人选,然后以不记名的形式投入选票箱。最终教师在全班学生的监督下邀请两位学生统计选票信息,两位学生以“正”字的方法统计五位候选人的票数,还有两个学生核验唱票结果,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大家心目中最理想的班长人选。在模拟情景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感受公民享有的权利对造福自己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保障效果,掌握差额选举相关知识和内容[3]。

3.3 构建实践性生活化教学过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道德与法治内容,感受了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化情景的过程中分析每种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应用的原则和价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和思考中深思生活化情景背后反应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中,本节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和诚实守信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社会不文明现象的过程中分析某种做法的不正确之处,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某个公园内有个学生正坐在草坪上 吃东西,他的身边有已经吃完的瓜子皮,手里还拿着已经拆封的食品袋,在他不远的地方就是公园长椅和垃圾桶,这个学生的旁边还放置着“爱护草坪,请勿践踏”的标识牌。学生在吃完东西之后并没有把垃圾整理和收拾起来,而是转头离开。

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的这个学生都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反应出他是一个什么品行的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从这个视频中你有哪些感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将整个视频内容中的情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不文明现象的过程中认识到爱护公园花草树木,珍惜环卫工人劳动成果,垃圾不乱丢的意识。

3.4 构建师生和谐的生活化教学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和学生的地位,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习引导作用和合作作用,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促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生活化体验中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生活化情景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学会保护自己,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和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人贩子和远离家长玩耍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被拐卖只会被卖进黑工厂,人身自由被限制。在体验中,教师教授给学生几种呼救和自救的方法,为学生传授拐卖人口犯罪行为触犯的相关法律条款,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当前学生在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切入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学生自身、集体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引发学生思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加强学生对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触犯法律的后果的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规范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化思维引导下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生活化道德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