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璐
在影视创作中,常以人的脚步丈量世界,以人的眼睛窥探万物,人类是叙事的永恒。无论是剧情片、纪录片还是专题片,在宏大叙事的主题之下总隐含着小人物的故事和思考。人物专题片通过特定的主题对人物的生平、成就、思想展开叙述,并用镜头语言和后期剪辑的美学艺术来展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思想。人物专题片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可以从区域角色和屏幕造型两方面加以讨论。
专题片所表现的主题是社会价值的标尺,其选择的人物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主人公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具有正能量的普通人,节目通过他们的故事向观众传递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物·故事》是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专题节目,以“虚拟演播室+主持人+专题片”的形式,讲述新时代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小人物的故事。该节目播出了“脱贫路上的喜德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立德育新人”“匠人匠心”等多个专题,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讲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生平经历和传奇故事,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形象,凸显了以“奋斗的人生最幸福”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媒体始终肩负着传播价值观、宣传时代人物、弘扬时代精神的责任,而专题片在融媒体时代下也发挥着舆论导向作用。现代人习惯了快餐文化,渐渐被“短平快”的内容麻痹。几分钟的短视频带给人们的是视觉冲击和表面观察,而有深度、有导向的专题片不仅给人以理性思考,而且关注着人的精神需求。《人物·故事》的选题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节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及个人,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人”。当我国进入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时,节目推出了“脱贫路上的第一书记”系列专题片,讲述了多名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脱帽”的故事。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一书记这一典型形象,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全国各地脱贫工作的景象,也宣传了时代楷模事迹,点明了致敬平民英雄的核心思想。除重大主题外,该节目还塑造了许多普通的小人物,例如社区工作者、手艺人、水上邮递员等。这些题材并非都涉及国家核心工程建设,亦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将人物形象从触不可及的高处拉回到平凡视角,增强了人物的可塑性,连接了观众的共情点。
《人物·故事》中专题片的导向和价值在于它的时代特性,在特定背景下选取符合时代主题的人物形象,用生动、真实、感人的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中提高了媒体的传播力和专题片的影响力。
学者欧阳宏生指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但它是化作了影像纪实形象的、经过创作者重新组合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同样,人物专题片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作的产物,因此,专题片不仅是真实故事的再现,也存在着一定的艺术创作,有时需要在双重视角下挖掘人物的真实,通过设计相应的画面呈现人物的最佳状态,让观众在看到片中主人公时能够重新审视自我,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审美价值的标准。
欧文·戈夫曼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戏剧、表演等作为隐喻,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互动行为的表征和隐含意义。拟剧论将人置于互动关系中研究,作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中,人们往往通过一系列符号来呈现自我,目的是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或是在他人眼中的印象。戈夫曼用前台、后台来指代个体在不同区域的状态。前台指特定表演的场所,一个人在前台的表演可以看作是其个人形象的展示,前台区域会强调某些印象或标准,而后台则会凸显那些被掩盖的事实。
于人物专题片而言,镜头正是被摄者“表演”的舞台。由于社会环境对形象设定的影响,被摄者会对自我形象尤其是自我职业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镜头的出现往往会激发被摄者的自我意识和印象管理意识,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掩饰,或者展露出明显的表演性质,以达到塑造个人形象的目的。因此,被摄者很大程度上会进行自我定位,他们的“表演”是对自我意识的激发,也是对真实自我的发掘。也正因如此,从拟剧理论的角度关注专题片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才尤为重要。
在区域概念中,前台和后台行为看似是相对立的,而在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中,这两种形象并非完全独立,前台和后台不同的表象可视为相互补充来完善主体的关系。因此,要利用人的这一“表演”特性多维度地捕捉主人公前台和后台的状态,找到隐藏在摄像机背后的人物的真情实感。
1.前台形象策划
专题片是面向观众的一种文化传播,它不仅要展现生活实景,而且要传递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因此,前期可适当地对采访、叙事结构进行策划,以更好地呈现被摄者的社会形象。在《人物·故事——杂技老顽童王建民》一集中,通过摄像机的记录和捕捉,为观众呈现了主人公几种不同的状态,从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多方位勾勒了杂技工程师这个人物台前幕后的真实样貌。首先,从前台形象来看,主人公在采访中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表露出了自信、自豪的神情,多次提到自己设计的杂技装置就是要让观众“想不到”,这样的语言表达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一个专业工程师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骄傲。其次,在王建民向摄像机展示着自己作品的严谨性和设计巧思时,一方面讲明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个思维活跃、热爱艺术、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工程师形象。
在影视创作中,表演者会被赋予一定的光辉形象,而专题片的策划就是去重现这一形象,摄像机就是捕捉人物光芒的工具。在这之中,需要创作者前期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沟通,充分了解主人公的社会形象,设计合理的采访问题,以启发引导、旁敲侧击等技巧获得有效信息,从中把握主人公值得宣传的品质和事迹,再通过适当的情景再现或情节设计在节目中表现出来。
2.做后台的旁观者
根据不同的行业特性和人物叙事线,拍摄方式及画面呈现也有所差异,一些人物的工作内容和经历需要借助情节设置才能达到重现的效果,也有部分情况采用记录手法,更加真实地反映人物特点。这种记录手法一般采用旁观的方式,摄像机与被摄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编导不参与被摄者的工作生活,让其脱离摄像机的框架表现真实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被摄者一旦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就会忘记表演的存在,从而呈现后台状态,有利于摄像师捕捉其不同于前台的“表演”状态。
在王建民的故事中,摄像机在捕捉后台的光影之间对其老顽童的特质也有所展现。主人公王建民与杂技团的老师和演员在讨论表演时几经争吵,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杂技装置发表看法。王建民情急之中的手舞足蹈和大声争执都是不经意间展露出来的后台形象。此时,镜头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在远处观察,以捕捉他不同于前台的执着和信念感。在《我的东北虎伙伴———刘丹》中,多数镜头都是旁观者视角,拍摄者不参与主人公的工作,以最本真的镜头记录了他与老虎的互动,让观众看到了野生动物保护者幕后工作的一面,也能从纪实镜头中看到东北虎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前台与后台代表着不同区域,虽然创作的核心在于记录事实,但两者都是人物形象的一部分,在专题片制作过程中,仍需要为主人公塑造前台形象。这种塑造是基于真实情况而策划的,以强调其既有的社会形象。而主人公在镜头前不可能长期保持表演状态,需要创作者捕捉其后台行为,以充实人物形象,向观众呈现一个严肃认真且具有生活气息的鲜活人物。在拍摄中,创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了主人公前台和后台的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组织专题片的架构和逻辑,以把握拍摄的真实性原则。
专题片不仅是纪实性的客观再现,也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艺术思想,其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在创作中除了直接叙事外,还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屏幕造型深化人物形象,提升片子的感染力。屏幕造型的核心意义在于情感主题的外延和美学价值的体现。虽然人物专题片有纪实性的特点,但它是用摄像机记录的所谓真实的故事,只是还原现实的一种手段,或是对现实的戏剧化呈现。因此,为了向观众展示更全面、更具逻辑性的内容,创作者就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拍摄手法,将画面、音乐、解说词进行融合,以提升人物专题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进而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专题片的主题。
心理造型是指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主要是捕捉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揭示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主要物化方式。细节表现也是增强专题片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物专题片中最能直接传递主人公情感变化的部分。细节的刻画既可以突出画面重点,又可起到暗示作用。在影视创作中,有些情节不必用语言直接表达,使用一些生动、真实的细节画面反而可以起到留白的效果,能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感悟。
在人物专题片中,细节表现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物体、景物的特写等。首先,人物是专题片的呈现主体,人物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转换通常也由一些面部表情来体现,因此,镜头要懂得捕捉主人公的表情。在《人物·故事——守护雪山精灵》一集中,对滇金丝猴的守护者龙勇诚来说,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经过他长期的说服,猎人老余终于喜欢上了滇金丝猴并加入到保护行列中。当龙勇诚在讲述老余和猴子的故事时,眉飞色舞的表情传递了他既兴奋又欣慰的情感,从面部特写镜头中可以看到他对滇金丝猴保护事业充满信心的眼神。当镜头转向老余时,捕捉到他细微的表情变化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他对滇金丝猴态度的转变以及“要干到80岁”的坚定信念。
其次,人物专题片中除了纪实外还需要创造意境。这种意境一般承载于景、物之中,创作者抓住与主题相关的事物,以某个物体来呼应专题片的核心主旨,与镜头的美学艺术相结合,通过描绘物体细节来隐喻某一话题,从而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例如,在《人物·故事——弘扬塞罕坝精神》一集中,当讲到“种树就像人的生命历程一样,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是一种坚守、坚持”时,画面先是表现寒冷的雪地中矗立的树干,接着镜头从雪地向上摇至空中,展示了塞罕坝某处林地的景象。这一部分画面采用背光,凸显了照射在荒凉之地的一束阳光,画面的重点在治理后的树林,一排排坚挺的树木在寒冬中显得格外有生命力。在这段镜头中,冬季雪景、干枯的树木、背光的太阳等景物让观众感受到塞罕坝艰苦的环境,看到治理后的风景,也呼应了护林人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而当镜头切换到主人公踩在雪地中的脚印时,片子使用了慢镜头,由脚步特写缓缓上移至人物面部特写。这样的景致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让观众由画面体悟到主人公深深扎根于塞罕坝每一寸土地的不易,激发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观念造型指综合运用画面和声音语言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声画是呈现专题片内容最主要的形式,画面构图、光影变换及后期剪辑的镜头切换均可成为表现影片思想主题的技巧。
首先,在专题片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可通过景别设计及画面构图来隐喻某一情感,在没有解说词的留白中,借助画面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在《小康路上奋斗者——孙建博》一集中,当解说词讲述主人公为了职工工资发愁的情节时,相应画面色调偏黄,且以近景呈现了主人公于黄昏时分站在窗前,一手扶着窗框,一手拄着拐杖,满面愁容望向窗外的景象。这一屏幕造型暗示了主人公当下心系职工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画面变换为中景时,孙建博的背影在黄昏的映衬下也更显落寞。此时,主人公不用说一句话就能让观众与之共情,景别及视觉色彩的设计也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亦可点明主题,并烘托专题片所要营造的氛围。在《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一集中,开篇使用了沙漠环境、敦煌景观、壁画特写等镜头,交代了主人公生活工作的环境,点明了其敦煌莫高窟保护者的身份,并且用风吹沙砾的声音以及充满历史回音的钟声烘托了敦煌神秘莫测的氛围。当解说词提及这一历史文物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时,片子使用了绵长悠远、凄凉失落的背景音乐。画面、音乐和解说词的相辅相成让观众可以共情于文物消失的遗憾之中,从而为主人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有效铺垫。
当下新媒体产品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电视产品,但更为深刻的叙事主题及文化内涵仍需用精心的策划来实现。无论是纪录片还是专题片,片子的宣传意义和艺术价值都必不可少。对于人物专题片而言,其关键之处在于塑造人物真实、多面、立体的形象。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关注人物社会形象和职业身份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物后台形象的挖掘。新时代背景下的专题片不仅要向观众呈现真实的生活景象,而且要注入美学价值。要在时代主题的辉映下讲好百姓故事,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创造思想深度,做出引人入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