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坐标》:沉浸传播模式下红色讲演节目的多元表达

2022-02-18 18:54崔晓宇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题片英雄红色

崔晓宇 程 前

《闪亮的坐标》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别节目,于2021年5月15日在江西卫视及各大网络平台播出。该节目高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一重要论述精神,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为谱系,采用影视界艺术家演讲演绎的方式,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讲述百年征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故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与以往红色语言类节目相比,这种采用艺术家讲演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情景化叙事的单一格局,形成了沉浸传播的强烈在场感。《闪亮的坐标》通过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多元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红色文化类节目的创作瓶颈,较好地通过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践行了“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原则。该节目的成功也给当前红色节目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路径和范式。

一、沉浸传播下的理念构造:大主题、正能量、人文性

红色文化节目始终处在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交映的创作中。视听化的重建是当前还原历史人物、讲述真实故事、构建红色主题的重要手法。百年流传的英雄人物故事,一方面是对国家记忆与民族概念的重建,另一方面则借助英雄呈现出视听叙事与传统神话构建的新模式。当前,新技术催生出极具真实感的影像环境,要想打破意识形态固化下的“皮下注射”模式,让英雄故事的述说成为观众接受洗礼的途径,则必须契合当前的传播语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对话,抛弃以往英雄故事的情景化冗长叙事模式。

《闪亮的坐标》秉持“小正大”的节目创作原则,打破传统节目说教式的创作瓶颈,采用明星讲演的方式,从党史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进行艺术化创作,以达到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该节目在宏观上延续了当前红色节目创作大主题、正能量、人文性的特点,以达到正面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的目的;在微观上,则借助生动故事,展现英雄平民化、朴素化的形象,从而帮助观众构建对历史的回溯与追忆。在爱国爱党与背叛国家人民的抉择中,无产阶级革命者陈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陈然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他在《我的自白书》中饱含深情地写下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与对反动派的鄙夷与不屑,不仅展现出一位党员对民族事业的热爱,更流露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在国与家的艰难抉择中,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其与妻子的狱中对话尽显“此身许国,再难许家”的拳拳赤子之心。从英雄的事迹中,观众可以读懂面对生死、家国、荣誉、诀别的艰难,也可以读懂他们心中的信仰。节目通过明星对话或独白的方式,深情演绎出英雄故事,将历史与现实、大国与小家、个人与民族交融,完美阐释出家国理念与情怀。褪去英雄的外衣,他们是拥有个人情感羁绊的普通人。节目通过平民化的演绎手法,对英雄的塑造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性温度,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还将党的革命历史与现实牢牢结合在一起,将党史中的力量汇聚成民众的永久记忆,完成了一次红色信仰的多元化讴歌。

二、沉浸传播下的内容重塑:还原历史、追忆英雄

(一)遵照历史史实基础上的真实叙事

首先是故事来源的真实性。《闪亮的坐标》在题材的选择上通过对党史知识的精心梳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创作。节目播出的李大钊、陈然、董存瑞等人的故事均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还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去佐证历史久远的记忆,达到双重认证的效果。其次是针对英雄概念的界定。节目中选取的英雄人物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知名度和传唱度相对较低的英雄人物,节目组会选取其最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历史故事;二是传唱度和知名度高的英雄人物,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查证,选取其最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录制。面对以上两种不同传唱度的英雄人物,《闪亮的坐标》于2020年10月启动专家论证会、研讨会,对节目的立意、模式、选题进行打磨①,以达到尊重历史并严谨、客观、真实地制作节目的目标。

作为宏大叙事的补充,微观叙事从小角度切入,以关注个体、细节的方式聚焦人物或者事件,进而从更贴近的视角反映人性、表达主题。微观视角会展现更多细节,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②。《闪亮的坐标》在确保所选取的英雄故事真实的基础上,采用微观叙事,将鲜为人知与最感染人的故事作为叙事主体,让观众在历史长河之中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的价值与历史事件,从而感受节目创作产生的大主题、正能量和人文性效果。同时,节目对背景画面、场景设置等都在最大程度上贴合与弥补节目宏观叙事缺陷下微观叙事的不足。节目通过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展现英雄事迹的方式,力求让观众更为全面地理解英雄概念,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双重情感再造基础上的形象塑造

《闪亮的坐标》选取英雄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不同演员进行情感讲演,借用演员自身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外在形象,以及独具特色的声音条件,将自我情感与观众情感交织,从而产生共鸣。在推进叙事和累积情感的过程中,历史影像配合不同人物的关联讲述,完成了对经典故事及人物的立体审视③。节目主要以讲演加背景画面的方式呈现历史,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悟英雄个人以及讲演者对英雄的情感表达。如李大钊和李星华的对话、左权母亲的独白以及方志敏和妻子的对话等,都在最大程度上将父母与子女、家庭与婚姻等情感作为切入点,以此表达现实时空下对历史人物的审视与情感追忆,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与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情感是人类在建构社会结构时的依赖,在唤醒与重塑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同时,情感因素也在驱动着国族认同的构建④。因此,节目还通过民族情怀、革命战争来塑造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感与形象。个人情感的表述难以通过历史物体再现,却可以借助现代人的语言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冰雪铸忠魂》这一集中,通过讲述长津湖战役中革命烈士牺牲前坚守阵地最后“化作雕塑”的感人故事,将革命烈士心中对战争胜利、保家卫国的情感传达出来,使得家国与个人命运的结合更具说服力,完成了历史革命主义与现代情感的高度交融,更是将历史记忆与国家、革命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当代社会对家国、民族记忆的认同。在《为了新中国》这一集中,王丽云与刘端端深情讲述19岁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视死忽如归的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在和平年代里,节目通过演员深情讲演英雄故事的方式,一方面传达出历史与现实高度交融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让观众的目光始终紧盯英雄人物事迹,产生主体性仰视。

三、沉浸传播下的形式创新:讲演故事、跨越时空

(一)人物讲演流露真实情感

为了更好地展现英雄人物的情感,节目邀请德艺双馨的影视剧艺术家作为讲演嘉宾。其中,有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的扮演者郭晓东、电视剧《江姐》中江竹筠的扮演者丁柳元,也有饰演过英雄人物的演员朱亚文、刘之冰等。他们因此前的演绎经历,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更为深刻,讲演情感更加到位,人物形象塑造生动,从而更好地让观众通过讲演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佩与尊崇,最终达到宣教目的。

《闪亮的坐标》在形式上打破以往红色节目刻板说教的情景化扮演模式,采用全新的沉浸式讲演方式,让不同音质的演员深情讲述英雄故事。而演员讲演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以往语言类节目刻板化诵读与情感弱化的缺点,其中对于演员角色的选取也高度契合了英雄故事的讲述需要。节目中,具备多年舞台表演经验的演员结合自身对英雄人物的认知与了解,在极大程度上将所讲演的人物事迹真实而富有情感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深入其中形成强烈的在场感。在《播火者》中,陈宝国与万茜深情演绎李大钊父女之间的故事。当讲演到“面对李大钊妻子”时,两位演员潸然泪下。情感的深入使得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在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将李大钊对理想的执着、革命事业的热爱以及作为父亲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之情表现出来。演员刘劲与温玉娟合作演绎的《北上无音讯》讲述的是江西瑞金华屋村17位华家儿郎告别妻儿、父母参加长征的感人故事。两位演员在现场反复打磨,重复录制了三次,每次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泪流不止。现场的观众每听一次也都热泪盈眶。刘劲说:“正是这份感动,这种沉浸式的讲演,潜移默化,让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在内心种下了‘红色’的种子。”正是对讲演嘉宾角色选取的认真打磨,使节目在英雄人物塑造与情感抒发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讲演嘉宾流露出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将观众拉回特定的历史时空,感悟英雄人物的情感变化。

(二)场景设置强化符号影响

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声画关系是其最大特点,而在文化类节目中,场景设置是观众形成在场感、感受沉浸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场景设置,不仅可以加强观众对节目主题符号的认知,而且可以让观众深切感受文化节目的主题意蕴,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场景的存在使受众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产生与之适配的服务,场景和社会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出现的新场景也会使受众出现新行为⑤。在《闪亮的坐标》中,为突破节目单一化讲演的局限性,节目通过设定英雄生平、表演嘉宾访谈、现场讲演、致敬英雄等多个环节,充分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对讲演舞台进行精心设计,以达到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从而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现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和情感,营造高度的历史仪式感和英雄崇高感。在第一集《播火者》的讲演过程中,节目通过对李大钊所在的监狱、法庭以及《觉醒年代》中其慷慨激昂的演讲等场景设计,形成了从大屏幕影视素材到历史场景虚拟特效的全方位运用。通过对不同节目内容所需场景的多元设计,节目较好地把观众带入故事的现场,制造出沉浸于历史故事中感受英雄人物民族大义的氛围。

电视符号的运用使节目展示出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高低的起伏等流动性的变化,营造出如梦如幻、可歌可泣的艺术氛围,带给观众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宣泄⑥。例如,节目一开始随着金色水晶五星坐标的缓慢推出,演员缓缓翻开介绍英雄事迹的历史档案,并配以对英雄人物生平的简介,辅以展示与讲演的英雄相关的图文资料、现实场景等,让观众了解英雄的历史功绩和地位,从而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憧憬之情。由于每一集针对不同的英雄人物,节目组在设计节目时充分调动多种影视表现手段,精心设计立体化舞台展现独具特色的节目内容⑦。节目不仅构建出符号化特色,也借助影像化的手法,让英雄人物经历的历史事件、个人情感变化直抵观众内心,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发观众共鸣的效果。

(三)红色专题构建节目新形式

《闪亮的坐标》打破此前综艺节目大制作、高投入,邀请具备流量的年轻明星进行演出的模式,采用电视专题片的方式进行录制,最终形成以某一特定主题为核心,并对该主题加以集中、深入探讨的表现形式⑧。一方面,形成节目独特的传播形式,牢牢抓住当前碎片化传播的便利与快捷的优势;另一方面,高度契合节目选取英雄人物故事的创作原则,通过15分钟详略得当地讲述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观众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意犹未尽之感,从而引发观众对人物相关事迹与情怀的思考。同时,新媒体平台凭借自身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形成了新的传播体系,为当前专题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闪亮的坐标》栏目组通过制作不同时长的视频,在学习强国、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播出,最终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矩阵。

《闪亮的坐标》成功地将大主题化作小场景,将大道理转变为小故事,创新了专题片的创作模式。节目以小场景展现李大钊、江姐、陈然等鲜为人知却蕴含崇高价值的故事,让观众通过简短的视频了解英雄人物的灿烂人生;打破传统电视专题片固有的时空界限,将李大钊与李星华父女跨越时空的对话传达给观众,在观众感悟爱国爱家情感的同时,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机制。强烈的在场感是该节目的一大特色,让专题片更具亲民性。观众在现场近距离聆听讲演,提升参与感的同时亦产生独特的感悟与见解。节目将以往“皮下注射模式”进行升级,成功营造出红色演讲专题片全新的表达形式与技巧。

四、结语

随着近年来红色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电视媒体挖掘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故事的责任与使命被再次凸显。《闪亮的坐标》以艺术家讲演红色故事与人物事迹的方式,借助高度的情感化手法,真实而细腻地表达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在场感,借助场景化模式为观众带来历史厚重感和参与感。节目打破传统电视专题片直白、刻板说教以及不利于传播的弊端,牢牢抓住当前观众碎片化观影的习惯,以优质短视频的形式制作节目,在创新专题片形式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把握观众的兴趣,扩大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得到大范围传播,也使红色节目所传承的精神得以提升,进一步发挥出电视专题片所承担的教育与启示作用,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注释:

①兰之馨.《闪亮的坐标》:有望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又一力作[J].中国广播影视,2021(09):42-45.

②耿楚晴.反腐电视专题片中的叙事策略分析——以《国家监察》为例[J].声屏世界,2020(22):77-78.

③许哲煜.《故事里的中国》 “分层模式”叙事建构[J].电视研究,2021(02):82-84.

④覃晴,白迎港.记忆·情感·共同体: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国族认同”构建——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传媒,2020(15):91-93.

⑤罗向月.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场景建构研究——以《做家务的男人》为例[J].名作欣赏,2021(15):183-184.

⑥王占宏.对电视符号的认知和创新形式分析[J].现代视听,2014(07):32-34.

⑦吴月玲.让英雄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永远闪亮[N].中国艺术报,2021-05-12(001).

⑧李新.创新电视专题片表现形式[J].西部广播电视,2021(06):67-69.

猜你喜欢
专题片英雄红色
英雄犬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追忆红色浪漫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