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传利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000)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并首次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1]。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2015年初,《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党校(行政学院)作出“支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地方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任务指向[3]。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的明确要求。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明确强调“党校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的知识库和资源存储中心,要抓住新型智库建设的契机进行服务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党校事业发展,以期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优势、困境和出路等几个方面对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党校图书馆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要突出党校优势和党校特色,抓住党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完善党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职能,以便能在服务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4]。
党校图书馆有收集、整理、存储各种信息资源的基本职能,不仅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还有日积月累的诸如党校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本地自建数据库等特色馆藏资源。中共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自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数据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央党校文库”等16个特色专题数据库;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自建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红色浙江”“浙江省情数据与研究”等多个特色数据库;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自建了数字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安徽实践专题数据库”“安徽党性教育专题数据库”“六大专题数据库(领导科学、公共行政、行政法、经济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党校三大文库(安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文库、安徽新四军研究文库、安徽地方志文库)”等。这些党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不仅完善了党校图书馆的职能,体现了党校的特色,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知识和文献储备;为本地政府在研究重要决策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广大读者及时准确了解本地实践提供了本地特色实践文献。
党校教研人员的专业学科属性要求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等内容非常熟悉,这是党校新型智库的最大理论优势。此外,经常接受各种培训学习能及时了解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新政策、新动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身所长。党校图书馆通过密切联系党校教研人员、积极参与教研人员的教学科研活动,可以掌握他们的研究资料和理论成果,这既能丰富党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又方便图书馆在为教研人员服务时找准方向。
党校学员大多是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自身有着丰富的实践阅历和真知灼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员来党校接受长期或短期的培训教育,期间党校图书馆通过处室之间合作可以清楚了解学员的情况:一方面,可以获取第一手原始数据,及时了解政策的实际效应,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另一方面,能不断吸纳党校学员的智库成果,提升政策研究能力,更好地为新型智库建设服务[5]。
当下,部分党校图书馆工作面临一系列诸如创新少、读者流失、馆员被边缘化等困窘局面,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中心和学术性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够,与图书馆本应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加之很多党校图书馆在参与智库服务方面是缺位的,党校图书馆在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仍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6]。
人才是智库发展的内部保障和决定性因素之一。新型智库建设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依赖知识贡献者,还需要专业的图书馆员和多学科专业人才。缺乏专业人才对大量的科研数据、研究成果等文献和数据资源的有效整理,就无法为新型智库的知识贡献者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当前,虽然大多数党校图书馆的馆员能基本完成图书馆的各种工作,但从服务新型党校智库的能力来看,其总体素质已不能适应党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需求。无论从技术水平、专业能力还是管理制度等方面,党校图书馆人员与当前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7]。目前看来,图书馆工作人员依然将分类归档资料作为主要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更别提参与未来党校图书馆还要拓展的新的智库服务建设了。当然,多数党校也缺乏激励图书馆员参与咨政服务、课题研究的政策,这无疑影响党校图书馆员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党校图书馆在对文献资源的收集和加工上仍然以本校本馆的知识资源存储和应用为主,主要功能仍然是提交和保存文献资源。很多党校只是把图书馆作为本校的文献资源存储平台,并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库作用。加之党校图书馆资源类型和加工形式单一、信息资源更新不及时且利用率不高,导致图书馆对于党校的智库建设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党校智库建设的需求[8]。此外,党校图书馆还缺乏具有本土化的特色数据库,或者虽然有数据库但数据库资料更新滞后,没有较多的具有地方应用价值的成果,这就难以与地方政府的需求相匹配,也不能满足智库建设的需要。
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倡了多年,但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共建共享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文献资源交流,而应该是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汇合共享机构里某一特色项目的各种有效资源。相关机构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加强合作是智库建设的一条重要准则,党校图书馆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开发智库服务平台[9]。然而,目前虽然一些党校图书馆依照自身需求建设了一些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但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无序和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党校图书馆在对知识的共享方面认知不够,在利用保护方面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党校图书馆由于信息质量的滞后和信息服务的局限,难以实现对本馆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与其他图书馆系统的合作共享。
党校图书馆有收集、整理、存储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以及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党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人才等方面具有服务新型智库的条件。当然,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党校图书馆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才具有可行性。
党校图书馆可设置专门服务党校智库的馆员,也就是智库馆员,来为智库的知识贡献者提供一系列专业化精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为党校教学科研以及地方政府相关工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按学科分类,主动给课题研究人员提供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相关信息,形成简洁实用的文献综述;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深层次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本图书馆或其他图书馆可以提供的研究资料等[10]。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利用专业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主动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将图书馆服务贯穿整个教学科研过程。智库馆员需加强与智库用户的沟通与反馈,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按馆员的个人想法来进行资料收集和服务。此外,智库服务也需要从传统地提供原始性文献资料等较为浅薄的方式向提供专题汇编、舆情简报、研究报告等深层次的实质性服务方式转变。有条件的党校可以通过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党校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培训和专题调研等各种形式为现有馆员提供学习机会,积极参与教研人员的课题和项目,以提升其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智库的基础,完整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注重信息资源建设,把积累和加工信息资源作为党校图书馆的一项日常工作,合理统筹和优化资源,实现馆藏资源的扩展与补充。在采集文献信息资源时,不仅要通过调查、访谈等各种方式了解党校教研人员的信息需求,还要了解各处室涉及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方向和课程设置,同时结合本馆的信息资源馆藏情况,有的放矢地采购智库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此外,要认真整理党校的一系列原生资源,包括教研人员的论文报告、教案讲义、音视频资源等可有效利用的成果和来校培训学员学习期间产生的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资料。这些原生资源尤其是学员的总结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图书馆将这些原生资料认真整理,作为独具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11],不仅能充实完善馆藏信息资源,还能为智库服务的建设提供一手的素材,为党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提供重要参考。
数字资源作为图书馆的另一部分重要信息资源,也应同传统文献资源一样,在需求优先的前提下要保证质量。按照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对数字资源加强管理,通过购买、租用、连接等方式为智库用户提供符合党校学科特色的优质文献资源全文数据库。此外,为更好地服务新型智库建设,党校图书馆需加快建设完善各种数据库[12]。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资源特色,将分散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能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还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地区性的知识库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也对中国高校机构库建设和推广项目进行了规划,形成了21家图书馆机构。上面的两种都是建设多校融合的机构知识库联盟的方式。具体操作:首先,同类院校共建共筹,统一标准规则;其次,取众家之长,从而最后实现科研和学术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党校图书馆可参照上述知识库联盟建设经验,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采取“智库+”网上服务模式,组建分学科、分专业的数据库,打破各级党校相对封闭的情况,搭建党校图书馆系统的智库服务联盟体系[13],构建跨市、跨区域的党校图书馆专业团队,共同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一系列资源的整合。这样一来,单个党校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服务突破了地域限制,加强了与其他党校图书馆的纵横交流与合作。各级党校图书馆在各种资源方面集合、互嵌,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将得到汇集和处理,进而形成相应的成果数据库,为智库用户提供可供随时获取的知识服务平台。
党校新型智库若想提升自身的价值量,除了积极开展咨询服务,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高校或者党委政府的其他智库机构开展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是党校的单向输出,而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完成的课题、报告等资料充实到党校图书馆,进而丰富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也利于资源共享。在这方面,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安徽省委党校不仅建有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还设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地;不仅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联合省信访局联合构建信访与综合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安徽大学等高校共同建有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它把共建智库作为重点,通过与其他团队的合作,为新型党校智库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其省级重点智库的带头作用[14]。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整体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智库建设和智库服务地方政府从理论研究向实践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需要学科专家、专业馆员和用户的共同参与。整个过程既要把握党校智库的资源和能力,又要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既要保证党校智库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与地方政府的兼容并蓄。随着新型智库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建面向地方、区域层面的党校图书馆知识库是未来党校发展的重点。党校图书馆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顺应党校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党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