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羡
2021年12月28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举行2021年云年会,总结年度全国广播剧创作成果,评析表彰优秀剧目。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参加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广播剧集中展播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组织的“百年百集”广播剧精品展播活动,得到听众和专家的好评。
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讲述了抗战期间,在桂林地区,以田汉为代表的国统区共产党员、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文化抗战的故事。田汉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进步文化抗日活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还创作了包括剧本、歌词、论文、演讲在内的大量抗战文艺作品,组织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抗日文化活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广播电视台不失时机重点组织创作、录制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该剧分为上中下三集,编剧宋安群,导演张文明、莫羡,作曲张文明。该剧荣获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金奖,其主题曲《高歌义勇》荣获2016年广西十大金曲奖。
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抗日文化骁将田汉的形象,反映了抗战期间共产党员在抗战文化统一阵线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影响,堪称一曲奋发激昂的抗日战歌。
当年,田汉的身影活跃于大半个中国,特别是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且已有不少作品直接描绘他与该曲有关的创作活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别具匠心,截取了田汉抗战在桂林的人生片段,打造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该剧塑造了田汉这一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其所涉及的事件、情节切切实实与广西有关,从选题上将田汉与广西紧紧相扣、有机关联起来。
这部广播剧的时代背景是广州、武汉沦陷之后,桂林成为向大后方撤退疏散的西南重镇,大批从事文化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一时间桂林抗战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在桂林,我党领导出版《救亡日报》《广西日报》,组织抗战剧展等,抗日活动十分活跃。为了巩固加强桂林抗战文化阵地,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决定成立新中国剧社,以民营的身份活动,急需田汉出来执掌剧社大旗。可是,这时田汉却因国事、家事等复杂原因迷茫在湖南衡山的菩提园里,数月没有音信。南方局派杜宣到衡山去劝请田汉出山,剧情由此开始。而后是杜宣好不容易请得田汉出山,田汉写出自传体抗战名剧《秋声赋》自励,田汉与我党党员吕复和欧阳予倩一起策划、组织“西南剧展”(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田汉组织抗日宣传队上前线慰问将士等情节。该剧在塑造田汉形象时从其精神状态处于迷茫之时入手,渐次在复杂的家事和国事纠葛中展现他抗战的家国情怀和才华横溢、慷慨激昂、正直、多情、温厚的人格魅力。从精神挣扎到意气风发,再到最后为了抗战救亡,不惜冒着敌人的炮火上前线,这一系列行动弘扬了共产党员在抗战中克服人性的弱点,自我救赎,正气凛然,勇于为民族解放献身的高贵品质。
历史剧大致可分为纪实性历史剧和历史传奇剧两类。前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依据,后者可以基于史实进行适度的虚构。《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显然属于前者。从宋安群编撰的剧本的重要情节和细节中都可以看到当年的真实影像。例如,武汉沦陷之后,田汉已经被取消了国民政府第三厅六处处长职务和此职位兼授的少将军衔,杜宣是在皖南事变新四军演剧队被打散后流落到桂林的。田汉数月迷茫在衡山,田母跟田汉一同住在乡下。杜宣受中共南方局之命去请田汉出山,田汉在桂林住过杜宣家。安娥曾是苏俄特工,是她促成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田汉与林维中、安娥有过感情纠葛。田汉的儿子田申在日军空袭时受伤。田汉做过新中国剧社名誉社长,杜宣是首任社长,杜宣将自己导演的戏挂名为田汉导演。田汉创作自传体话剧《秋声赋》。田汉、吕复、欧阳予倩、瞿白音等策划、组织“西南剧展”,田汉在“西南剧展”开幕式上发言,“西南剧展”有劳军专场,田汉给前线国军唱京剧。田汉组织并亲自率领抗日宣传队上前线。这一系列骨干事件或细节,构成了剧本立体可感的骨骼和血肉以及丰富的表情,而这一切都有相应坚实的历史资料支撑。剧中的部分对话直接引用田汉当年的作品和有关记叙,内容和所用词语特征都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感。这些都显现出编剧尊重历史,真诚复原已逝去的历史人物的创作态度,故而所营造的整个剧目气象具有浓厚的历史风貌和精神气质。
该剧充分把握广播剧的特性,十分重视戏剧矛盾冲突的设计,运用了许多戏剧手法来演绎故事。
上集设置的悬念是田汉出不出山。杜宣以“三顾茅庐”的诚意三顾菩提园请田汉出山。第一次被田母打发走,连田汉的影子都没见到。第二次见到了田汉,却被撵走。第三次出人意料,杜宣正打算锲而不舍再次前往延请,田汉却在凌晨走夜路自己提酒主动送上门来。“三顾茅庐”环环相扣,悬念抓人,娓娓道来,很有听头。
中集有一段戏的有些情节、对话大部分援引自田汉话剧《秋声赋》的原作文本,让田汉、其妻林维中、其情人安娥交集在一起,形成正面冲突。而后,采用戏中戏的手法,让田汉构思话剧新作时,灵机一动,将自己介入的这场争吵作为剧中人徐子羽、秦淑瑾、胡蓼红的对话放进新作话剧《秋声赋》中。这段戏由别人演出,让安娥来观看,故意让她发现他们三人之间真实的情感纠葛已被田汉借《秋声赋》搬上了舞台。这段戏饶有兴味,戏里戏外,是是非非,出戏入戏,趣味盎然,同时催人深省,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使戏剧效果上升到一个高潮。这个段落的独创手法十分新颖,也值得研究。因为这是一部历史剧,实践的是很有创新意义的“看菜吃饭”“逆转倒推”的尝试。其所吃的“菜”,是一部现成的话剧剧本《秋声赋》。田汉根据亲身的实际生活经历,经过了虚构之后,写成自传体话剧《秋声赋》。宋安群将之延揽为自己描绘田汉的广播剧的重要素材、史料资源,做了一个逆转,根据《秋声赋》来倒推田汉当时实际生活的表现,提拎出话剧《秋声赋》文本里有代表性的片段,将这个段落的剧中角色徐子羽、胡蓼红、秦淑瑾的行为和对话,推演还原成田汉、安娥、林维中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对话。质言之,田汉根据自己的经历,去写剧本《秋声赋》,而宋安群却反过来,根据田汉的剧本,去推想田汉的经历,写《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其间,前后两个文本虚虚实实,何为所谓的真实,何为推演出来的虚构笔墨,耐人寻味。同为艺术作品,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与话剧《秋声赋》实际上已经血肉相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具有精神气质的历史的真实。
鉴于当年时代环境复杂,国难当头,许多文化人都面临着家与国、生存和发展以及身心的纠结、矛盾。广播剧抓住《秋声赋》提供的田汉个人情感素材,从如何设法奋进的维度,聚焦抒写田汉呼唤革命知识分子摆脱个人情感的纠葛羁绊,全力投入抗战,救赎自己,救赎国家的情怀。这正是抓住了当年知识分子的软肋和命脉,揭示他们的彷徨、冀望和出路,也证实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后终于不负民族的期望,成了抗战文化的精英,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宋安群广播剧戏中戏的剧情演绎,行云流水,看似信手拈来,实属慧眼独到、独具匠心。《秋声赋》这部虚构形态的自传体作品,是每个写田汉题材历史剧的作者都必须寓目、必须参阅的,而能够如此巧妙地利用《秋声赋》这部作品,以其虚构来推演真实,以其戏剧性来衍生出新作的戏剧性,就不是每个写田汉题材历史剧的作者都能有的睿智了。
下集则是用误会法来达到特殊的效果。先是王连长对于“西南剧展”误会导致的诋毁,造成小玲子的反弹、出口伤人;而后由田汉化解矛盾,宣讲了西南剧展的意义,并唱京剧慰问了这些伤兵;再后来是医院撵追王连长他们几个逃兵,小玲子误会王连长真是逃兵,协同抓住,而真相是王连长他们伤未痊愈就想逃离医院上前线。误会解除,莞尔之余,悲壮顿生,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田汉先前慰问伤兵的激励作用。这些手法的交替运用让故事演绎得庄谐相宜,既有意味又很有趣,故事有曲折、有波澜,从头到尾都有新颖的吸引力。这一切情节和细节丰满了田汉的形象。
剧本语言方面,该剧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创作,词语力求吻合当年的色彩,凡叙事、抒情,张弛有度,起伏曲折,从文本上给演员留下再度创作的空间。演播的演员有优良的表现。例如,饰演田汉的国家一级演员仇永力音色浑厚,处理细腻,重在内涵,很好地塑造了田汉丰满的形象。又如,饰演杜宣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学雷着力多侧面开掘角色的精神特质,很好地把握角色所需要的既热情洋溢又机智活络的性格。其他几位演员,如韦薇、黄革萍、唐一芳、孙明萌等对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演绎都有足可称道的表现。这些精当的演绎让听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走进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听觉艺术的广播剧而言,音乐、音响的布局设置和音效十分重要。导演张文明、莫羡在音效的方方面面下了重力,历史资料运用很丰沛,配曲的创作部分也很精彩,整体上显得既丰富又细致,既有机又得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匹配的音乐、音响风貌。其特点有三。一是剧本文本具体细致地规定有融入抗战时代音乐的情节、细节和场景,导演据此延揽了许多当年的音乐或音响资料,例如《秋声赋》插曲、田汉戏曲《江汉渔歌》唱段、《梁红玉击鼓抗金》片段、戏中戏田汉话剧《秋声赋》的演出片段、诗歌朗诵以及桂剧、桂林渔鼓、文场唱段等,均衡、合理地布局,形成丰盈的旧日音乐的听觉音组,烘托了时代特色和桂林地域气氛。二是剧中贯串着大量专为此剧创制的伴奏乐曲,或独奏,或合奏,或披之以大提琴,或管乐……乐器编配讲究,可圈可点。这些乐曲适时地作为对话背景压混出现,情绪与剧情吻合,旋律动人,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情绪和感情的表达。三是创作了一首深揭题旨的主题歌,歌词如下:
落霞猩红了天空,硝烟弥漫正浓。
休沉醉鸳鸯蝴蝶梦,休痴迷酒绿灯红。
跟我高歌一曲请长缨,把那伤感秋风化成热血义勇!
跟我高歌一曲请长缨,杀向东洋敌寇,冲锋,奋勇冲锋!
黄叶飘零满江面,还有丹枫正红。
休忘了山河破碎恨,休畏惧野兽凶猛。
跟我高歌一曲请长缨,把那伤感秋风化成热血义勇!
跟我高歌一曲请长缨,杀向东洋敌寇,冲锋,奋勇冲锋!
歌词模仿当年田汉话剧《秋声赋》插曲中的用语、意象和风格来行文,升华战斗气概。该曲以《高歌义勇》为歌名,用“义勇”二字巧妙地与田汉《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互文关系。这首由张文明作曲、男高音贾双飞演唱的主题歌,气魄宏阔,音调新颖,旋律动听,昂扬向上,振奋人心。它是历史的战歌,也是当今的战歌,因为歌词和曲调不仅表达了当年共产党人抗日救亡的意志,也体现了当今时代脉搏的跳动。
田汉等共产党人以及大批进步人士无疑是抗战中的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正是抓住重大题材,立足广西特色,讲述中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该剧通过构建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展现人物命运;通过优美音乐和精彩对话,勾画人物内心情感;通过多种音乐动效元素,烘托广西文化特色。该剧以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主人公田汉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共产党人、文化人的典型形象,为听众谱写出一曲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抗日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