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江颖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0000)
中国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民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一大批健康产业应运而生。然而,要实现全民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就必须从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着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目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没有成熟的、可供参考的人才培养方式下,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对此,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提供宝贵经验。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件强调发展健康产业,应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养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人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树立了大健康观,要求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们健康生活质量,指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这就势必要求有一批专业性的人才服务于此行业,而高校是培育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专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合理规范的健康产业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3.50%。我国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越来越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也在不断增加,给社会养老和医疗方面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从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健康,对健康管理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倡导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注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树立健康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再加之如今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合理等因素,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社会正急需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人才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最宝贵、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承载起为健康产业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使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形式将直接关乎着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共有86所,有旅游背景类院校、体育背景类院校、理工背景类院校和其他背景院校。其中,大部分是医学背景类院校。每个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各不相同,有依托医学背景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有依托管理背景的医养结合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依托体育背景的健康运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健康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掌握健康管理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目标设定为依托各自院校背景的优势与特点,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有”大学生,以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实现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健康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种养老机构、医疗事业单位、康养中心、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等单位从事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理疗、健康评估等职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在目标设定上比较笼统,基本上把这一类人才定性为管理类人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可能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学生未来在就业能力和可操作性上存在较大压力。
大部分院校在设置此专业课程时都兼顾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范围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健康管理学、体育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生所学知识专业面广。正因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导致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在表面上泛泛而谈。虽有开设实训实践性课程,但有的院校由于硬件设施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学生在实践效果上不理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另外,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开的专业,该专业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多数是学校内部现有师资的整合重组,且具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专职教师较少,只能从外面聘请一些行业资深人士兼职教学,导致在专业教学上缺乏延续性和统一性。
如今,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在当前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状态下满足其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状态下的必然选择。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直接决定健康服务产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需求。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定位,决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才,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就业。在专业目标方面,各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使其成为掌握健康管理技能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合理的专业定位、人才层次定位、知识结构定位、综合素质定位、就业市场定位等,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区位优势和院校特色,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以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
在共性化的基础上,各院校可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依托院校或行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培养差异化人才。如有医学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医疗健康型人才;有体育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体育与健康类人才;有信息技术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科技信息化健康类人才;有建筑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环境健康类人才;有艺术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健康产品设计类人才;有工商科背景的院校,重点培养健康管理与运营类人才等。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案,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进行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才能培养并输出一批批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毕业就业等方面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运行的契合度,实现经济社会的供需平衡。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建设一支合理的、稳健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促进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急需的。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办专业,教师资源和质量参差不齐。无论国家还是学校,都应该加大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第一,从学历结构上,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鼓励并加强对健康服务与管理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自我科研、教学水平。第二,从培训培养上,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对中医学、管理学、运动学、信息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另外,增强教师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健康管理机构、社区护理中心、养老机构、医疗体检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去交流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实训经验。第三,从优化结构上,可以从相关企业和机构引进一些有经验、有资历的专家,通过开展讲座、授课、见习等方式,给学生讲授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丰富相关课堂的知识。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对应社会需求,又要根据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设置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性。专业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主要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各院校应在共性的基础上,开展有特色有亮点的相关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如旅游类院校,可凸显健康旅游特色课程;体育类院校,可凸显运动与健康类课程;医学院校类,可凸显健康医疗、保健类课程等。
另外,实训实践课程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各院校可积极进行产教融合,安排学生到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等多类型的单位接受相关培训,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为该专业提供实习实践条件。提供适当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前提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管理专业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健康管理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的操作技能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道路上的立足之本。其次是沟通表达能力。实践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再次是管理能力。与专业的医护人员不太一样的是此专业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最后是医疗保健能力。医学技能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之一,是和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3]。
健康产业与健康管理人才是相互依存,紧密发展的关系。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人才的建设。健康管理人才的行业认可度越高,归属感越强,越能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只有健康产业稳定合理地发展,健康管理人才才能发挥社会价值,有用武之地。因此,面对当前健康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健康管理人才的契机,国家应当从政策层面,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健康管理产业就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激励政策。例如,对已在健康管理产业中就业的毕业生,从职级、职称上积极创造合理的晋升空间,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稳定人才队伍;为准备就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实行优惠政策,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针对某些产业中的紧缺型人才出台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安家落户政策,吸引人才,提高其行业认可度。另外,完善健康产业的准入准出政策,积极修订、健全健康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健康产业链和产业群,从国家政策角度为健康产业发展,健康管理人才的建设提供必要支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重要方式。学校、企业、政府多方施策,共同参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合理规划的有效引导下,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集聚各种资源,提供各种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4-5]。
总的来说,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当前社会发展的规律。各院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以点带面,对接市场,实现产教融合,在共性的基础上谋求个性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到合适的、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健康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