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画面亲民化的路径

2022-02-18 06:20林文辉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受众

◎林文辉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以其传播内容的时效性、新鲜性等特点而成为广大受众重点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并且,近年来的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和电视节目创新的持续推进,使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一方面,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亲近基层,关乎民生的时政新闻报道成为电视节目重点挖掘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时政新闻内容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电视画面以外,网站、微信、微博等成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渠道。显然,媒体的融合改变了电视时政新闻画面传播的整体环境,并促使时政新闻内容编辑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就当前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来看,诸如程式化、表面化、严肃化等有违亲民化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电视功能的发挥,影响受众收视习惯。众所周知,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主要依靠文字内容和画面语言来表达,因此,推进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使电视节目以更亲民化的方式传递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时政新闻,成为电视时政新闻画面亲民化的重要创新方式和方向,通过亲民化的画面语言向受众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关注度。

一、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困惑

在我国,时政新闻报道主要是对国家和地方党务政务活动、政治会议、政策发布、重点经济、文化事件,以及重大政务活动、公众事件的报道,主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但是多数时政新闻仅是聚焦在上层,聚焦在党政领导,口号式、程序化的报道居多,与普通群众脱节,缺少与群众的联系,受众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多。在画面上注重塑造领导形象,受众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领导面孔,更少关注如何亲民,这就形成当前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媒体费力且不讨好,受众不认可,该矛盾构成了时政新闻的困惑,最终制约时政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诸如央视等媒体推出了以时政新闻解读或者评论为主题的《主播说联播》等更加亲民化的时政新闻,从内容上拉近时政新闻与基层受众之间的生活和心理距离,增进了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这些新闻主要是从报道内容方面进行的改善,对画面的亲民化则缺乏相应的改变,导致画面与内容在主题的契合上还有一定的不足。

二、电视时政新闻缺少亲民化的表现

电视时政新闻缺少亲民化的原因是深刻的,而改变电视时政新闻缺乏亲民化的问题是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时政新闻节目创新的重点要求。就目前来看,时政新闻类节目缺乏亲民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报道形式千文一面

纵观全国省、市、县各级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领导讲话、重要会议、政策实施、公务活动的文稿,以及画面拍摄、剪辑手法,基本上都采用模仿央视《新闻联播》的套路。电视播出画面固定为大全景进入,领导画面、听众画面大全景切出,播出内容和画面顺序形成了固定格式,领导画面按照职务大小依次播出,主要领导必须有正面特写镜头,并且画面景别、用时长短也因领导大小而定。绝大多数电视受众对新闻画面的评价更倾向于单调、不鲜活及刻板等,甚至和基层实际联系不大,这样的新闻过于刻板,却不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过于注重客观内容的播报

虽然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在题材上得到了丰富,但在报道画面的呈现方面,往往出于保证内容客观性、主题性的需要,忽视画面形式的生活化、轻松化,导致新闻画面以着正装、说标准普通话的主持人为主,画面中呈现的新闻材料也多以简洁的文字、明晰的图表形式呈现。显然,这种过于客观的内容播报形式,在传递出客观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制造了一种距离感,即新闻播报的内容可能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进而对新闻的关注度也就会下降。

三、构建电视时政新闻画面“亲民化”的路径

电视是声画二者融为一体的传播媒介,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声画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有人物、有声音。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时政新闻应当抓住该优势,在电视新闻现场细节上,恰到好处地使用同期声,将镜头对准平民老百姓,让百姓看到的是属于自己生活的时政新闻,以此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时政新闻中最富有新闻价值的是细节,细节之处最动人,一个镜头、一个语言就可能会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如时政新闻中有冲击力的图像、现场语言等。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视时政新闻中,倘若没有同期声,会降低相应的传播效果,仅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会从心理上与受众拉开距离。

(一)细节之处彰显“亲民化”情怀

时政新闻立足于国计民生,主要报道的是与党、国家、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种具有明显政治性、公共性的新闻内容,决定了其对应的电视画面内容应当做到客观、理性、规范和标准,这就使得画面设计中容易出现比较单调、生硬的情况。考虑到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诉求更加趋于亲情化、便民化的实际,在制作时政新闻画面时,编辑应当尽可能地增加与时政新闻相关的细节性元素,使画面整体上看上去更加亲和、自然,避免产生“高冷”的画面感。

例如,三明电视台三明新闻栏目在报道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开展的学生劳动技能竞赛活动新闻时,在介绍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就穿插了一系列学生进行剪纸等劳动技能比赛的视频画面,并且这些画面是以学校教室这一整体性的空间为单元进行的整体化呈现,这样受众不仅能够从画面上看到学生剪纸的情景,同时也能够看到学生进行剪纸竞赛的空间环境,而这一环境中出现的红色校服、粉色展板、白色墙面营造出了整体的轻松、和谐感,使受众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到竞赛的温馨,而不是时政新闻的冷冰冰感。

(二)多用同期声,塑造领导平民化形象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时政新闻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体现人文关怀,充满人情味,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闻发展规律的要求。近年来,在互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动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传播已经进入了媒体融合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时政新闻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要逐渐以温和、平等的目光去平视受众,用人文关怀去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时政新闻中倘若不强调民生,不体现人性关怀,就难以与受众产生共鸣。而在时政新闻亲民化的画面中,声音无疑是关键性的要素。在声音制作与传播中,同期声是时政新闻优于其他电视节目的优点,其不仅能够对受众形成关注的焦点,还能够给受众创造良好的声音体验,产生较好的节目传播效果,电视时政新闻中应当注意同期声画面这一细节,巧用同期声,发挥声画同步这一特性,并用同期声对现场氛围进行勾勒,缩小新闻人物、新闻节目与受众的距离。

如:2011年1月22日贵州卫视《贵州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时政新闻《省委书记食宿农家问需问计访寒苦》,里面的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省委书记夜宿在农家,与当地村民一起围坐在炉火旁,聊家常、问民生。二是省委书记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在他们家中与一家人一起吃午饭,当得知家里的孩子难得吃一顿炒鸡蛋时,省委书记关切地说“今天的鸡蛋我们不吃了,都给孩子们吃”,并把鸡蛋夹到孩子们的碗里。三是省委书记在当地镇养老院与孤寡老人们吃团圆饭,给他们盛饭、添菜,老人们喜笑颜开。这三段场景,记者通过长镜头、特写画面和现场同期声的综合运用,把当时的情景“原生态”地展现在屏幕上,把省委领导的形象延伸到了“普通人”,让受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也有一颗平常心、也有与普通人一样的行为动作。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严肃性是必然的,但领导也是人,同样具有平民化的一面。时政新闻中领导讲话多采用同期声,用同期声将领导讲话的有效信息播放出来,增加画面真实性,体现鲜活的人物形象。此外,时政新闻在剪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留有一定的现场声音,或许现场声音音质有瑕疵,不能向受众传递较为精准的声音,但现场声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避免让受众看到的时政新闻仅是播音员说:“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等,用现场留声让受众感受到自己犹如置身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能力。

(三)巧用镜头语言,深化报道主题

电视新闻报道图像一般由全、中、近、特、推、拉、摇、移等镜头组成,运用好镜头语言,让受众身临其境、明辨是非。新闻报道中,电视与平面媒体最大的区别便是,同一事件,电视可通过记者镜头把受众直接带入现场,而平面媒体则是需要通过文字叙述。画面是无声的语言,因此,在时政新闻中应注重画面中现场人物的细微表情、手势所传递出的信息和表现力,通过真实的场面、真实的同期声、真实的感情,增加新闻主体的亲和力,拉近新闻与百姓的距离。时政新闻报道正是有了图像和声音,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观赏性、更具现场感,也更具表现力及震撼力。

时政新闻记者每年都会报道“春运”,在2020年的春运采访报道中,笔者在三明火车站选择体验式的报道,与返乡旅客一起候车,一起上车,一起乘车,与乘客对话,把镜头深入到车厢、深入到着急回家旅客的神情上,既有人头攒动的大场景,也有生动的人物表情和语言对话,用生动的镜头记录旅客艰辛的返乡路,有效发挥镜头语言的长处,现场感强,镜头语言丰富,让人产生共鸣。因此,运用好镜头语言,不仅既能够体现出时政新闻的亲民化,也能使政府满意。对于时政新闻记者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镜头意识,充分利用镜头语言深化新闻主题,进而提高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最终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情感。

(四)增加民间元素,增强画面阅读体验

对于时政新闻受众来说,新闻画面中是否呈现出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联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兴趣度和关注度。电视时政新闻画面亲民化,就是要求电视节目中播放的时政新闻节目画面的内容更加接近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能够从画面中看到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内容,进而使基层的电视节目受众能够感受到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融媒体环境下,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应当在节目中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民间元素,借助与节目受众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交际的元素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可阅读性,使受众感受到时政新闻的主题是与自己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真正相关的。

例如,在制作以“双减”政策为主题的时政新闻时,编辑可以在节目中多增加了一些与学生课后作业和校外培训相关的画面,使受众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双减”政策是与孩子日常的作业和课外学科类培训这些事情相关的,进一步深化其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同样,在报道一些地区性的时政新闻时,可以在画面中多增加一些地域性或者与时政新闻主体内容相关的美丽、和谐画面,使受众能够感受到时政新闻是在改善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实现向美向好的目标。例如,在报道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时政新闻时,编辑就可以多穿插一些反映和展示乡村美丽景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借助画面吸引受众的关注。

四、结语

如何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体现亲民化,是当今电视时政新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推进时政新闻改革必须从镜头和画面入手,新闻画面应从领导面孔转向民众面孔,从政府转移到基层,摒弃公式化、教导式的解说,从新闻画面中反映出百姓的渴求,用平民化的视角报道时政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本研究认为,电视时政新闻画面的亲民化,需要做到从细节之处彰显“亲民化”情怀,同时要注意多用同期声,塑造领导平民化形象,巧用镜头语言,深化报道主题,增加民间元素,提高画面阅读体验,只有这样,电视时政新闻的画面方面才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传达的信息也才能更具有针对性,真正树立时政新闻的权威性,进而提升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