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精英艺术的下沉式发展及反思

2022-02-18 18:54鲍佳倩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精英大众艺术家

鲍佳倩

“精英艺术”即“高雅艺术”,是由精英阶层创造并为上层社会所推崇的艺术类型,其被普遍认为是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范艺术,也是一种与“大众艺术”相对立的艺术形态①。精英艺术始终与社会结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相关联。在传统社会中,精英艺术更被认为是一种资格与地位的象征。精英艺术的服务对象是上层社会,因为精英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往往大于大众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这一特征决定了精英艺术的“小众化”——受众群体的不同决定了精英艺术必然区别于“可以采用当代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力将艺术传递给巨量消费人群的”②大众艺术。加之“精英知识分子对文学艺术和文化生产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媒介资源的垄断性占有”③,注定精英艺术必然因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供求关系而成为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的特权。但是,艺术的形式与受众并非一成不变,从大卫的新古典主义,经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野兽派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传统艺术完成了向现代艺术的转变。1917年,《泉》的出现又使西方现代艺术产生根本性转折,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审美观,而在后工业时代伴随消费主义而来的波普艺术及此后相继出现的新现实主义、装置艺术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流派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审美理念。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使后现代艺术成为快速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服务的对象也从上层社会向下倾斜,从精英群体进入大众领域。

一、社会变迁与精英艺术下沉

当社会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全球化”时代,后现代艺术突破传统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思想浪潮非但没有衰退反而愈演愈烈,在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视觉媒介的革新,伴随传统纸媒的式微,“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逐步转向后现代社会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④,即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转型”的时代。现代文化工业依托电脑多媒体技术对传媒领域完成了一场全面革新,视觉媒介的普遍赋权促使视觉图像以一种超文本的优势,实现从以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时代的辅助叙事到完成叙事的功能转变。影像呈现方式的巨变彻底扭转了受众乃至创作者原有的审美趣味,艺术的独立性与个性化的纯粹特性为迎合大众视觉欢娱而不断地降低理解门槛,以减轻观赏负担。影像至此摆脱了其从属文字的地位,成为主导后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精英艺术正处于下沉式发展的状态。换言之,主张精英和先锋的现代主义艺术家正在从追求艺术纯化的纯生产转向满足广大公众需求的大生产,而大众艺术的意义则被无限放大并神圣化,成为后现代艺术文化的中心。

二、精英艺术商品化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方案——鼓励消费、增加投资。由此,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让位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⑤。当社会进入生产大于需求的富裕阶段,基本的生活标准有了保障,娱乐与享受不再限定在少数人身上,社会文化认可人的消费欲望,于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生产专业化模式逐渐形成。

在上述前提下,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人们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形象价值的消费趋势的形成,公众的消费观无时无刻不受到电视广告、广播、电影等一系列大众传媒的刺激。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快捷、全面的消费信息,使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将社会引向及时享乐的消费主义风尚。随之而来的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娱乐消费市场催生了IP(知识产权)艺术。艺术家意识到他们的作品能为自身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并且积极地介入文化市场的生产消费领域。于是,艺术品作为商品的利益被保护起来,即对艺术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保护为艺术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使艺术家成为市场上的受益者⑥。商品化也意味着艺术创作必须依循商品营销推广的市场策略进行,天赋异禀未必能通向应有的声望,市场调查、预测甚至炒作却成为一些艺术家的成功捷径。这些名利双收的商业艺术家连同新的中产阶级或者说是新的文化中间人(尤其是专事于象征生产和传播的专业人士),依靠自身在文化艺术生产和流通中的有利地位,不断地模糊大众艺术和精英艺术之间的界限,以使公众的审美趣味和辨别力钝化,从而在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谋得更多的利益。他们还通过上层阶级对艺术文化的绝对把控和强大的号召力,以自身的趣味和追求影响其他社会阶层,成为被统治阶层争相追捧的“消费偶像”。他们生产和传播视觉形象产品,同时塑造着这些产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乃至意识形态。于是,利用谐音“苹果”在平安夜的特殊寓意赋予了圣诞节一个东方色彩;光棍节被解释为以单身为由的物欲满足,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变得密不可分,形成了资本获利的IP产业链……文化与传统似乎一定程度地为消费让道,碎片化的拼凑与有意为之的巧合构成了视觉文化时代网民的无限物欲调侃。

对消费社会而言,物的使用价值已然寄于物的意义消费之下。当公众对高昂的艺术商品的追捧已然无异于上流阶层对奢侈品的喜爱,消费主义便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的区隔。此时,他们只是试图通过媒体包装美化的商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并不在意其购买的商品是否真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诚如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所说:“商业艺术是下一阶段的艺术。”如此一来,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之路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商品生产者力图推动审美风尚快速更新换代,以此制造消费需求,刺激公众消费,并借由精英艺术的表象售卖大批量生产的同质产品,营造出大众正在接近艺术的假象。至于艺术的盛衰,则自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三、精英艺术大众化

一方面,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平均化便意味着大众化,意味着精英艺术不再是艺术领域的先锋者与创新者,而变得日益平庸化。当行业整体水平上升而精英艺术家们仍故步自封时,艺术作品的层次将无限趋于平均化,精英艺术最终将失去尖端优势而沦为大众艺术。艺术节努力通过独立艺术家富有激情的探索方式和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展现当今商业社会下艺术生态的部分真实面貌,然而能够突出代表当代艺术探索和价值的作品却屡屡空缺。这警醒着先锋艺术家们,消费主义对精英艺术的影响似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承认,严肃的先锋艺术正在失去领头人,曾经高喊“为艺术而艺术”的先锋艺术家为资本所驱使,业已丧失了对革新语言符号的创造性探索的精神。

另一方面,精英艺术只服务于少数有教养的阶层而非普罗大众。区别于通俗化、标准化的大众审美,精英艺术并不需要市场和公众的广泛认可,它是大众轻易无法触及的超然于人们的生活之外的、高高在上的神圣领域⑦。而在消费时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审美消费可以在任何时空中发生,精英艺术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为夺得更大的市场,精英艺术家率先抛弃了忠实的、有艺术鉴赏力的少数高素质受众,而精英艺术一旦沦为审美消费物,必然会为适应公众需求而变得通俗化,然而通俗化去除的正是精英艺术的强烈个性和先锋风格。受文化工业的控制,内敛寡言的独行者必须变成自我推销的社交工具,因为大众的艺术趣味与审美品格不再无足轻重。为寻生存,先锋艺术家必须主动适应市场,放弃主流地位和精英意识,极力地迎合那些本被认为庸俗的不懂艺术的普通人,与生意人虚与委蛇来获得创作的成本。大众传媒通过艺术综艺、文学改编、IP化等手段将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艺术的作用和方式从神圣式、殿堂式、经典式的方式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与交流”⑧。广泛的市场认可度替代了艺术家纯粹的精神追求,曾经无人问津的歌剧票分秒之间售罄,小众文艺片附加商业运作得以热销……高雅艺术被过度包装,只剩下躯壳,粉丝效应冲击着文化市场建设。所谓艺术综艺,只是在推动愈发统一标准的大众化的艺术审美,而不是教大众学会欣赏。诗意消解、意义流失,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奇特影像的狂欢,也加速了高雅艺术审美境界的流逝。当视觉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时,视觉快感成为当代形象文化的宗旨,美学的神圣价值被日常化,精英艺术跌落神坛,走向艺术大众化之路,淹没在芸芸大众艺术之中,终将随时代同去。

四、精英艺术规范化

短视频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影像成为大众情感和意识形态表达与接受的重要渠道,并架构起大众与艺术的桥梁。艺术借助新媒介,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相交融,将审美对象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的意义被放大——艺术对大众教化的作用、价值导向的作用、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好似一切好的或者坏的影响都受艺术所引导。艺术普及所带来的艺术意义的最大化反而使艺术表达与艺术教化本末倒置,艺术的教化功能先于艺术表达,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有些功利。教育不是艺术的主要目的,更加不是唯一目的,正如图像给文字增色,艺术创作附加了教育功能。一些人太极端地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一切“美”的景象了,想当然地以为当艺术空间只留下纯粹的“美”,人世间也就不再存在“恶”,于是,扼杀“反美学”的存在,使艺术只留下世俗意义上最美的一面。当这种畸形的大众美学流行起来时,先锋艺术家们也聪明地避开大众禁忌,躲进舒适的安全区,压抑着艺术自由的本性,投向毫无风险的视觉狂欢。于是,在部分艺术作品中,日常生活场景以一种固定的审美形式呈现出来,人们真实的表达意图被裹挟进预设的创意、随意的编排、变形的呈现之中。

意义不明的镜头语言,满屏的特效滤镜,无所不在的技术美感,超过了影片本身的内容表达,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化为一系列动态的优雅的构图、剪辑的堆砌和尖端数字技术的效果汇总。可以说,艺术的普及并未使公众真正走上艺术鉴赏之路,反而使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它使艺术家纯粹的个人表达变成了公众无差别的集体仿象,使独立艺术家成为万众追捧的明星,也让先锋者成为大众一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众对美与恶黑白分明的区分,使精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带上了明确的选择性与局限性。

当然,艺术创作的规范化一部分也是社会控制的结果。例如,中世纪的行会组织通过控制所有培训和雇佣的渠道,规范艺术从业者之间的竞争。这一做法保护了行会成员的收入,然而强大的行会往往通过“排除异己”打击创新的力量⑨。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组织机构仍通过诸如与自由市场观念相关、影响艺术环境的法律和规定来影响艺术,鼓励一些形式的内容,又对文化产业增加诸多限制,使不按市场或文化需求进行表演的艺术只能在极少的支持下挣扎求生。艺术家的创作也无可避免地被加入确定的立场,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那些越轨的艺术家的谴责则总是超越时空而存在。

五、结语

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而人文艺术衰落的背景下,公众行使的权力和自以为的反叛事实上被限定在了规定的话语之内。一个没有相当的知识量与思考能力的人,是难以跳脱出这种既定的体系来形成自我认知的,也就更遑论艺术鉴赏了。“一个人若要欣赏真正的艺术,就必须经过一个提高自己欣赏趣味的艰难历程。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点,才能有一个飞跃”⑩,也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拥有独立的思想,使人拥有独立的审美。我们不必苛求公众的创作达到专业的水准,这本就是反美学的,但并不是说大众审美无关紧要。恰恰相反,公众与艺术家相辅相成,良性的循环使审美培养成为一个潜移默化的涵化过程,恶性循环使艺术下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作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目标⑪。重视人文艺术教育便成为应有之义。而作为公众审美趣味的重要引导者,先锋艺术家的精神深处更应具有对人文关怀的深切依恋和对美、真、深的崇拜,并当无畏地热衷于创新和改革,守住一隅阳春白雪,浩气冲霄。可以说,“一个具有相当的人文艺术修养的阶层的存在对高雅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是艺术发展本身的需求”⑫——使艺术与文化的先锋者谱写时代精神,也照亮艺术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王洪义.公众艺术不是精英艺术 [J].公共艺术,2018(04):46-49.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4.

③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05):21-28.

④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01(10):66-73+80.

⑤刘金丽.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解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1):35.

⑥宋伟.资本逻辑、消费社会与艺术商品化——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艺术问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02):202.

⑦周志强,赵书杰.从“纯审美”到“泛审美”:当前审美文化的走向[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02):38-42.

⑧王中.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与教育理念 [J].雕塑,2006(03):36-37.

⑨[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53.

⑩[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67.

⑪王志,贾媛媛.文艺类短视频:自我审美和大众欢娱[J].中国文艺批评,2020(03):53.

⑫张园园.消费时代的“审美救世”与艺术人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精英大众艺术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它们都是“精英”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