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平,张中祥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维修处,浙江 台州 317112)
反应堆冷却剂平均温度用于反应堆的控制和保护,如果堆芯发生偏离泡核沸腾(DNB)或燃料棒中心熔化事故,反应堆冷却剂平均温度将触发超温和超功率保护停堆,以确保堆芯安全。反应堆冷却剂温度要用安全级RTD 进行测量[1]。为了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避免精度降级或故障RTD 未被识别而继续使用,定期对RTD 进行校准显得尤为重要。报告NUREG/CR-5560 的研究表明[2],安全级RTD在经过了多个燃料循环后,其测量精度会发生变化,精度可能不满足要求。
某核电站应用安全级RTD 来测量主回路(反应堆冷却剂)的温度,包含2 个环路,每个环路由2 段冷管段、1 段热管段、2台主泵及1 台蒸汽发生器组成。RTD 为PT100 热电阻,每段冷管段安装6 个(包含1 个宽量程),每段热管段安装14 个(包含2 个宽量程),所有的RTD 为双支热电阻,使用量程均为10℃~371.1℃,如图1 所示。测量的冷管段温度、热管段温度用于计算冷却剂平均温度,并用于反应堆的控制和保护。
图1 安全级RTD布置简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afety-level RTD layout
传统的应用IEC60751 标准来校准安全级RTD[3],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安全级RTD 测量的是冷却剂温度,RTD 所安装的位置为核电站的高辐射剂量区,拆除或安装过程中人员受辐照严重。
◇重复拆装RTD 可能造成RTD 连接处螺纹损坏,严重的可能破坏安全级温度套管。
◇保护系统对RTD 的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重复拆装也可能造成RTD 响应时间变化。这要求机组上行的NOP/NOT 平台补充响应时间测试,影响机组的经济效益。
少数核电站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交叉校准技术来校准安全级RTD。如某核电厂的校准方法是在反应堆升温(或降温)过程中,选取4 个温度台阶进行温度测量[4],将每支RTD 在规定温度点上测量4 次并取平均,得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真值,将全部RTD 的测量真值进行平均,得到反应堆冷却剂的平均温度,并将此平均温度作为标准值[5],将各支RTD 的测量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偏差在±(0.3+4.5×10-3t)℃范围内合格,超出则不合格[6]。
这种交叉校准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检测异常RTD 的能力,但检测精度不高。为了提高RTD 校准精度和可靠性,提出基于ICMP 技术实现安全级RTD 校准的方法。
ICMP 技 术(Instrument Calibration and Monitoring Program)是EPRI 开发的一种分析技术,算法的核心是加权平均值方法。它要求仪表有足够的冗余性,冗余度越高,监测效果越好。
ICMP 应用于RTD 精度校准,通过加权平均方法来获取系统的真实温度,以这个温度为标准对每个RTD 的精度进行校准。NUREG/CR-5560 的数据分析表明RTD 产生的漂移是随机的、非系统性的,部分RTD 发生正漂移,部分发生负漂移。这反应出在多个运行周期后,足够数量RTD的平均值能够代表系统的真实温度。
基于此,对布置在主管道的RTD,测量表达为公式(1)。RTD 的测量 温度由TRTD、Tavg、Tself、Tloc、Tsud(Tloc、Tsud通常是0,不考虑)组成。测量获取了TRTD、Tavg,可计算得到Tself,通过判断Tself是否超差来校准RTD 的精度。
其中,TRTD——RTD 的测量温度;Tavg——RTD 计算的平均温度;Tself——RTD 自身性能引起的温度;Tloc——由于布置位置造成的温差;Tsud——随机测量误差。
根据公式(1),影响该方法可靠性的因素在于TRTD、Tavg,它们的准确度直接影响RTD 的校准精度,特别是Tavg,是校准的基准。RTD 的测量精度越高,测量的温度越准确,计算的Tavg越准确;加权平均的RTD 数量越多,计算的Tavg越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越小。
影响RTD 校准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每个RTD 的测量精度以及参与Tavg计算的RTD 数量。为了得到可靠、准确的校准结果,ICMP 技术的RTD 校准方法包括首次校准、初始温度确定、修正温度确定、参考温度确定,及校准结果判定等环节。
所有RTD 为A 级PT100,安装于现场之前按照IEC标准IEC60751 完成检定,且所有RTD 满足A 级的精度要求。特别地,每个热电阻生成自身的电阻-温度分度表。原因是每个RTD 的制造误差引起冰点槽温度R(0℃)以及电阻温度系数α 与标准电阻存在偏差,这个偏差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获取每个RTD 的电阻-温度分度表是为对进行温度的二次修正提供基础数据。温度二次修正提高了RTD 的测量精度,有利于获取更准确的平均温度Tavg。
RTD 检定合格后安装在主系统管道的温度套管内,在不同的温度平台(如185℃,235℃,285℃)通过数字化仪控系统采集RTD 电阻值(如采集10min 600 组数据)并由仪控系统完成电阻-温度的转换,转换关系根据热电阻的Callendar 方法,转换后得到RTD 的初始温度。
获取RTD 初始温度后,对其进行温度修正。修正的原因是RTD 焊接点的制造误差、电阻丝材质的误差等,导致每个RTD 测量的温度与标准温度存在偏差。这种偏差是RTD 制造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修正的目的是降低这种偏差对测量造成的影响,提高RTD 的测量精度(修正后精度达到0.1℃级)。修正方法是利用RTD 的电阻-温度分度表,以RTD 初始温度值为横轴,标准温度与RTD 初始温度的偏差为纵轴,进行一阶线性拟合,拟和得到的修正温度接近真实温度,测量的精度更高。
获取了所有RTD 的修正温度后,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参考温度,并以参考温度为基准对所有RTD 进行校准。参考温度选择多个温度平台(如185℃,235℃,285℃),温度平台的选择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要求温度平台有梯度且稳定。如主系统没有上充和下泄,没有控制棒提升或下插,二回路的主给水流量稳定,主蒸汽流量稳定,排污流量稳定等。
确定参考温度的方法是在各个温度平台对每个冷管段(或热管段)RTD 的温度取平均计算,得到每个RTD 的平均参考温度和不确定度,不确定度超差的RTD 直接剔除。剩下的RTD 进行迭代计算,再次剔除温度超差的RTD。经过两次筛选后,剩下的RTD 再加权平均获得参考温度。
各个温度平台每个RTD 修正温度的平均值与参考温度的差值,作为该RTD 在这个温度平台的偏差,根据这个偏差来校准RTD 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方法是将偏差通过根据修正温度与初始温度的转换关系,反推得到修正前的偏差,将这个偏差与IEC60751 标准进行对比。RTD 在各个温度平台的温度偏差在误差范围内,则判定RTD 精度满足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RTD 在某个温度平台超差,其他温度平台不超差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温度平台控制不稳定引起,具体的分析方法见4.2.3 章节。温度平台的影响排除后,如果RTD 在某个温度平台超差,且偏差随着平台温度的升高,偏差变大,则判定RTD 的精度不合格。这源于RTD 的Callendar 方程。RTD 精度超差由冰槽点的电阻值R0以及系数A,B 引起,在0℃~400℃,B 的影响很小,可忽略。因此,RTD 性能变化时,主要是电阻R0或系数A(RTD 电阻温度系数α)引起。RTD 在经过多个燃料循环后,精度降级且不再满足要求,表现为温度超差,且随温度升高,偏差变大。这种超差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如前所述,为了得到准确且可靠的校准结果,关键是RTD 的测量精度高,用于计算参考温度的RTD 数量充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校准方法主要采用了温度二次修正技术和ICMP 技术。其中,ICMP 技术包括迭代计算、温度波动修正技术和温度不一致修正技术。
国内大部分核电站在应用交叉校准技术时,没有根据每个热电阻的实际测温特性进行二次修正。这影响了每个热电阻的测量精度,进一步影响了校准的准确度[7]。例如,某RTD 满足A 级的精度要求,那么其在0℃~400℃范围内,最大允许误差范围为0℃~0.95℃。直接计算平均温度,由于仪表本身的测量误差大,引起平均温度的误差大,将影响RTD 的测量精度。温度二次修正技术是在不改变RTD 测温特性的基础上,提高其测量精度[8]。修正的理论依据源于RTD 的测温特性稳定,具有良好的测量重复性。如某RTD 在300℃检定点与标准温度偏差为0.5℃,精度未降级。重复检定,其与标准温度的偏差仍是0.5℃,不发生变化。修正后,RTD 与标准温度的偏差变小,测温精度提高。
某RTD 二次修正前后数据:修正前,0℃~370℃范围内,最大误差是-0.53℃;修正后,最大误差-0.004℃,RTD 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
ICMP 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精确度更高的参考温度,并以此作为标准温度对所有RTD 进行精度检查。传统的交叉校准方法将冗余的热电阻直接平均化,这种方法比较粗糙,对交叉校准的结果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如下:
◇某个RTD 的测量温度偏差大,大概率RTD 已经降级,继续用于计算参考温度引起参考温度的不准确,影响RTD 的校准[9]。
◇参考温度应用的RTD 数据为各个温度平台的数据,而温度平台存在瞬态或温度波动,这影响着参考温度的准确性。
◇热管段(冷管段)校准时,若管段RTD 降级数量多,计算参考温度的RTD 数量少,计算的参考温度不准确,影响校准[10]。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ICMP 技术通过迭代计算剔除降级的RTD,通过温度波动修正技术减少温度波动的影响,通过温度不一致修正技术来扩大样本,提高校准的准确性。
4.2.1 迭代计算
为了规避某个热电阻降级或异常对平均温度的影响,采用迭代计算来确定参考温度计算的RTD,方法是:
◇采集热管段(或冷管段)N 个RTD 的温度数据,采集时长10min,共600 组数据。
◇每个RTD 的600 次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E1、E2…EN。
◇计算N 个RTD 均值E1、E2…EN的平均值E(P)。
◇计算每个RTD 的偏差值Dev1、Dev2…DevN。
◇按照给定判据H,将Dev 值高于H 的RTD 依次去除(单次只剔除一个),重新计算剩余RTD 的平均值和Dev 值。
◇直至剩余所有RTD 与E(P)偏差小于H。
4.2.2 温度波动修正技术
数据采集期间,机组状态不稳定会引起温度的波动。温度波动导致计算的参考温度的不确定度大,影响校准。修正的方法是对温度波动过大的数据直接剔除,重新采集;对微小的温度波动,通过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修正。
1)波动数据剔除
在相同工况下,测量的温度离散程度相当。换言之,其标准差接近。若某次测量标准差偏离正常值过多,说明此次数据测量的温度波动大。
2)温度动数据修正
如所述是将温度波动明显的数据弃用,重新采集,这规避了明显的波动影响。实际中微小的温度波动不可避免,为了减少这种小波动的影响,修正方法如下:
◇对N 个RTD 取600 组测量温度数据作为原始数据(Raw data)。
◇计算第一步中每个时刻所有RTD 的平均值,记为Pass avg。
◇对第二步中的Pass avg 进行最小二乘拟合。
◇计算Pass avg 与拟合曲线的差值,并以此作为过程温度的波动从原始数据中减除,得到温度波动修正后各个RTD 数据。
这种方法减少了温度波动对校准结果的影响。温度波动越大,修正效果越好,修正后计算的参考温度不确定度减少明显。
4.2.3 温度不一致修正技术
RTD 高精度校准还会受到参与校准的RTD 数量影响,参与校准的RTD 数量越多,校准结果可靠性越高。
校准中,在冷管段、热管段RTD 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单独对冷管段或热管段执行校准是可行的。但出现了部分RTD 降级而被剔除,只利用单个管段(如冷管段)的RTD来计算参考温度,样本不足,引入的误差和不确定度较大。有必要将同一回路其他管段RTD 放在一起进行校准。分析某电站运行数据,管段之间的温度偏差在相同温度平台下固定且基本不变。因此,可将管段之间的固定偏差引入到交叉校准中来。以某电站主回路1 为例,记录机组首次大修回路1 的热管段,冷管段1,冷管段2 各个温度平台的数据,并确定各个管段之间的温度偏差。电厂后续每次大修利用首次大修的管段温差对管段温度进行修正,得到后续每次大修时管段的参考温度。这种方法,增加了校准的RTD 数量,扩大了样本,提高了校准精度,减小的不确定度。
该校准方法相比传统的交叉校准方法提高了RTD 的测量精度,提高了校准的准确性,减小了校准的不确定度[11]。
传统工业RTD的测量精度常选用A级,在0℃~370℃,测量误差0℃~0.89℃。采用该方法修正后,仪表的测量精度范围0℃~0.17℃,测量精度提高明显。
这种校准方法的不确定度主要由这几部分组成:数据采集引入的不确定度、温度波动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温度不一致引入的不确定度。因此,综合评定不确定度考虑数据采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温度波动引入的不确定度、温度不一致引入的不确定度,最终评定得到综合不确定度。
其中,数据采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参考保护系统卡件精度,卡件精度0.05%,13 位A/D 转换。采用B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不确定度在0.11℃;温度波动引入的不确定度采用合成样本标准差的方法来评定,不确定度范围在0.01℃~0.03℃;温度不一致引入的不确定度由参与校准的管段来确定,不确定度可采用不确定度最大的管段的不确定来评定;最终不确定度由以上不确定度合成确定。该方法引入不确定度在0.12℃~0.15℃,其中主要的不确定度由保护系统的卡件贡献,校准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可忽略。
安全级RTD 测量的冷却剂温度是核电站关键重要的参数,其对反应堆的功率控制和堆芯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冷却剂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研究安全级RTD 的校准方法和准则是必要的。通过分析传统校准方法应用于安全级RTD 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创新地提出了应用ICMP技术实现RTD 校准的方法;通过研究该方法提炼出了一套完整的校准方法,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该方法可应用于安全级RTD 的性能评定及高精度测量,对RTD 的性能评估及安全级RTD 的校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