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颖 邢圣爱
近年来,随着文化类节目数量的急剧增加,国家对文化类节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先后颁布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化类节目按内容可分为新闻、纪录片、综艺三种类型。例如,以故宫为主题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国宝文物鉴赏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国宝档案》 《鉴宝》等。无论是在央视还是地方卫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如何使文物和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符号跳出原有的专业圈层,更好地在年轻受众群体中传播,成为节目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现有的形势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形式不够活泼、易使受众审美疲劳等问题。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要以“空间”为突破口,在内容、审美、圈层上突破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困境,寻找节目与受众之间新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社会需求的改变出发,结合当下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总结优秀节目的创新之处,提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在移动技术的普及泛化和媒介终端的更新推动下,现代社会的传播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受众可选择的信息渠道增多,学习平台更广,从而使得其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受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信息质量及其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受众对文化产品偏好的升级更迭,他们急需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来满足自身的品质追求。这就要求文化类综艺节目改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之变。
在2016年之前,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文物鉴赏为主,例如大多数观众都熟悉的《鉴宝》等节目。《鉴宝》主要采用演播室录播的形式,借由专家之口讲述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现场感较强。而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将文学和历史搬到电视平台上,以讲述者之口进行口语传播。这样的叙事模式依然是一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使观众获得一种“听书”感。但是在传播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这样的节目设计难以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化品质的追求。说教式的节目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传播环境,这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陷入新的困境。
社会需求的改变促使各大电视媒体做出改变。它们纷纷改版创新,推出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主打诗词类竞技的《中国诗词大会》,借助文物穿古至今了解文物故事的《国家宝藏》,以故宫大IP为探秘主线设计文创产品的《上新了·故宫》,用舞台剧方式重现经典历史故事的《故事里的中国》等。这些节目均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的固有模式,增加了多样化的元素,并重新建构时间和空间、文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收视率。这一类节目通过改变节目形式,将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节目内容中,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不仅满足了娱乐需求,而且能够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将文化类节目用综艺的形式演绎,能使文化更具亲民性,也能使受众更易于接受。当下,几档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做法是邀请明星嘉宾作为文化的探寻者或讲述者,综合利用各种文化符号进行延伸,采取多样的节目表现形式,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领略文化的魅力。例如,《故事里的中国》借助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采访功底,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该节目第一季在选择舞台剧演员时,邀请了具有话剧表演经验且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演员,如胡歌、陈数、刘涛等参与表演。这些实力派演员的表演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并将观众带入故事中。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被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折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节目制作者也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融入文化传播中。无论是舞台还是实景,都能借助技术使画面更加精美,使内容更加充实,还可提高观众的文化体验。例如,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故宫实景拍摄,在探秘过程中加入具有科技感的虚拟技术,让嘉宾宛如穿越,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故宫文化。在文化小剧场中,节目组运用动画仿真等手段,将不易展现的历史故事还原出来,复原了大量的场景和物件。此举让嘉宾犹如身临其境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好的审美享受。比如,在解锁三层大戏楼畅音阁时,节目组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了热闹非凡的观戏场景,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滑轮在畅音阁中“上天入地”,增加了观众的观看兴趣。此外,在演播室拍摄的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利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的视听表达方式,呈现别具匠心的舞台设计。导演采取多舞台的独特编排,分别在不同的舞台上进行访谈和演绎,利用舞美和音响等效果,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宛如在观看一部电影。该节目还利用舞台后方的屏幕辅助情节的推进,利用灯光和音乐的变化展现主人公不同的内心情感,使观众眼前一亮。
文化类综艺节目既要体现文化的“大而博”,又要体现其“小而美”。“大而博”体现在文化本身的分量上,而“小而美”就需要体现在综艺节目的环节设置上。节目在镜头呈现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搭建起以知识为中心、以文化为框架的知识传播体系。例如,央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中,经常以“大会”作为节目的吸引点,用竞赛的形式向观众进行文化科普。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适时调整赛制,并推出更加适合电视舞台的竞技模式,是该节目形式创新的重中之重。从第二季首创“飞花令”的接龙对抗赛,到第三季、第四季分别增设预备团与家庭团,节目现场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创新力度也不断加强。2020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节目重新改版,创新了题目的类型与舞台的风格。无论是从节目主持还是互动风格上,节目都更偏向年轻化,更注重调动观众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题目的难度也更具梯度,形成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纵深体系①。在《上新了·故宫》里,节目每期都会选取一个关键词,通过这个线索引申出不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让嘉宾进行故宫探秘,通过漫步故宫寻找线索来探寻历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节目还在游园解密的基础上增加文创产品设计的板块,将文化元素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在激发创作者灵感的同时,也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同时,在线上门店售卖相关文创产品,既维持了节目热度,还让观众从生活中感受到故宫文化的魅力。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媒体走向媒体融合的道路。当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因此,节目在宣传方面自然需要新媒体的线上辅助。同时,节目还可利用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在线下做推广活动。例如,《国家宝藏》在故宫建成600周年之际,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起投票,让受众参与到对文物的票选中,由受众决定哪些“重器”可以进入特展。投票环节的设置不但可以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还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让受众了解到文物信息。通过投出自己的一票,受众能够感受到自己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自己和国宝休戚与共的荣誉感得到提升,增强了文化自信。《朗读者》在线上启动“致吾爱,为ta阅读”的活动,受众可以将自己的音频上传至网站,由节目组评选出优秀作品,在节目里播出。在线下,节目组在北京、广州等13个城市设立了朗读亭,并公开发行了节目同名书籍《朗读者》,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观看节目视频。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于引领文化价值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要保障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持续繁荣与深刻影响,以应对时代之变,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想做成具有持续性和生命力的节目,就必须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节目创新。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难免出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央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以演播室录播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大会”使部分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方台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推出实景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就能使受众眼前一亮。而这样的节目定位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目常做常新。在节目环节的编排上,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需求,打破固有节目模式,寻找自身节目亮点,再利用新形式演绎出来,确保节目的原创性和独特风格。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参与配合。电视媒介应和新媒体平台携手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观众黏性。在电视端播出后,节目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延续节目的话题讨论,通过淘宝等平台售卖节目的衍生产品,让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生活中。同时,还可利用各大视频平台进行节目的转播,让受众实现多屏互动,使其能随时随地参与到节目中,以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此外,传统媒体也应利用好自身的官方平台优势,开展线下的互动活动,在广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与节目相关的宣传,以提高节目热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意味着电视节目制作者要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同时不要忘记文化类节目的根本功能在于塑造大众的“文化共同体”意识。因此,要做好文化类综艺节目,就应从话语实践入手。话语实践包含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组需从信息、历史、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进行知识的生产,需以博物馆和文物为载体进行展示,使受众体会到文物与人特别是广大文物创作者、维护者的关系,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政治认同的角度来讲,文化类综艺节目需立足当下的舆论宣传导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受众的政治认同。例如,《国家宝藏》和《上新了·故宫》就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展示,展现了我国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和成果,让受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实现政治认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热情被不断激发出来。电视媒体对高收视率的追逐以及受众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自身的要求不再仅限于节目内容的提升②,节目形式的改变也被提上日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受众的文化素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自信。在新媒体不断冲击电视媒体的形势下,电视节目制作者应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为王,力求在节目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同时,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实现技术赋能,升级节目呈现形式,拓展节目宣传渠道,打造更多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环境。
注释:
①李术文.《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视野的“博观”与“约取”[J].中国电视,2020(09):106-108.
②钱玉.消费文化视域下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奇观表达——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视听,2020(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