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昕艺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
近年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心理学从一门鲜有人问津的“冷”学科到如今的研究热潮。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度有了质的飞跃,大力开展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生是面向未来的群体,是时代发展的新生力量,对学生才能的培养需要以滋养心灵、润泽人格为首要前提。当前,各个中小学已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之中,并采取诸多举措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育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结构,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持续增强心理抗逆力,引导学生建构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体系,也为学生发展其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助力,以期将其培养为平和与昂扬兼具、积极与坚韧并存的阳光少年。当然,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需要投入诸多心力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笔者试从现有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常见的组织形式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述。
目前,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学科教学体系之中,规划组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板块:学会学习、自我认识、情绪调适、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健全、青春期心理、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1]。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校学生授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关注并有效干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课程通常以活动为载体,故心育课时常也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心育课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注重体验感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鼓励学生主动挖掘事物的积极面以及自身和他人的性格优势。近年广受认可的“体验式教学”就被众多心理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之中,通过开展活动使参与者亲身体验,活动结束后的讨论分享板块则是主题升华的关键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更是为其打造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其对“世间万物,皆有不同”的朴素道理有了初步认知,这也是发展共情能力的基石。中小学阶段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不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实际上也传递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理念,普及了具体可行的积极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怎样从积极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调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分歧该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做到既采撷吸纳他人合理建议,又坚持自身的正确观点不动摇?如何用积极心理学“眼光”重新构建“压力”“挫折”的含义?当压力、挫折来临时可以怎样加以应对转化?这些疑问学生都可以在积极心理课堂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同学之间观点的争锋碰撞中触发灵感,从而自己找到答案。一些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组织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使其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校本教材开发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堂生动的心育实践课,从定位目标、搜集资料、听取学生需求、联络家庭、社区以及各方课程开发资源,再到正式组织教师以及专家研讨,到最后投入使用,每一环节无一不体现着积极心育的色彩。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树立意识、普及知识、激发潜能有重要作用,但若要深入了解某个学生的具体状况,仅仅依靠课程教学不易发现并及时加以干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也明确指出,学校及心育教师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引导学生发现且明确自身已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助力学生挖掘个体潜在心理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积极心理品质[2]。如今,许多中小学设有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等,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常驻,学生可以直接来访或电话预约个体咨询[3]。咨询结束后,值班教师登记来访学生信息并完成个案分析记录,方便后续追踪回访工作。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一般为发展性的,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安、迷茫与困惑,通常经过疏导可以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个别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可能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能力范畴的情况,心育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识别区分,并及时通知家长和班主任,将其转介到心理诊疗机构,并协助做好预后恢复工作。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或者归纳总结近期个体心理咨询中的高频话题,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实际情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规模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心理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体验、情境辨析等心理学专业技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从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增强心理复原力。
如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早已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许多学校结合办学特色,设置“积极心理健康周/月”,或者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富有积极心理学色彩的活动,如每年的5 月25 日是全国大学生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届时许多学校争相举办以“爱自己”“我爱我”等为核心主题的活动,有些学校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则在提供必要的素材、工具和人员的基础上,将活动统筹管理工作直接交给学生,教师从旁引导协助,师生反响热烈。定期组织校园心理剧大赛也成为许多中小学的“保留节目”,学生在确定主题、分配角色、练习排演以及道具后勤工作中自主能力得到锻炼,在参演和观演中受到感染与启发,有些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带动班级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这样一来,使得班级向心力得以增强。有些学校紧跟时代潮流,开设积极心理论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以及小程序,推文生动有趣且富有积极心理学寓意,开辟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新渠道,使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线上线下“不打烊”。上述举措,充分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交互融合,是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
随着时代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工作的具体落实还是遇到了重重阻力。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虽设置了心理教师岗位,却并未提供平台开展落实心育工作。再者,中学生课业繁重,临近考试心理课就成为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复习课”,挤占课时是家常便饭。不少学生也对没有成绩压力的心理课兴趣平平,在课堂上做题看书也是常有之事,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风格与学生诉求不匹配有关,但“分数导向”的固有观念也是原因之一。
一方面,不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仅有1-2 名,却承担全校学生的心理课程教学、心理辅导以及相关活动任务,令教师叫苦不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工作动力,继而无法确保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就目前而言,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大部分先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学校需要转岗而来,仅仅接受了短期进修培训便匆匆上岗,对心育和德育之间的异同存在界限不清的情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也同样存有疑虑。即便招聘引进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但研修培训、教师督导等培养成长机制欠缺,探索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动态、学习前沿知识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在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教授培训、课堂应用追踪反馈,以及后期不间断的应用能力打磨,倘若只凭心理教师个人努力,没有校方的支持、组织与协助是很难实现的,长此以往使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再者,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之一便是欠缺专业成长渠道。除此之外,心理教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量满满,他们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及时督导调适,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疗愈。此外,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上岗后又无人指点迷津,仅凭一腔热血摸索前进则更为艰难。
搭建家校合作桥梁,是全方位助力孩子成长的重要举措。当下,教师和家长通过微信群、QQ 群等方式及时发布通知,交流反馈孩子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动态,可话题主要围绕着学业以及日常生活方面,鲜有聚焦其心理状况。同时,以微信群为例,群成员一般包括了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心理教师常常不在其中,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家长与心理教师之间几乎是零沟通。个别学生家长和心理教师的交流互动往往出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中,从横向来看,学生家长和心理教师接触面积微小,从纵向来看,学生家长和心理教师接触时间有限。尽管近年来广大的家长朋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提升,但将视线拉回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到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关注度不够,又或是在意识层面上足够重视,但在知识以及应用层面上缺乏指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心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何区别?有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种种困惑,也从侧面提示反映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势在必行。
制定落实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助力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首先充分确保心理教师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保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被压缩借用;其次大力支持心理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做好联络协助工作;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提供场所、设备、人力资源的支持。而上述种种,要写入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中,渗透在实际教育教学里。
招聘引进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作为专职心理教师,吸纳一批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对学生工作有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心理学系统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心理教师。与高校和专业机构等缔结伙伴关系,为心理教师队伍提供研习、进修机会,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授课指导,组织教学观摩,为心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予以支持,促进其专业提升。
对于在个体心理咨询案例中,经沟通认为有必要征询学生及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家庭治疗。可以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成立教师-家长互助团队,就学生在校在家的成长发展状况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的践行措施,反思自身在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营造以及亲子关系构建等方面的不足,分享家庭教育有益经验。组建家长互助小组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渠道。以促进积极人格特质成长的家庭互助小组为例,首先是敦促学生家长认识自身已有的和尚且不足的积极人格特质,对其分别予以稳固和培养;其次是与组内成员互动,挖掘彼此的积极人格特质,在构建的小组环境中共同成长;最后,将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到的方法实际应用到家庭心育中,并及时反馈思考。心理教师在小组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知识资源的支持,互助小组这一形式实现家长与学生共同进步,也是心理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有效促进教学的途径之一。除此以外,校方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或者在亲子游戏(主要运用于小学阶段)、家长日等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邀请心理教师在家长会上普及相关知识。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互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