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勇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金钟镇教育管理中心 贵州 毕节 553102)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教师就要积极进行法治教育,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成为重中之重。要让这门课程设置的有意义,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一些社会现象,要遵守道德与法律,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
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阅历,身边的环境比较单纯,所以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往往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同时,一些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比较浅显,对于一些法律专业术语和常识不能做到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的效率,加强对学生的教导,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促使学生知法、懂法,并能够合理应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够将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树立法治观念。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对于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教师有何种教学观念就会采取何种教学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动态生成的教学知识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开始盛行,而人们对知识学习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具有了开放性和动态性。在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知识观,突破教材对学生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观念,能够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生活学习发展。其次,是师生交往的教学本质观。教学本就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中达成的,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更加开放的教学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落实师生交往的教学本质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化的道德法治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学习发展。
现代教学模式多样化,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丰富的画面和音频资源,积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集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例如,在《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提高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结合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虽然学习思维不够全面,但是其优点是好奇心比高年级学生强,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优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室外的活动或者课堂游戏等,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自由参与。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素质教育基本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科学进行,以生活为场地、内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都是以鲜明的生活场景、案例、事件等来展现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挖掘这些知识,以此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见解,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独立解决生活难题。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活力,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入城市各大公共场所,去了解残疾人孤苦的生活,使小学生真正明白生活中哪些人是我们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对他们产生同情之心,自觉主动地帮助他们。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而生活其实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很多生活表现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的生活问题,包括法律、政治、思想、道德的内容,也涵盖了地理、历史等知识。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将生活中发生的内容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确保学生可以高效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以此使学生树立起法律意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理论内容的学习与自身生活关联起来,深化认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指出一些与小学生认知规律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生活中常见的与法律相关的现象,这会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若是自己遇到了这类法律问题,应如何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有效利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生活层面的延伸,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自主意识。
评价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生活化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规避以分数为标准的片面评价方式,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情况,以此更好地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性。其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考试分数并不能够定义学生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通过综合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考量。如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再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描述法、成长记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为提高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学习,这也可以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可以确保学生通过真看、真听、真感受对生活内容有进一步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营造情感体验类的生活情境,确保小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教学情境相关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导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无论是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还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活化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引导的有效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归纳和总结生活中发生过的与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并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讨论,不仅能够表达自身的想法,也能够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以此形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所讨论的内容,从而在班级内部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进行逐步完善,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动、静态画面,认知道德与法治的实际内容。教师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点,按照时间轴线进行整理,为学生制作大型生活情境主题道德与法治学习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完善地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论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社会所需求的道德品质。文章建议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氛围、教学评价整个流程环节入手渗透生活化教学,以此实现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