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道德发展,成就人生之基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22-02-18 15:11邓生锋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浪费道德法治

邓生锋

如能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聚焦到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上,就能为他们走上美好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也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积累法治知识、具备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提供支持。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道德观念、道德思想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开展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为他们实现良好的人生发展奠基,同时,这也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1]。

一、依托情境,培养道德与法治认同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都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情境下开展,也正因为拥有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活动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相应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同,使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并形成初步的正确的道德认识,也使得他们逐步成为自我心灵的塑造者,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升[2]。

比如,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的教学中,教师可深入阐述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认知,使其学习和掌握一些道德常识和规范,从而让他们形成道德认同,个人行为符合思想道德准则。

首先,创设动画故事情境,让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问题引起关注。教学之初,创设动画故事情境——“泔水桶里的哭诉声”,一边组织学生学习观察,一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学习反思。

其次,组织学习交流,询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出来。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米粒在哭泣,它们觉得学校里的小朋友们太不爱惜粮食,把那么多的米饭倒进了泔水桶里。”也有学生补充说道:“是啊!小朋友们饭都不吃几口,还有力气去好好上课吗?身体的营养吸收还能均衡吗?这样长期下去,身体会变得不好的。”还有学生接着说道:“是的,我们要吃米饭,还得多吃蔬菜,比如豆角、茄子、大白菜等,吃的蔬菜种类越多,吸收的营养才会更加合理,我们的身体才会倍儿棒……”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一粒米、一瓶水的由来,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从而知道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发生,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浪费是可以避免的。在让学生学习过一粒米、一瓶水的由来以及如何爱惜物品、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等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采取辩论式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道德认知。

首先,组织学生分析“泔水桶里的哭诉声”这一动画故事情境,并说出自己的感想,让学生结合米饭团、馒头、豆角、萝卜和红烧肉的哭诉,谈谈自己的体会,真正明白食堂中的横幅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道德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浪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让学生讨论哪些浪费是可以避免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不浪费行为的理解。有学生说:“吃饭不能挑食,也不能贪多,吃多少盛多少,做到光盘行动。”也有学生说:“不挑穿戴,只要衣服是干净的、整洁的就可以,不能只盯住名牌,要不攀比,这样就是不浪费,也是尊敬父母辛勤劳动的表现。”

由此可见,这些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从而学会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初步掌握基本的道德常识。

二、立足生活,培养道德情感认知

生活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生情感生成的沃土。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活化原型的引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从相应的观察、思考、分析和争论等学习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认知,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情感上的认同,能让学生产生模仿之心和敬仰之情,进而避免妒忌等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使得他们的道德情感获得发展,这样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比如,在“学会宽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系列的体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使学生明白包容、宽容是一种道德和智慧,也是自身快乐成长的基石。

首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使他们体会到宽容的价值,认识到凡事不能只顾着自己,还得学习善待别人,更不能有憎恨、妒忌、仇视他人和社会的报复心理,学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会让生活变得更和谐、更美好[3]。

其次,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走进“宽容城”,一边欣赏城市美景,一边体会宽容对“城市”的积极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等,从而让宽容的美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再次,创设游览“宽容城”的学习情境,通过参观“静心亭”,让学生感受到包容他人、宽容待人都需要一颗平静的心。而来到“包容镜”“静心亭”,学生可以让自己激动的心、愤怒的心、纠结的心等平静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学习换位思考,学习宽容他人,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到“礼让亭”,学生就能体会到礼让是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让人们心情愉悦的美德。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刍式学习。学生会在系列的体验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宽容、包容是高品德、厚德行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学生也会在自我思考和与同伴的思想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宽容的价值,其不仅能带来和睦的邻里关系,还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令人心定气爽的生活氛围,让自己身心愉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说教,而是要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在看、思、议等体验性学习中,体会到包容、宽容所带来的和谐,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三、走进实践,助推道德智慧生长

融入社会,走进实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源于课本、超越课堂方面的有效探索。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只是书本教育那么简单,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也不像教材中所讲述的那样容易,其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感悟,形成认识。

比如,在“我参与,我奉献”的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乐善好施、友善待人、文明有礼等道德品行进行培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的道德智慧稳步生长。

第一,引导学生甄别乐善好施行为。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A镜头:一个早餐店老板每天都为街道环卫工人免费送上放心早餐,且早餐店在营业期间会不间断地供应热水。B镜头:一个挣了很多钱的老板,回到家乡,动员所有同姓人员捐款修建家族祠堂。C镜头:一个学而有成的大学生,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乡村,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员。D镜头:一些少先队员每逢节假日,就组织其他学生走上街道捡拾垃圾,清理一些小广告。

第二,引导学生对一些行为进行判断和学习。经过相应的思想碰撞,学生终于对善待他人、乐善好施的真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早餐店的老板是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这个大学生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心系家乡,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来回报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智慧。这些少先队员更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正是其他学生需要学习的,也提醒了所有人:爱护环境,保持街道等地方的整洁、卫生人人有责。而建祠堂在一定意义上是封建迷信活动,是不文明的行为等。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仅开阔了学习视野,还有助于自身感悟、理解良好的道德品行,从而促进道德智慧的生长。

第三,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中。在对上述案例的解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小学生的你,该如何参加公益活动?如何做一个有爱心、有善心的孩子?于是学生就会展开相应的讨论,他们会从自身的角度去分析与思考,以此助推道德智慧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其中的核心元素,合理开展系列实践体验学习活动,从而改变学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使得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其道德智慧生长。

四、注重反刍,筑牢学生道德根基

“苗要幼时整,树要小时育。”这句俗语揭示出一个道理:任何一项教育,或是一些管理都要尽早谋划,这样有利于事物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育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小时候就能发现真善美的真谛,形成相应的认知,了解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规范,才能较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未来能够很自然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

比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些人的一些言论,思考相关言论背后的底层逻辑,并在相应的事例研究中更好地理解民主、自由、权利、义务、公平等基本理念,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一是构建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小视频。动画小视频的内容如,小红跟随家长在去医院探望一个病人时,她在走廊上大声地讲话,随意地蹦跳着。这时小林制止他说:“这是公共场所,我们要讲文明。”可是,小红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地说道:“你这是干涉我的权利,你妨碍了我的自由。”在观看完相应的视频后,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以及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是解读事例,促进学生学习思考。接下来,教师就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相关知识,在互动与交流中,学生能够梳理出很多国家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休息权、人身自由权、平等权、受教育权等。此时,教师应把话题迅速地引到视频内容上,引导学生去思考画面中主人公的话语,向学生提问:“画面上的小红说她行使的是自己的权利,别人不能干涉,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随着学生讨论和学习的深入,他们能够感受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也是有条件的,不是一切以个人喜好来决定的,而是要求个人遵从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他们也会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权利,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必须承担的义务,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较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具备较高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努力为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智慧的生长等提供助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找准这些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让他们在相应的实践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协同发展。同时,这也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浪费道德法治
不浪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