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辉 冯明耀 杨建国
(北京市房山区融媒体中心,北京 102488)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4G 及5G 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基础上,形成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传播媒介。当前阶段新媒体的载体和信息平台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此影响下受众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相关专业的发展,积极培养影视制作、影视广告、文化传播、门户网站、电视台等高素质人才,以此实现传统岗位工作和生产模式的革新,符合社会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将新媒体融合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教学体系,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助推广播电视行业转型优化。
新媒体的出现促使当前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媒体产业急需转变思维模式,通过革新实现传播媒介向前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在新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发展方向呈现新趋势,并且在智能移动终端、APP 以及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更需要科学、直观、全面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由此要求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员应当充分适应新媒体环境,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前沿理论和实践动向,以此应对挑战[1]。
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突出特征,促使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广播影视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需积极认识到新媒体信息循环叠加、使用便捷、内容双向传递的特点,通过创新互动方式,以形成圈层化和群体性受众发展趋势。而目前广播影视制作专业人员大多只具备基本能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传播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发挥优势。所以在专业发展中相关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注重对单一传播媒介的转变,并结合数字化信息形态,构建动态数据内容,调动受众的视听和感官,从而推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良好发展,提升竞争优势以保证传统媒体的地位。
随着广播影视行业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增多趋势。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为推动广播影视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其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精通单门技术,塑造自我更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发展进程中,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具备策划编辑、拍摄、后期编辑等某一项专业技能,以此呈现最佳的广播影视节目效果,推动行业整体向前进步。
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在新媒体时代下,其相关程序已经得到一定的优化。但是在开展节目制作之前,仍是做好素材准备工作,即是在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广播节目进行编辑前,需向系统中输出相应的素材资料。以往是实时将磁带上的音视频信号转录到磁盘上,其额外操作时间较长。在新媒体时代下可利用数字接口提高素材上载速度,相比传统方法提升近4 倍速度,有效提升编辑效率。
利用非线性编辑对广播影视节目进行制作过程中,先要对素材进行浏览,查看云端平台上的素材,即可实现正常播放、快速播放和慢速播放,甚至可实现单帧播放和反向播放。同时确定便捷点定位时,能够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实施定位,保证时码能够精确到合理的编辑点,改善传统磁带编辑系统耗费大量时间进行卷带搜索的弊端。而且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可基于时码编辑开展精确到帧的编辑活动,有效吸收了电影剪辑的便捷性和直观性特点。对于素材的组接即可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各段素材位置进行调整,如删除节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镜头、插入其他素材等,提高组合编辑效率。在制作广播影视节目时,重复和复制素材是节目效果表现形式之一,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将素材以数字化格式储存,直接拷贝素材进行使用,防范磁带复制所出现的画质下降问题。另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如对多机拍摄的素材或同一场景多次拍摄的画面素材进行制作,则可借助非编系统中的软切换功能,有效模拟切换台,促使多轨视频达成同步,再选择一路画面输出。可按照节目要求任意设定切点。联机编辑是非编系统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功能,采编人员可将素材直接储存在云端平台,然后连接非编系统实现在线编辑功能,有利于提升节目合成效率。而当对节目制作需要加入特技时,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可有效调整特技参数,按照扩充和升级要求拷入相应的软件升级模块,促使特技功能得到满足。
在节目输出环节,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可实现三种方法,有效输出完成制作的节目。首先,在联机状态下,采用数字结构将录像机与非编系统进行对接。但要注意其接口要求与输入相同,可提高图像质量。其次,如对广播影视节目的画面质量要求较高,可采用输出EDL 表到编辑台进行精编。最后,直接利用硬盘或上传云端后台,减少节目输出的中间环节,避免视频信号出现损失。该输出方法在未来具有较好的应用趋势,但需保证系统整体平稳,并具有较高的锁相功能,保障节目输出效果良好。
我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当前媒体教育领域仍属新兴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该学科的发展尚未有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处于相对摸索阶段。从而导致当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学仍是按照广播和影视两个传播渠道进行人才培养,对传播介质模式发生变化所带来的革新要求采取忽视态度。从而致使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只能接受单一模式的专业教育,难以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新媒体的业务流程,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基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工作角度出发,该专业毕业生还可从事其他性质工作,如文化宣传、网络影视等,但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均是针对媒体环境而设立培养目标,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目前阶段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专业课程陈旧化、单一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育。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与广播影视行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通常情况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院校自行设计和决定的,相关用人单位以及行业认识参与程度不高。同时地方院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利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落后于广播影视行业的现实发展。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期缺乏重视,难以充分融合“产、学、研、用”等,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阻碍学生的职业发展[2]。
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多样化需求不符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岗位也越来越多。但单一化的教学内容无法使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未能实现专业教育的多样化,限制其向前发展进步。
3.专业课程设置广泛,但单门技术课程深度不足
虽然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课程教育逐渐趋向泛化,并且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日益拓展教学范围。但针对单门技术等课程的设置较少,该专业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相对较浅的层次,难以达到精通程度。
4.通识课程设置存在限制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通识课程大多与其他专业相同,仅是局限在政治、英语以及体育等方面,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形式比较僵化,无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较常见的现象则是在学习使用摄像机以及非线编软件时,对相应的编辑策划、媒介传播等课程涉及较少,对节目制作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力度较小,无法充分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发展需求[3]。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者从传统媒体扩展到社会大众,促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更广。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制作广播影视节目时,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未能及时制作成节目形式向大众发布,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落后于新媒体的信息爆料和加工处理。这是由于新媒体相比于传统广播影视节目获取信息更为全面、跟进信息获取更快。并且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简单编辑即可形成传播内容,时效性相对较强。当前对于电视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员而言,大多沿用传统工作模式,即是先由记者深入现场或者开展访谈、采访等,采集视频及信息后回到电视台,利用本地非编导入采集到的素材内容,再对节目进行制作。该模式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难以保障节目的时效性和播出质量[4]。
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向则是趋向大众化和扩招,但此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专业教育。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则是按照本专业特点选择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于创新学科建设以及专业教育。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广电以及广播影视行业均得到较大的进步,但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却很少,现有广播影视节目及作品的制作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则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导致创新能力受限,影响节目制作效果。而且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尚未健全,致使高素质人才培养进程受阻。当其进入岗位工作后,影响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致使出现大量模仿复制、雷同的广播影视节目,缺乏艺术创造性和文化底蕴。基于此,为推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向前发展,应当注重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育目标,落实高素质教育方案。比如,实施精英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招收少量的本专业学生,促使有限的教师资源更好地得到利用。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在扩张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广电行业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才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但行业发展水平提升较为缓慢。所以必须要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育行业精英为核心制定教学教育方案[5]。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应积极应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广播影视制作专业的性质,其并非是单一的技能型教育,更应注重意识理论的培育。所以新媒体时代应当在树立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侧重理论研究、制作、节目策划等方面,以塑造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跨界合作能力,以便于推动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所以高校需革新专业课程内容,充分认识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工作具有涉及面较广的特点,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以外,适当拓展其他知识领域。因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注重丰富策划和运营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确保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扩大广播影视节目的影响效应。其次,在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媒体传播类内容,促使其更符合信息服务以及受众娱乐要求。即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教学要深度融合传媒和娱乐,在根本上满足观众对于节目的需求。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中要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内容,比如,教授新媒体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等,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目前电视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员对新技术掌握不足的问题,其导致节目制作和编排效率较慢,影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相关人员应从技术角度进行创新,比如,可利用“全能机”等设备,促使采编人员可在现场完成拍摄后,对采集素材进行快速的节目录制、打点以及剪辑等工作。或者也可借助手机、iPad、便携式广播影视节目专用设备等智能终端,在互联网条件下进行云编辑,实现节目内容快速制作和发布,进而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以应用光影网编在线制作系统为例,工作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进入浏览器,登录指定网址来获取完整非编功能的在线编辑系统。基于浏览器的性能和特性,降低终端后台部署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具体要求。同时该系统可与其他各类平台进行有效接入,进而实现远程在线编辑和发布,构成完善化的新媒体业务流程。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熟练开展节目制作和编辑过程,以此提高节目播出时效,扩大广播电视媒体影响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广播影视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实现其健康、创新发展,应当积极推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由此结合未来对相关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现存的专业教育教学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体系、革新广播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模式等有效解决措施,进一步促进广播影视制作专业的发展,形成高效、科学的前进路径,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以及企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