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410000)
在“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的作用下,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本身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更是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具体实施计划[1]。我们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探究“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学校和学生家庭基本都能实现网络的覆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国家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大。学校开始构建信息化课堂,搭建起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全面铺开。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单一的传授人员身份转化成了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提升创造了基本的环境。
随着教师资格准入门槛的提高和后期培训力度的加强,除了少数较为年长的教师外,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习惯已经养成。例如,最普遍的办公软件、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PPT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使用都已经得到普及。
中小学教师在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后,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在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比较缺乏。这也是在信息化培训中教师最期待和最渴望解决的事情。从以上的需求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时候只是把信息技术当成一门教学辅助工具在使用,自己任教的科目和信息技术并没有达到深度融合。部分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不能理性看待信息化教学的作用,遇到困难比较容易放弃[2]。有部分教师甚至是使用信息技术应付了事,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讲授式。
我们通过对不同阶段数百名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学资源、素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优秀示范课是需求量最大的。然而,这些资源在网络上存放零散,没有较为全面和统一的接口。中小学教师为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部分优秀的教学资源由于知识产权和平台设置的问题,下载程序麻烦且费用昂贵。这就导致教师在下载信息技术资源时效率不高,使用成本较高。
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网上的知识辨别真伪的意识较为薄弱,教学过程中容易传播错误或没经过考证的信息;同时在预防计算机病毒和数据备份方面意识不强。据调查,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都出现过数据丢失和身份被盗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在教研成果中出现抄袭的现象。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建设走向新的时代,体现了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迫切需要。现阶段,我们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要求具有在现阶段“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完成有效教学和教学创新,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依托互联网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联合,以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式来重铸教学模式,完成教学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升级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实现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教学能力[3]。
相比传统的信息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传统信息化教学更多时候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信息由上往下下发或者是由下往上收集。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更多是强调信息的实时交互性。当一个终端对信息做出反应时,其他的终端会在短时间内也做出反应,这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那么,在“互联网+”下的信息化课堂里,所有的要素已经不完全局限于教室了,已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课堂传递的信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畅通无阻。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及时答疑,学生之间能进行合作学习,老师之间能协助教学。这个过程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一般是书籍和老师,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会受到制约。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进一步拓展,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到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这样的资源制作精良、包罗万象、图文并茂。学生能利用这些海量的资源进行课前预习、知识理解、复习巩固。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拓展了深度和广度。
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强调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被动学习。这样的模式往往会让我们忽略学生这方面的因素。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喜欢的老师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段。教师更多的是参与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更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学方式更多追求的是同化教育,最终以统一的分数标准来衡定学习的成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但有总结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不但有个体评价,还有团体评价;由单一的课后评价转变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评价。评价方式由主要考查学生的智力教育成果扩展到学生的情感发展、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一些非智力的德育考察,整个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水平的现状,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课堂模式等方面要进行对应升级,也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和挑战。中小学教师怎么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怎么才能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最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值得所有的中小学教师研究的。
首先,中小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现今我们的学生出生于互联网萌芽时代,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他们思考问题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更愿意以平等身份进行交流,更愿意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中小学教师应该多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典型特征,不但在生活中做学生的伙伴,还要融入学生和网络中间,成为他们与互联网沟通的桥梁和知识学习的伙伴。其次,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由于当今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希望呈现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偏好。中小学教师应该多利用信息化手段(网络问卷调查、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研究出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最终实现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定制教学。具体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多媒体云机房、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带给自己的优势。教师再运用已有或者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使用相关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作为教学结果的第一评价者,可以通过电子教学平台、网络问卷软件、即时通讯软件、电子表格、在线测验、信息化评测系统等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快速、全面、客观地教学评价。
传统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会以课本为蓝本进行讲授,很少涉及课外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困难。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一样,他们在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往往需要课后老师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依托自身或者是团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使用成熟的开发平台,整合网络上成熟的教学资源,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融入教学的素材和课件等。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科知识范围,拓宽学生知识广度,使其学会灵活使用。教师通过将自己的授课过程录制成优秀的微课、慕客视频,既能让学生跨越时间和时空的因素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一名永远“在线”的老师。
中小学教师将网上下载的资源和自己制作的教学素材、课件和微课进行管理和经营则是对信息技术手段更深层次的运用。教师可利用云空间、博客、微信公众号、世界大学城、名师空间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获得的信息归类、理解、发掘,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保存,形成自己的资源库,然后通过互联网将知识共享、转化。当一个人归纳总结的知识被运用到他人的研究中去,知识就得到了转化和创新。在互联网作用下,任何人研究和思考的成果都将被显化、系统化。当代很多被我们熟知的教育教学名师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成为了业内的专家、同行的翘楚、学生的榜样。
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就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教师是一个经常需要知识更新的职业。因此,知识获取途径变得尤为重要。除了阅读和参加各式培训等传统的学习途径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参加网络学习更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自我提升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资源库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用搜索网站和数字图书进行知识查询;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微博、学习空间等来进行知识的交流。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在具备网络学习能力之后,教师能明显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学习的质量,拓展学习的广度。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平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能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自己任教的科目进行融合,对自己任教科目(专业)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发展规律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要使繁杂的数据变得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也使陌生的信息变得熟悉。教师还能通过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名师空间、慕课空间等网络平台与其他的老师、名师和专家就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和碰撞,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微课、慕课、线上课堂、在线学习、虚拟AR技术等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实践、探索和研究课堂内外教学的重点。
总之,对“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途径探究是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其信息化教学素养,解决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推动新时代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