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的实践变迁与价值审思

2022-02-18 18:54丁琳硕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饭圈偶像情感

丁琳硕

互联网时代,以饭圈文化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文化、经济、社会参与等方面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当下,学术界对饭圈的组织能力、粉丝心理已有较为透彻的研究,也在粉丝经济、粉丝的公共参与等方面做出探讨,但这些分析并未解答为何只有饭圈文化做到了屡屡破圈及其破圈的背后与怎样的社会现实相勾连等问题。本文从文化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出发,尝试回答饭圈文化在当下彰显的社会动因,同时针对饭圈边界外溢所暴露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饭圈对外的良好拓展。

一、数字平台下饭圈文化的变迁

饭圈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部分学者将其与粉丝文化相等同,这实质上扩大了饭圈文化的范围,忽略了饭圈在数字平台下的语义变化。

“粉丝”(fans)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国内早期翻译为“迷”,如影迷、歌迷、球迷等。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火遍大江南北,“粉丝”作为fans的音译,在国内逐渐成为追星者的代名词。粉丝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亨利·詹金斯和约翰·费斯克将粉丝文化放置于大众媒介所孕育流行的文化语境中展开讨论,粉丝以文本为中心参与到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粉丝文化发展成为偏向“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民主性文化。

饭圈文化,又被称为粉圈文化。有学者认为网络论坛的出现搭建了中国早期粉丝社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粉丝文化过渡到了饭圈文化的阶段,迷与粉丝在新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涵义①。近年来,饭圈在与外部社会碰撞中暴露出的轻视法律、价值撕裂、数据为王等问题甚嚣尘上,引起了其他迷文化群体的不满,他们与饭圈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将身份定义为不“混圈”的粉丝。例如,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表示,希望与饭圈化活动保持距离:“球迷会并非明星的后援团,绝不会授意球迷会组织投票打榜、集资应援、公共场所蹲守接送等饭圈化活动”,会“避免跟球迷相处时受其他圈子不良风气的影响”②。球迷强调的是对赛事中选手表现的关注,而有饭圈思维的粉丝还参与投票控评、接机跟机、开站应援、周边制作等饭圈特有的实践。可见,随着文娱产业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饭圈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围绕偶像扩散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粉丝由以文本为中心参与创作偏移至借助碎片文本生产数据,文本的内涵和形式遭受弱化。

这些案例表明,粉丝社群的文本审美和组织方式在媒介环境的变迁中显现了新特征,在群体实践中展现新的劳动关系,与社会的互动产生了新变化。

二、饭圈文化的社会互动逻辑

对当前饭圈文化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饭圈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的、变化的青年亚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布尔迪厄把文化生产放置在社会关系的场域中,认为文化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④。饭圈文化一次次出圈受到如此高的关注,也是因为它与当下中国现实社会有着紧密的互动。因此,需要从本土语境的社会视角出发,探索饭圈文化的生产和交换的过程。

(一)“杂食属性”下的文化生产和交换

20世纪90年代,彼得森使用美国有关公众艺术参与的调查数据,通过具体的经验研究提出了“文化杂食者”的概念。彼得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位高的人更有机会,更喜欢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杂食者⑤。同样,我国有研究者对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特大城市居民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偏好高雅文化”的假设未得到支持,在文化消费领域,人们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阶层越高,越可能偏好文化杂食⑥。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日益丰富,更多的年轻人从“文化偏食者”转为“文化杂食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原本属于小圈层传播的饭圈文化。

文化杂食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媒介技术参与饭圈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粉丝人数的数量和覆盖面不断“膨胀”。除了粉圈属性外,参与者还可能具有体育圈、二次元、戏曲圈等其他属性。一方面,粉丝使用其他领域积累的资源反哺饭圈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高地位,这些信息和技能同时带给饭圈文化更多活力;另一方面,粉丝在饭圈的深度情感卷入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考逻辑成为惯性,社群内外边界模糊,从饭圈溢出到其他圈层,甚至影响到整个数字空间的意义赋予和获取。自成一派的饭圈文化与其他文化互动时,并没有被全部接受,甚至会产生对立冲突,被视为网络社会的弊病。

(二)饭圈文化的情感需求与价值取向

饭圈有严密的准入机制来判断粉丝资格,为喜欢的偶像“氪金”是确认“粉籍”的标准之一。粉圈集资行为一般分为两类:直接将钱款打入后援会开设的账号和购买收益用于偶像应援的周边产品。随着国家对饭圈集资行为的整治,粉丝群体选择后者以钱货交易的方式规避舆论风险。因此,偶像周边购买群体可视为饭圈核心群体。笔者对某明星周边店铺提供的八月销售数据⑦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购买人数为5499人,二线城市为3612人,消费人数合计占比63.2%,销售额占总量80.1%。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也表明女性用户关注明星数更多,从代际上看,21—30岁的青年依旧是追星的主力军⑧。由此可见,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青年女性成为饭圈活跃的主体。文化消费行为的形成绝非偶然,背后折射的情感需要与价值诉求值得注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变化的环境、信息量的指数式增长给人们带来了情感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而生了。”⑨各项成功指标不断刺激着青年人敏感的神经,“打工人”“躺平”成为年轻人讨论的热词。腾讯视频推出的节目《创造营2021》中,选手利路修因躲避镜头,渴望淘汰回家的行为引起观众注意,其“反内卷”的人设火速出圈,这是青年渴望逃离高强度竞争的镜像映照。除此之外,职场性别困境、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婚育家庭的强调与一二线城市青年女性受到的现代女性教育也存在矛盾。双重困境交织在一起,不少女性将饭圈视为逃离现实的精神空间,“嗑CP”满足了她们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帮助偶像成名满足了她们成就自我事业的代入感,参与粉圈活动填补了她们的社交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即网络数字空间与现实社会不断交融,数字身份下角色的意义能否撼动实体身份?在饭圈找寻情感寄托,究竟是消解焦虑还是会陷入更深的孤独感?如何避免平台资本利用情感诱导粉丝进行“自愿”的数据劳动?

(三)主流化:饭圈文化正当性的建构

帕森斯将正当性概念视作机构组织与社会法律、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这个观点此后被组织学研究者广泛采纳。正当性被视为能够帮助主体承受外部压力的一种资源⑩。近些年,社会公众普遍对饭圈呈负面态度。为了提升偶像的社会价值和改善自身传播的正当性,饭圈文化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与主流价值的融合愈加紧密。

从根节点开始进行搜索并由其算法得到评估值,您可以知道叶节点的到达,在每个非叶节点n子ni∈ch(n)的过程中,树选择策略计算评估值 ri,并且评估值可以用作选择标准,并且选择子节点以进行下一选择。ri的计算公式见式(2):

典型案例是饭圈的网络爱国主义实践。在“饭圈女孩出征”“守护阿中哥哥”等网络集体行动中,粉丝将饭圈话语与政治立场相结合,积极捍卫国家形象。《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也将饭圈文化要素融入主流价值引领的叙事体系中,实现二者的双向融合。作为饭圈文化生产的起点,偶像参加主流活动成为常态,如易烊千玺拍摄空军招飞宣传片,“偶像+主流价值”已成为宣传引导的普遍模式。

此外,为了证明饭圈能够带来正面影响,粉丝发起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内容涉及疫情支援、关爱老幼、教育助学等多个方面。在“7·21”河南暴雨求助、云南瑞丽居民求助等多个社会事件中均有饭圈的身影,实现了饭圈对外实践的良好拓展。

三、饭圈文化发展路径探讨

相较于其他网络亚文化,饭圈文化与外部环境互动时释放的强大能量被资本觊觎。平台资本在表面以一套诱人的产品机制给予粉丝行动空间,实质上在流量逻辑的操作下对饭圈文化进行收割,使得饭圈参与者作为主体的价值隐匿。在这样不健康生态下发展的饭圈引发了种种乱象,有关部门对饭圈乱象加强整治,饭圈的清朗风气渐渐显现。当然,整治绝非解决问题的终点,建立多元健康、有益于文化共生的饭圈生态还需多方长期努力。

(一)情感转移,打造多元情感支持系统

情感对饭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以偶像为起点获得的情感体验,还是饭圈交往中多元社会关系带来的情感支持,都为饭圈文化的生产注入了活力。但情感过度宣泄很容易形成不理智行为,这也是当今饭圈屡受争议的原因之一。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议程设置的焦点均以运动赛事为主,娱乐明星曝光率的降低稀释了饭圈的活跃性。作为我国饭圈文化生产的主要社交平台,微博上奥运相关话题的热度丝毫不逊色于娱乐明星的话题热度。很多人从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和人格魅力中感受到精神“加持”,他们的情感寄托对象从娱乐明星转向了运动员。这说明打造更多情感释放的渠道,可以遏制追星热潮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健康多元的情感支持系统并不等于试图将饭圈纳入主流价值体系,饭圈文化始终是一种亚文化形式。因此,要对粉丝的心态预期、情感刺激因素、情感转化方式进行考察,逐步培育满足粉丝情感释放的健康渠道。

(二)破除数据束缚,呼唤粉丝主体性的回归

数据资本时代,流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通用货币。在技术权力和商业资本的耦合之下,粉丝与偶像联结的情感被转换为各项数据来置换偶像需要的曝光资源。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为了消减负面数据对偶像的影响,控评、反黑、净化词条(搜索偶像正面关联词压制负面关联词的排名)是粉丝每日的任务,会有特定组织带领粉丝一起做,完成后在评论区打卡,数据组以此做“反思和改进”。数据重度依赖者甚至认为负面数据也是数据资本的积累,“红了才有争议,只有糊人 nbcs(没有人在意)”⑪。可见,唯流量论对媒介使用思维造成了严重干扰。

“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展开后,饭圈减少公开的控评号召,但此类行为并未铲除,而是以更为隐秘的方式传播,如利用粉见、好友圈可见、粉丝群转发等方式,避免公开传播,又如调整控评话术,使用特定表情图像来代指点赞。对此,粉丝表示:“数据作为艺人评价标准之一的现状短期不会改变,因为整个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大数据思维没有变,饭圈只是被操控到把流量的重要性做到了明面上,没背景的艺人数据不行难出头。”⑫这种观点并非个例,饭圈的流量思维映射了数据对社会文化生产和消费生态的改变。若想真正改变,不仅粉丝要有主体意识,不被资本操纵的流量话语绑架,娱乐工业也要走上规范的路径,完善准入机制、评价方式、监督体系,在“互联网+文娱”的大背景下,学习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警惕数据逻辑的裹挟,与粉丝重拾平等尊重的关系。

(三)价值引导,实现饭圈文化的正向拓展

文化与整体的时代叙事相勾连,饭圈文化的背后也反映了数字时代下青年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赫拉利曾说,观察自己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度还可能越来越大。历史上,人类为自己创造了种种复杂的故事,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变得越来越难⑬。青年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深入理解青年的情感、认知结构以及这种取向生成的根源,引导粉丝群体的价值观才具有可行性。粉丝内心信奉何种价值取向,就容易被什么样的偶像打动。不论是哪种人设的塑造,偶像故事的终点一定站在“金字塔尖”。这实际上反映了粉丝对个人价值的判断走向了单一化和物质化。因此,倡导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和正面多元的成功观,引导粉丝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对饭圈文化的拓展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①常江,朱思垒.粉丝文化:范畴、变迁与“出圈”[J].青年记者,2021(19):9-11.

②樊振东超话.樊振东吧—天际樊星 [EB/OL].微博,2021-10-17.https://weibo.com/3329910664/KD7XitxwW.

③⑦⑪⑫参考笔者对饭圈粉丝的访谈记录。

④杨盈龙,冯应谦.“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5):99-104.

⑤卢文超.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研究[J].社会,2015(01):229-242.

⑥朱迪.高雅品味还是杂食?——特大城市居民文化区分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10):35-43.

⑧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EB/OL].2021-03-12.https://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456.

⑨蒋淑媛.鄙视链视域下青年文化的群体偏见与认同危机[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13-18.

⑩周逵,黄典林.娱乐的正当性:当代中国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观念与实践流变 [J].国际新闻界,2021(07):59-79.

⑬[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322.

猜你喜欢
饭圈偶像情感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偶像报
情感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