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丽
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自1921年建党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征程。恰逢建党百年之际,中国人心中对建党的集体记忆再次被唤起。在此背景下,《觉醒年代》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而生。该剧播出后,不论是剧本故事、人物角色塑造还是拍摄手法等,都获得诸多好评。
一部影视剧成功的背后必定是众人合力的结果。《觉醒年代》的成功离不开编剧龙平平、导演张永新、剧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演员的努力和付出。《觉醒年代》通过极具魅力的影视化语言进行清晰的故事讲述,借助群像表达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觉醒年代》的播出为中国人民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建党前期的史实搭建时空延续的桥梁,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进行集体记忆的再塑造和强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之时,《觉醒年代》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与党的百年华诞遥相呼应。两者共同强化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国人民的认同感。
历史不是单个英雄的历史,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觉醒年代》聚焦1915年到1921年这一段历史,围绕新文化运动这一条主线展开叙述。该剧角色覆盖范围广泛,不仅包含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亦包括其主要追随者,还有学生、工人、商人等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另外,《觉醒年代》在对人物的塑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人物特点的全面表达,并通过个人魅力和彼此的社会关系表达出鲜活的人物情感。《觉醒年代》的影视化语言把新文化运动历史阶段的群像画卷和各类人物展现得活灵活现,用群像塑造的手法表达了鲜活的历史。
历史面前没有绝对的主演。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正因有了这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以及普罗大众的肯定,新文化运动才得以推动并向前发展。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人物选择覆盖范围广,不仅包括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同时也将其追随者、反对者、社会底层人民纳入其中,为观众呈现出20世纪初中国的世间百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涉及许多人物的共同努力,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倡导,蔡元培的大力支持,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深度参与,等等。《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主要倡导者,使每个人物都有足够的镜头分量,以客观呈现每个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贡献。
未来是青年人的未来,而当下也需要青年人的支持和奋斗。在新文化运动主要倡导者的呼吁之下,受《新青年》杂志影响的青年志士追随倡导者一同助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这一时期,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青年毛泽东、青年周恩来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之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他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主要倡导者一起,为中国未来寻求出路。《觉醒年代》的镜头同样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青年追随者身上,以完美表达青年人为理想奋斗的坚毅精神。
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每个思考中国未来走向的人都在积极寻找出路。以林纾、辜鸿铭为代表的与新文化运动思潮相悖的复古派也在按照自己的思想为中国历史前进寻找方向。《觉醒年代》也将镜头对准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通过客观全面地呈现倡导者和反对者之间的矛盾,展示当时的历史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讴歌新文化运动的滚滚热潮。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底层大众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发挥着潜在作用。五四运动时期,在先进志士的倡导之下,工人、商人、普罗大众都参与其中,爆发出全民力量。《觉醒年代》的镜头表达也将底层人民囊括其中。如毛泽东怀抱《新青年》杂志出场时街边的乞丐和待价而沽的孩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际江边逃荒民众的悲惨状态,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
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纵然被反复提及,但有些英雄在当今社会观念中逐渐形成刻板印象,致使人物形象变得毫无活力与记忆点。《觉醒年代》选择了当时历史社会各阶层的人物进行影视塑造,在人物表达的过程中注重记忆点的建设。由此,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该剧遵循人物的个性化展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思想之先进在其创办《新青年》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与朋友、家人相处的过程中,陈独秀表现出的封建大家长特点也通过陈延年之口被侧面体现了出来。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出的坚毅,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憨厚、真诚,成为被观众铭记的名片。鲁迅的忧郁、沉思,则通过“人血馒头”镜头出场中的一个令人震撼的背影呈现出来。
《觉醒年代》坚持人物的关系式表达。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且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该剧不仅展现历史人物的理想抱负,还呈现其生活状态,注重人物塑造过程中他们与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呈现。陈独秀与高君曼的爱情,与延年、乔年的亲情,与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友情,共同塑造了陈独秀在观众心中的鲜活形象。李大钊与赵纫兰的爱情、与赵世炎等学生的师生之情、与长辛店工人的大众友情等,一同塑造了李大钊在观众心中温和坚毅的形象。
《觉醒年代》坚守人物的客观化呈现。在历史人物塑造方面,该剧不会因某个人物是历史潮流的推动者就将其美化,也不会因某个人物是历史潮流的反对者就故意将其抹黑,而是客观地呈现人物的特点,由观众自行评判。比如,正面人物陈独秀也会表现出生活方面的封建大家长形象。剧中辜鸿铭、黄侃等保守派代表人物并不会因其政治观念与历史潮流相左就贬低进步派的看法,甚或攻击其人格。相反,该剧也一直通过蔡元培之口提倡观点自由、学术自由的理念,并尊重每一位历史人物的选择。
一部优质的影视剧不应代替观众提前对人物进行主观化评价与单调人格选择,而是应该客观全面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特点,为观众留下自由讨论和评判的空间。《觉醒年代》的人物塑造与表达就坚持了全面客观的理念。该剧通过人物性格的全面表达和客观化呈现,为观众欣赏历史人物的鲜活魅力搭建了渠道。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他也提到:“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建党的记忆便通过代际传承、教育等一系列方式在中国人民心中存在着。但在常规生活中,人们的记忆被日常事务占据,部分人关于建党的集体记忆处于冻结并等待唤醒的状态。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人物的周年诞辰会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建党的记忆,但建党记忆点仍以单个人物为主。《觉醒年代》为建党百年献礼而生,与党的百年华诞一同作为集体记忆的中间变量,唤起并再度强化人民心中的建党记忆。
《觉醒年代》的影视创作将镜头对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还有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周恩来等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以及辜鸿铭、林纾、黄侃等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等等。整部剧通过群像表达进行人物塑造,让当代青年了解到建党路上的各类人物。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但要按照一群人实际生活的样子来讲述事实,而且要告诉人们与他们有关的这些事实具有什么意义②。《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各类人物,通过塑造历史中的众人而不是单个英雄,让当今人们理解当时的历史。群像表达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时期人们的故事进行多人物叙述。此举能让当今人们理解历史中人物的生活故事,也让其从人物故事中理解政治运动的意义。群像的历史与当今现实形成照应,与当今生活百态暗合。每个人都能从此前的各个人物形象中找到生活参照,由此对当时的历史产生深刻记忆。
此前,历史正剧多以某个英雄为主角,并围绕英雄的故事来撑起整条故事线。在以单个英雄为高光人物的电视剧结束之时,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有单一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得电视剧本身所表达的故事不能很好地被记忆和传播。《觉醒年代》这部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线索为叙事主线,根据历史事实塑造其中的人物,使人物围绕故事而运动。优质的群像塑造能让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散发魅力。《觉醒年代》让观众随着剧中的各色人物去感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并通过运动过程中人物的激昂奋进来感受人物的性格和魅力。由此,剧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都能得到深刻铭记。
《觉醒年代》的故事创作视角和其他历史正剧有所不同,其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前期铺垫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联系起来,将以往人们心中有关建党的分散知识用一条线进行串联,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编剧龙平平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很多青年虽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所了解,但部分青年并不明白两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因此,编剧龙平平想通过《觉醒年代》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溯源,增进当代青年人对建党知识的理解③。
多数人一般是通过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红船会议等一系列事件的分散性文字、音频、视频等材料了解建党知识。但这些历史材料相对分散,且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将事件彼此的联系和前后因果汇聚到建党必要性这一条历史主线上。《觉醒年代》通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前期描述引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将建党的必要性贯穿其中。全剧故事线明显,且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的铺垫展开。剧中历史人物随潮流而动,最终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觉醒年代》除了建党的宏大叙事,还通过群像手法展现历史人物的独特故事。该剧将历史人物穿插在政治运动之间,以友情、爱情、亲情为基点,展现自己的生活色彩。历史主题虽在变化,但友情、爱情、亲情等生活故事始终在继续。剧中的“情之故事”是当今生活的历史映照。观众能在观剧过程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参照,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和情感认同,进而增加对故事的传播,并加深自己有关建党的记忆。
能引起共情的话题即便跨越很长时间也可以让人铭记。《觉醒年代》通过共通性话题的构建进行情感传播和表达。时代激情、学术自由、中国人民的人格特性等话题跨越百年也不会腐朽,会保持永恒魅力。这些共通性话题的表达使观众有关此前历史时期的记忆得到再建构和再强化。
《觉醒年代》中呈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时代激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的奋斗激情遥相呼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人为中国寻求出路而奋斗,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之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继续奋斗。《觉醒年代》中的进步青年在为国家生死存亡奋斗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与剧中人物同龄的当代青年,在观剧过程中更能切身体会到彼时进步青年的思想和奋斗之心。
学术自由的态度是《觉醒年代》中所表达的一大传播点。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是学术研究的场所。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阵地之一的北京大学,在当时校长蔡元培的办校指导方针下,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旧派和新派共处北京大学校园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空间。由此,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校园的学术自由之风。联想到今日之校园,人们便更能从中生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觉醒年代》这部剧彰显了革命志士在为中国寻求出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坚毅精神。剧中也通过北大教授辜鸿铭的授课表达了中国人深沉、博大、淳朴的精神。在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救灾之际,辜鸿铭表达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人们既赞扬救灾人士的付出,也再次对《觉醒年代》进行讨论。剧中情感表达在观众心中延续时间较长,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觉醒年代》这部剧的认识,也不断为人们心中关于集体记忆的构建添砖加瓦。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关于建党的记忆便在中国人民心中延续着,并等待着在某一刻被唤醒。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觉醒年代》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而生,通过群像化的展现手法、故事化的叙事讲述、共情化的记忆牵引,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的历史风雨。该剧通过历史记忆的影视重现,将当代观众带入历史画卷中,将观众心中的建党记忆与历史建党记忆相互勾连,同时对建党的必要性进行重点叙述,重新建构并强化了中国人民心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集体记忆。
历史正剧是对历史的回忆和再现。《觉醒年代》通过影视化展现将建党记忆重新唤起,通过影视化表达让中国大众深刻铭记建党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细节之丰富正等待开发,而历史记忆也需要得到当代人民的认同和再记忆。《觉醒年代》这部剧的成功播出为历史正剧的创作者提供了参考方向,而更多辉煌的中国历史也静待优秀创作者不断挖掘和演绎。
注释:
①②[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140.
③龙平平.我是如何创作《觉醒年代》的[N].学习时报,2021-05-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