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程的基本素质及主要方法

2022-02-18 19:29:52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道德思政

张 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程的总体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标志着对自身单一主体的修正和完善,将自身的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但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以往以教师为主体教育模式的全盘否定,反而是对教师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突出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也只有不断发挥思政教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保证“彻底性的理论”输入学生主体之中,保证思想教育的立场不走偏,从而更好地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从整体来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需要具备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能力、创新、心理和身体等九个方面的过硬素质[2],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重要讲话,尤其是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六个方面、“八个统一”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高校做好“怎样培养人”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成部分,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尤其要准确领会并践行本次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从这六个方面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具体标准的所属性质来看,这六个方面的标准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的修养,即政治能力修养、道德品质修养和职业能力修养,这也成为新时代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自我能力、发挥好主体作用的“关键一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程的基本素质

(一)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为核心,不断加强政治能力修养

在现代化视域下,任何一种职业都蕴含着对其从业人员价值观、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当且仅当个体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获取这一职业的准入资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识形态性对其从业者在价值层面有着异常严格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要具备的修养是鲜明的、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阶级情怀。换言之,政治素质过硬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第一要素,极强的政治修养也就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政治情怀,这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条件,也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师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师者首要传好道,所以师者必须先要做到明道、信道,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毋庸讳言,在当下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道”的含义早已实现了时代转向,它可以从整体上言说为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能够将信仰教育开展得透彻、生动、有力。应当明确的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并非是空洞泛化的口号,而是有着鲜明的实践要求和价值指向,它不仅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信仰与情怀相融合,将其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社会实践中、大是大非的问题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将信仰外化为对事物或现象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科学的分析方法。

(二)以“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核心,不断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与中国不同的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开设“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主义”等教育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其意识形态融入德育课程之中,但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就意味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讲信仰的人,也需要有道德的人。在恩格斯看来,阶级的不同就会导致其道德的不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特殊的道德。故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强调的道德修养并非是杜林所说的永恒的、真理的、不变的唯心主义道德概念,亦非其他阶级、其他领域所指的道德概念。而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道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也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道德。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4]“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矛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关于道德方面的要求。厘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道德内涵并将其贯彻于工作实践,关键在于认识清楚道德的时代性,在道德修养中突出实践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换言之,加强道德修养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抓住新时代发展阶段所要求的人格和自律这一对主要矛盾,需要集中精力把这对矛盾认识好、分析好、解决好,并平衡和协调好其他道德方面的修养要求。同时,也应全面深刻认识“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的道德”[5]的事实,共产党人所讲的道德是人类社会最新发展阶段的道德,符合中国实际的道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突出道德的阶级属性,即人民性,在高校则体现为以学生为根本,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都能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用人格、用真理的理论影响学生、改变学生、赢得学生。

(三)以“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为核心,不断加强职业能力修养

在职业社会学“功能学派”和“垄断学派”眼中,职业化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质的专业知识、职业伦理,并通过这些独有的内容体系有效发挥社会控制功能。[6]这意味着特定职业的职业素养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排他性、独特性、专业性等特征。如医生、警察等职业,他们有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有效发挥出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对社会进行相应的控制。同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所有职业都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体现出卡尔·桑德斯和威尔逊所言说的“以知识服务于权力”,以获取强制性层面的合法性。但同时在权力指导下的职业必须体现出相应的自主性,与国家形成良好的互动。“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党和国家着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修养的重要指向和主要要求。它不仅在哲学层面“解释世界”,更是精准指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从而“改变世界”。从具体内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拥有广阔的知识、历史和国际视野,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之中,让学生能够在透彻的学理分析中、激荡的思想交流之中激浊扬清,不断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性、不断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从方法论来看,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和思维这两个宏观的、方向性的标准,还应把握和理解思维新颖、视野宽广的构成要素,把握好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重要规律[7],在“知”层面认清必要性,在“行”层面找准实践路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程的主要方式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实施“真正的、自由的教育”提出了系统的改革创新方略,即“八个统一”。要真正把握和践行这一实践方略,不仅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精准践行。

一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看,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之中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突出时代特色、回应实践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让其成为学生认可和践行的指导理论。在教育过程中,将政治性作为主要矛盾来抓,突出无产阶级属性在其教育实践中的逻辑始点地位,保证思政教育方向的正确性、鲜明性。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历史演进、具体特征等内容进行透彻的分析,显现出真理性力量的强大生命力、说服力、引领力,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同时,也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其成为学生认可、接受的价值观。但也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价值观引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反过来凸显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在面对错误观点、错误思潮时保持鉴别力和判断力,从而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此外,还应更加注重突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作用,文化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代思政课教育必须突出并强化优秀文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的建设性,讲好主流文化的要义、要点,更要注重对不同社会思潮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充分的知识学习和比较分析当中认清主流、看懂大势、明晰方向,在脑海中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更加明晰和反对错误观点、错误思潮,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

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来看,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职能视角下,注重理论灌输和实践教育的相互结合。灌输式教育法是无产阶级的重要法宝,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能够让受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与实践脱离的单纯理论灌输有诸多弊病,如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降低、接受程度弱化等。将注重结合理论的实践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不断得到新的启发、新的收获,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教育方式视角下,注重个别教育和统一教育相结合。缘于思政教育的目标统一性,其教学内容、管理等方面必然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也意味着统一性教育出场的必然性。但统一是有机的统一,多样是教育方式的多样,是为统一服务的多样。因之,在具体的教育之中,必须在统一性的指导标准之下,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性、特殊性,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如个别教育法、谈心谈话法等,从而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教育关系视角下,注重自我修养和教师教育相结合。当前,思政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化为双主体性或主体间性,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教师主体不断加强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真正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育形态视角下,注重隐性嵌入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到来,这也给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政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之外,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如“课程思政”“十全育人”等教育协力作用,从而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统一”。

三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准来看,应该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个判别标准。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应从其标准的核心内涵解释和逻辑关系厘清两方面。一方面,就其标准的具体内涵来看,“思想性”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要求教师能够“文以载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党和国家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用透彻的学理性分析“思想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内容的“理论性”,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要显现教学方式的“亲和力”。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手段将复杂抽象的理论讲清楚,以此贴近学生、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教学全过程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实际需求、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目标等方面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另一方面,就其标准的逻辑关系来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之间蕴含着极强的逻辑递进关系。“针对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基本问题。只有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够聚焦问题。进而将视角聚焦于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亲和力”,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如此,才能有助于思政课“思想性”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道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