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初探

2022-02-18 15:06翟玲玲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翟玲玲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领域的进一步落实,德育为先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一切机会渗透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学科教学为抓手渗透德育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对于历史课程而言,充分发挥历史特性,凸显其人文价值,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是新课改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在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中历史渗透德育的路径,彰显其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积极熏陶。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价值

(一)践行历史教学使命

历史教学以丰富的史实为基础,旨在引领学生了解民族兴衰、社会变迁及世界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从中形成社会参与意识,认清个人使命,形成历史观念和爱国情怀,具备历史核心素养。而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通过二者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德育和历史教学目标存在交叉点,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践行历史教学使命的必然,借助历史课程包含的史实、人物及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优良品质。

(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应地,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其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抓住高中这一关键时期,将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最大化,拓宽高中阶段德育的路径,让智育和德育充分融合到一起,体现德育为先、智育为本的教育准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德育的包容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困境

(一)德育渗透表面化

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进度安排紧凑,在教师、家长的传统观念中,智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德育,即使政策明确强调对学生做好德育工作,但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侧重于历史知识教学,对于德育可能就在教学目标中提及一下或在口头上说明一下。这种缺乏深度的引导会让学生忽略历史的德育价值,他们除了学习历史知识之外,并未得到更有效的德育引导,使得历史课程的德育效果大大削弱,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也大打折扣。比如在教授“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有些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只是要求学生热爱祖国,不忘初心,并未告知他们具体的做法。这种教法存在局限性,而从历史联系到现实生活,再明确相应做法才符合深入渗透德育的要求。

(二)教育过程理论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会将全部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而学生面对历史课程只有无数的知识点要识记,其思维意识被理论所束缚,导致历史课堂变得“没意思”“枯燥”。在这种教学形态下,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教材中,一系列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需要考查的知识点,未能体现出其人文价值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历史的德育功能缺乏延展机会,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与个人之间联系的思考缺乏思路,导致德育常常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

(一)明确历史德育功能,围绕学生实施教学

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视。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历史的育人价值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基本路径。每一位历史教师应明确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学科特性,注重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全面革新当前历史课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基准,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满足新课改要求。同时,教师应明确高中学生对德育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贴近其学习与生活,从教学内容中提取出学生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元素,引导他们读史、析史、辨史,自觉接受这些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历史认同感,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实施。

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课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及民主政治建设,使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其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这便是本课所具有的德育价值,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渗透内容。基于此,教师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设计教学方案,先引导其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时间轴,使其清楚了解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再概括学习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史料分析各项措施采取的必要性,从而理解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影响其思想意识。经过系统化引导,德育充分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挥了历史的德育功能,完善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教材内容不但是考试考查的要点,还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突破点。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从繁杂的文字信息中剥离出适宜德育的内容,让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教材开始,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筛选一些课外资源辅助历史教学及德育活动的开展,如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影视剧片段等,统筹安排课内课外资源,使其相辅相成,创设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满足学生对多样化知识的汲取需求,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感知历史知识中透露出来的人文气息,对其情感态度与思想道德形成正向引领。

比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教学中,教材上针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做出了描述。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关键信息之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使其直观感受民族存亡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勇当先锋,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青年学生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的慷慨激昂,感受爱国人士不畏牺牲、勇敢斗争的爱国精神。显然,这种影响是直观且深刻的,很多学生的情绪都受到感染。同时,教师还可引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历史人物,利用“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受其人物魅力及其迸发的爱国精神,引领学生着眼于个别历史人物,认识当时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做到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为个人发展与家国建设努力奋斗。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渗透路径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基于新课标探索符合时代发展且符合学生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渗透的路径,注意课堂延展性与开放性,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广泛获取有效知识。教学方法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将教学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转化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媒体优势将学生从一个个知识点中解放出来,从感官刺激深入心灵刺激,强化德育的渗透效果;另一方面,实施探究式教学,联系生活问题、热点话题及相关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讨论,注意问题或话题的指向性,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搜集信息、交流讨论等学习过程,充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德育的目的。

比如,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对洋务运动做出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具体设计以下内容:

多媒体出示材料:“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 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根据材料组织学生探究19 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由小见大,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再根据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提出的不同观点分组辩论,使其获得展示个性的机会。通过探究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形成唯物史观素养,使其具备全面、客观的历史态度,体现德育的历史特性。

(四)丰富历史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德育体验

新时期的历史教育应打造“活教育”,即让历史教学焕发活力,体现时代特征与课程特征。教师可借助实践活动实现这一目的,基于实践增强高中历史的灵活性,让尘封已久的历史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引领学生积极实践,深刻体验。历史实践活动须与教学内容保持统一,由教师从德育的角度凝练出不同的历史实践主题,利用好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文化宫等场所,完成参观、调查、走访、访谈、演讲等实践活动;走近人物,了解与历史相关的真人真事,通过实践创新历史学习途径,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实践过程,亲自见证历史、感悟历史,在社会参与的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对其个人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战争”的认知很模糊,他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可能只是听到别人提及或从新闻、影视剧中得知战争,对其感受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历史教学价值,教师可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组织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走进本地“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人物纪念馆”等场所实地参观,了解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关的事件、人物,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斗争过程,置身其中还原当时的情景;二是组织学生走访经历或参与过战争的老人,通过访谈了解战争的残酷性,收集一些教材中未提及到的信息;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如《长津湖》《八佰》等电影及《改变世界的战争》等纪录片,利用影片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精神刺激,使其直观感受战争,感受中国人民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增强其对家与国的认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活过来,学生无须一味地死记硬背,通过实践渗透性理解和记忆,提升其社会认知与社会经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其爱国情怀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凸显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历史课程所具有的德育特性,明确高中学生的德育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上全面着手,利用一切契机渗透德育,体现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为其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