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4》的叙事转向与创新

2022-02-18 03:48宋文凯
视听 2022年4期
关键词:陌生人纪录片人文

宋文凯

人文纪录片专注于反映当下人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在社会风貌与影像手段的变化中,此类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与展示样态不断演变,但究其实质是与人、与物、与社会的深情对话。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纪录片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演变轨迹。从致敬民族迁徙的《最后的山神》,到突破生存困境的《沙与海》和醉心艺术生活的《流浪北京》,再到勾连味蕾记忆的《舌尖上的中国》,最后到与知识共情的《但是还有书籍》,人文纪录片始终以艺术化视角来观照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陌生人说话》系列纪录片在腾讯视频平台播出以来,获得了豆瓣9.3的评分和74%的观众的五星好评,其被证明是流量与口碑的匠心之作。在众多富有人文气息的作品叙事中,该纪录片打破一贯的叙述方式,将人物讲述与情感渲染前置,通过讲述隐藏在陌生人身后的人情冷暖与浮尘际遇,将叙述视角延伸至受众的内心深处,进而去触摸当代社会人物的情感软肋。在人文、人情、人事的建构之下,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赏析人文纪录片的诗意叙事内涵。

一、叙事艺术更迭

人文纪录片在生命感悟中为观众呈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但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也分为虚构与真实两类。当故事以纪实和探访的叙事形式呈现时,生命故事的自述、他述和再述,不同媒介载具的转化,乃至节目谈话场的建构、观众的参与及共构故事均属其中议题①。据此,纪录片在纪实性和探访性视角下切入人文观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叙事效果与叙事主体。由个体至群体,并横跨年龄、职业、年代感,作品在限知视角的框架中化为“个体景观”式呈现,每个独立的“景观”叙事又由文化共性将其连接,以此呈现出人文关怀的艺术魅力。《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空间三方面体现出了叙事维度的成功。

(一)叙事视角:传者到他者的具象转变

在叙事艺术的更迭逻辑中,叙事视角也在发生着改变。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大类,并用“聚焦”一词加以提炼概括,分别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②。《流浪北京》主要以几位艺术家的内聚焦视角去展现年轻追梦人的坎坷路程,而《和陌生人说话4》则以内外聚焦以及零视角去诉说平凡人物在当代社会的波澜际遇。主持人陈晓楠作为“零聚焦”的观察者,不断把握着影像主题的叙事进程。在内外聚焦的双重视角下,《和陌生人说话4》不断打破观众对以往纪录片的认知观念,逐渐使受众成为情感互通传播的中心点。

例如,在《和陌生人说话4》第五期中,节目将视角转移到明星乔任梁的父母身上,揭示在丧子之痛与网络暴力双重压力之下两位老人的心路历程。在叙事视角的传者与他者展现中,作为“传者一方”的乔爸、乔妈在面对短视频平台的好评与非议时,他们的心态从开始的难以接受转变为现在开玩笑的自娱自乐。这一片段最能触动受众的内心。当乔爸戏称自己为歪嘴老头时,这一细节点的“自嘲与热讽”也在受众与时代之间进行着心灵互通。在“他者”氛围的渲染中,《和陌生人说话》系列运用陌生人视角去展现人文关怀的叙事魅力,而在故事之外的生活思考与人生憧憬则是节目给予观众的另一剂良方。节目在与陌生主角互通心扉的同时,也在为“他者”讲述其背后平凡且澎湃的力量进行着人文解构。媒介传播方式与领域的无远弗届,致使新的文本故事在“传者到他者”的叙事转变中不断推动着叙事方式与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发展。

(二)叙事风格:宏观到微观的人文关怀

新兴人文纪录片注重开掘年轻受众群体,对小众题材更加青睐,并从细微主题入手,以点带面渗透文化内涵。既往的文化纪录片善于从宏观角度讲述“中国故事”,而近两年的人文纪录片则倾向于感悟式、个人化的叙述风格③。《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风格上与人文关怀的巧妙结合,也呈现出当代人文纪录片鲜明的文学特质。全媒体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从过往时代之“大”到如今底层之“小”,除主体内涵保持高度统一之外,其叙事风格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例如,在宏观叙事中,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通过讲述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及其妻子的原始生活的故事来反映整个民族新旧生活交替的过程。从虔诚跪拜山神的信仰到张灯结彩的民族定居欢庆会,时代的变迁也在孟金福与鄂伦春新定居人之间划开了一条历史记忆线。这也是以往人文纪录片中所讲述的最具深刻内涵的中国故事。而在微观叙事框架下,《和陌生人说话4》第三期《玩偶医生》为受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视觉奇观。陈伯伯用一个个普通的玩偶将每个人的童年故事相连接。这些玩偶或作为童年玩伴,或作为与家人化解矛盾的桥梁,或作为孤单时的灵魂对话者,在每个玩偶主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陌生人说话4》由民族至个人转变的叙事方式,是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新动向。一方面,宏观叙事是通过民族的迁徙来折射时代的变迁;另一方面,微观叙事是通过人物内心情感的悸动来反映时代的心灵陪伴。两部纪录片都在属于自己的特定时代场域中与生命进行温情对话,进而去触摸受众的视听软肋,以此来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从宣传报道至时代呼喊的叙事风格转变中,《和陌生人说话4》独特的品质和精神内涵成为感染受众的鲜明出发点。由此可见,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与微观叙事视角的转换成为人文纪录片的重要传播策略。

(三)叙事空间:省略到惊叹的价值彰显

随着西方知识界的“空间转向”,叙事学研究开始聚焦空间问题④。伴随着“空间转向”的社会研究思潮,文学叙事、电影叙事、建筑叙事、纪录片叙事等都完成了以空间为主导的叙事建构。其中,叙事空间作为纪录片事件发生的地点,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与事件发生的对象、背景相联系,是对象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容器⑤。也就是说,叙事空间在纪录片中与诸多元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尤其在故事的讲述中能给予受众更加丰富的视听想象力。而主流媒介又在内容的真实性上进行着多层次试探。真实性是纪录片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加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已经成为社会定律,所以,尊重事实是当代传媒发声的真正力量⑥。

例如,《和陌生人说话4》第四期《狱外来信》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使人物背景逐渐清晰。首先,节目在过往空间的呈现上,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去回溯陈泗瀚经历校园霸凌的经过。同时,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为受众展现叙情表意的年少记忆,让受众置身其中,去感受时代与成长所带给主人公的心灵阵痛。其次,主持人陈晓楠朗读同学来信的一幕尤其惹人泪目。100多封青春信件是8年狱内时空的重叠记忆,记录着陈泗瀚别样的青春成长历程。最后,在心理空间的叙事中,影片用更多的篇幅来展现陈泗瀚如今的感悟。从入狱服刑到出狱重生,陈泗瀚的人生可以用省略到惊叹来概括。主持人与陈泗瀚之间所架构起的场域空间是心灵的释怀与救赎。加之节目对理性观念的诠释,为人文精神注入希望的注脚。在主人公的自我叙述中,抑或是在主旨的传达中,人文纪录片带给观众的是慢、静、思的艺术享受与生命旨趣。

二、美学场域与召唤结构糅合:“小人物+大时代”

朗西埃曾将美学一词作为体验感受的具象特征。而纪录片中的美学展现区别于其他任何影像的形式而存在⑦。美学概念以其独特魅力影响着纪录片的传播场域。由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至今仍是刺激受众主动感受文本的重要发现⑧。而纪录片的艺术美学概念与召唤机制有着天然共通之处。在美学场域的晕染中,人文纪录片也在弥合着人、事、物、情演变过程中的历史性断裂,并凭借着召唤机制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陌生人说话4》以普通人为出发点,与“越平静越汹涌”的节目口号并置而行,由小人物视角发散至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感悟的悲喜之中,对于人文渲染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美学场域下,人文纪录片从人格化的魅力、平民化的共情、陌生化的境遇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内涵。

(一)人格化重塑审美意趣

人格化将其特性架构于自然界的客观物体、事件、现象之中。在当今媒介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信息传播在人格化和人设化的氛围之下更加注重受众的视听感受。人文纪录片的人格化传播特征在糅合观赏性的同时,也在启发受众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在新技术赋能、海量信息检索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第一季到第四季,《和陌生人说话》系列构建出贴近、平和、知性的主持风格。与访谈界名嘴易立竞的“毒舌”相比,主持人陈晓楠在主持节目《冷暖人生》近14年的情感沉淀中形成了个人的独特标签。

一方面是主持的人格化。主持人陈晓楠在《和陌生人说话4》第二期《扣神正传》与王神爱的对话中讲道:“我愿意相信,他们很清醒地活着。”这句话为受众找到喧嚣世界的心灵净土,并为观众解答了将奥卡姆定律放置在生活中的人是怎样有趣地记录着的问题。这些饱含人文气息的解说文案,将平凡生活中所谓的别致际遇衬托得灵动生趣。另一方面是故事的人格化。《和陌生人说话4》第三期《玩偶医生》将视点聚焦于“玩偶修复”话题。正因为玩偶被拟人化为有感情与温度的朋友,玩偶这一普遍化的物件才表现得尤为特殊。其中,陈伯伯作为玩偶与主人的特殊“医者”,也在用针线重塑童年记忆,治愈童年伤痛。在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中,对于守护与陪伴,主持人陈晓楠也进行直抵人心的深度解读,并带领观众回溯到节目片头的自白中。节目鲜明的主持风格和朴实的传播策略与现代审美旨趣相契合,为人文纪录片拓宽新的叙事维度。

(二)平民化拓展共情空间

在传统媒体时代,纪录片远离观众,但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可以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更加多元,不仅可以让观众在线上发表弹幕评论,还可以在线下举办粉丝见面会。从过去的高冷转变为现在的平民接地气,这是纪录片讲述风格的转换,也是其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开始⑨。通过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方式,刻画日常生活背后蕴含的朴素哲理和普遍人性,这正是平民化的主旨和灵魂⑩。平民化视角是《和陌生人说话》系列纪录片的创新之处。该系列纪录片脱离流量的框架,用内容与观众交心,用平凡人物的经历与观众共情,进而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

《和陌生人说话》第三季和第四季创新性地运用采访与纪录片的形式去讲述小人物背后的新奇境遇。在高分口碑的背后,是节目用平民化视角与共情空间去建构人物的独特意蕴与诗意内涵。例如,《和陌生人说话4》第四期《狱外来信》就将视角转移到了八年前校园霸凌事件的男主角身上。陈泗瀚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与朋友们的距离从学校转换到狱中,致使两个世界的成长历程带给陈泗瀚更为复杂的记忆。而“校园霸凌”的记忆也刺痛受众的内心。正如歌曲《这世界那么多人》里所唱的:“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节目在独特的前半生主题中,以有限的视听表征传达着无限的诗意生命联想。纪录片大量运用平民化人物视角,在传达人文主题的同时,也在与观众的内心对话,与底层群体共情。同时,节目也在逐渐打破以往流量化与摄像镜头所带来的间离感。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影片深沉而含蓄的讲述节奏相呼应,映射出社会变迁下人们内心情愫的深邃意蕴。

(三)陌生化传播新奇境遇

从接受美学上看,“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式的陌生化,使人们习而不察的事物变得新奇而富有魅力,因而唤起人们对事物敏锐的感受。”《和陌生人说话》系列纪录片运用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以及艺术化的表象特征,为观众展现人物的另一面。在短视频直播洪流中,富有“世界小商品中心”称号的北下朱村映入眼帘,给予带货追梦人更多的未知与可能性。《和陌生人说话4》第一期《带货逆袭梦》以几位带货主播的逐梦历程为素材,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讲述媒介融合趋势下追梦人的奇妙境遇。其中,年龄、家庭、婚姻等外部条件不断成为带货人追梦历程中需克服的难关。来自吉林的52岁网红直播大姐张桂英,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下,从不会使用手机到自拍剪辑并发布带货视频,不断突破自己;单亲爸爸管忠高用冬天泼冷水来赚取流量;网络情侣“桔子与橙子”走失于直播追梦的旅程中。这些故事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内心。节目在切合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为人们奔波的追梦历程增添了些许灵动情趣。在熟悉的环境里与陌生人对话,在与主题相映衬的氛围中,镜头丝毫不避讳小人物内心的苦闷与忧郁,而是使奇妙境遇走到镜头前与受众对话,用空白与否定机制去使节目主题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观众也不断追寻着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

三、结语

在媒介化的驱动以及短视频流量的冲击下,人文纪录片一方面在展现形式上推陈出新,展现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坚持与观众的情感线交织、与审美线同步、与心灵线同构,并以此为人文纪录片注入新的主体力量。人文关怀始终是此类纪录片的精神主线。《和陌生人说话4》在生活与生命的双重思考中,既为受众展示了独特的心灵空间,又深化了受众对纪录片题材的共通认知。人文精神契合美学与叙事的艺术视角,人文关怀来自社会生活的处世哲学。在烟火气与艺术感的巧妙融合中,人文纪录片描绘出热爱生活、永不倦怠的深邃之情。

注释:

①沈静,王雅迪.探访纪实节目《本色》的叙事艺术与传播路径创新[J].中国电视,2021(05):46-50.

②[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132.

③王若璇.日常书写、空间叙事与文人美学:我国近年来文化纪录片风格纵览[J].电视研究,2021(05):65-68.

④赵红勋,张卓.微信朋友圈的空间叙事探析[J].编辑之友,2018(06):38-43.

⑤张林,陈焱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叙事空间建构[J].中国电视,2021(08):43-47.

⑥赵红勋,赖黎捷.《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J].传媒观察,2012(11):20-22.

⑦聂欣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纪录片美学之变[J].当代电影,2018(09):52-56.

⑧张萍.与年轻人对话:新语境下历史纪录片的召唤结构[J].当代电视,2021(06):67-72.

⑨谭天.网生代纪录片的活力观察[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05):27-30.

⑩李劲松.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J].中国电视,2013(07):65-67.

猜你喜欢
陌生人纪录片人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