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徐丽芳
1)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401331 2)澳门城市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澳门氹仔徐日昇寅公马路 999078 3)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430072
科技期刊能够直接体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同时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1]。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2],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力仍严重不足,优质稿件外流的现象依然突出[3]。一流的科技期刊能够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但同时,高质量的稿件内容也是打造一流科技期刊的核心要素,科技期刊建设要想吸引优质稿件,则必须关注投稿者的投稿意愿与投稿行为,以获取投稿者的青睐,吸引优质稿源。
科技期刊稿件的作者是投稿行为的主体,只有对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为科技期刊建设者提供精准建议,以获取优质稿件。有学者从作者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优质科技稿件外流的原因,但其更多依赖于文献数据的分析以及个人的经验判断[4];也有学者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影响作者投稿的因素进行了探究,但其研究或停留在期刊建设的表面因素,如期刊影响力、期刊周期、评审水平等[5-6],没有继续挖掘作者更深层次的投稿动机,或集中于医学等某一个学科领域[7],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框架,无法对之后的科技期刊建设产生广泛持续的指导意义。投稿行为的计划性非常明显,可以通过系统的框架对其进行解释。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由阿耶茨于1991年提出,该理论强调个体意愿是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个体意愿要被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个体的行为态度影响和预测[8-9],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个体理性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10]。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为领域,如知识分享行为[11]、健康行为[12]等。计划行为理论从个人主观认知和群体成员规范两个层面对个体行为展开分析[13],可为分析投稿者的投稿行为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框架。
本研究试图从投稿行为入手,依据TPB 理论,借鉴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影响投稿者投稿行为的因素及运行机制,形成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持续、广泛支持的理论框架,并据此为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质性研究可以在自然情境下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实现对其行为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并利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14]。本研究旨在对影响投稿者投稿行为的因素及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比较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研究的研究路线如下:(1)采用访谈法获取资料;(2)整理材料;(3)借鉴扎根理论对访谈材料进行逐级编码,提炼相关概念、范畴;(4)依据TPB理论寻找范畴之间的关系,构建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5)从投稿者视角对科技期刊建设提出建议。
本研究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寻找访谈对象,访谈对象需有发表论文的经历,最终确定了16名受访者(表1)。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为投稿行为,受访者专业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或优势学科领域。本次研究通过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从受访者的投稿经历描述入手,如“请描述一次投稿经历”“请描述一下投稿时选择期刊的过程”,再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深入提问,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25~60分钟。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从受访者访谈资料来看,受访对象在性别、年龄、职称等方面能够兼顾样本的丰富性原则,且在后续访谈中已经没有新的编码生成,因此可以认为此次访谈能够达到研究要求。
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在后期数据整理时将录音全部转换成文字,并通过和录音比对进行修改,如遇可疑细节再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确认,最终确定访谈内容的文字材料,形成共计132772字的访谈材料。
由于本研究需要对大量原始语音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编码,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以程序化的形式进行编码,以提升研究的条理性,从而提升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借鉴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在第10份访谈文本的编码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编码,将剩余6份文本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没有产生新的概念及关系,可以认为编码已达饱和状态。通过Nvivo 12软件,以自由节点的形式对原始访谈数据进行概念化,形成了56个概念,并利用Nvivo 12的树状节点提取概念化后的自由节点范畴,最后通过主轴式编码在范畴之间建立逻辑关系。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呈现的过程。在本研究的开放式编码过程中,由2名研究人员商议形成编码规则,并依此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在编码过程中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反复辨析、比对,以尽量贴近原文表达和意指的形式凝练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15]。在Nvivo 12中,本研究的访谈文本最终产生56个自由节点和11个树状节点。在Nvivo 12中,参考点是对原始资料以逐句方式进行编码,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对应的是开放式编码所筛选出的概念和范畴[16],此次编码得到的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以举例方式呈现在表2中。
表2 内部材料编码及节点(部分)
针对开放性编码结果,本研究采用主轴编码方式实施聚类分析。本研究对树状节点与自由节点进行反复比较,同时依照TPB理论,获得11个副范畴和3个主范畴(表3)。据此,本研究将影响科研工作者投稿行为的因素归纳为三类,即投稿主观规范、投稿行为态度、投稿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范畴(参见表2)。
表3 主范畴和副范畴
选择式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将其与其他范畴建立联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验证,最后将概念化尚不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17]。
本研究针对56个概念、11个副范畴及3个主范畴继续深入探索,确定“影响投稿者投稿的因素”是研究对象的核心范畴,并围绕此核心范畴构建相关模型图,其中3个主范畴对应为3个一级影响因素,11个副范畴对应为11个二级影响因素,56个概念对应为56个三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起科技期刊投稿者投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在投稿者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投稿主观规范因素主要表现为投稿者对主观规范的遵从,在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上表现为投稿者主要对各种控制因素进行评估,而投稿行为态度因素主要表现为投稿者对行为态度在心理层面的感知,由此建立投稿行为的影响机制(图1)。
图1 投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
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由实际行为逆推其行为意向,再逆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即可得到行为的影响因素[18]。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图2),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产生联系的逻辑即为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机制。
图2 投稿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
投稿主观规范是指个体选择某一期刊进行投稿时,感受到来自周边的人或物带来的压力和规范,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并体现了个人投稿时的义务感。一般情况下,社会中的个体行为要遵从社会的行为规范,以获得群体成员的理解和支持[19]。在访谈中,投稿主观规范因素被提及351次,在三种因素中被提及次数最多,主要受到政策导向(35次)、职业身份(139次)、期刊评价(118次)以及关键人物(59次)的影响。在投稿的过程中,投稿者的投稿动机受到身边关键人物,如导师、同门、关系紧密的同行等的影响,访谈中多人提到“投稿之前和师兄商量”“会和同行交流下哪本期刊投稿周期更快”等。投稿人投稿时也会受到期刊评价因素的影响,这种评价可能是来源于权威机构的排名,也可能是来自同行对期刊的认可。同时,职业要求也是投稿过程中对投稿者影响较大的社会规范因素,这种职业要求可能是来自职业身份,比如教师会有“带学生”的责任,工作本身也要求其有科研产出,而作为学生则受毕业要求的约束;也可能是来自职业发展,根据“申请基金、项目更看重专业性期刊而非综合性期刊”而对期刊做出选择。但综合来看,在主观规范因素方面,对投稿者选择期刊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政策导向。国家层面的科研政策导向是最为突出的社会压力,虽然这一因素被提及的次数不是最多的,但几乎所有受访者在选择期刊时都提到“学校的科研成果等级评价要依据JCR分区或者影响因子”,而“学校制定政策也是受到国家层面的影响”,因为“只要上边出了政策,下边的人就肯定是从严执行”,投稿者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会表现出明显且高度一致的遵从动机。
投稿知觉行为控制是指行为个体投稿时感知到的难易程度,也是在投稿过程中对促进或阻碍因素的可控性程度进行的整体评估,这一影响因素更多反映了过去的投稿经验、对困难和障碍的预知等。Ajzen[20](1991年)认为知觉行为控制主要是对自身行为能力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包括个体拥有的技术、能力等内在因素,也包括信息、机会等外部因素。
在访谈中,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被提及268次,投稿者对知觉行为控制的感知可以归纳为期刊运营因素(137次)、内部控制因素(60次)、编辑队伍(43次),以及信息渠道(28次)4类。期刊运营因素涉及投稿的流程设计、平台功能、运营规模、同行评议等因素,投稿者更注重期刊运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认为这样更能够保证其投稿过程的公正。内部控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语言规范、期刊风格、实验数据、论文水平4个方面。投稿人一般会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论文的水平确定投稿期刊,同时会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所选定期刊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如果投稿人在内部控制因素上具有较高的自信度,同时对外部控制因素的掌控能力较强时,个体的投稿意愿会明显增强。编辑队伍因素则主要集中在编辑的专业性、职业化以及编辑的中介意识等方面,编辑人员素质对作者的投稿体验影响非常显著,“编辑的经验非常丰富,能够很好地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有效沟通”,会提升作者的投稿意愿。信息渠道则是研究人员获取期刊信息的途径,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社交关系获取投稿期刊的信息,被更多提及的是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期刊信息并最终对期刊做出选择,他们认为“现在网上信息非常快,哪些期刊比较水都很快有消息了”。
投稿行为态度是指投稿者对投稿这一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是激发其投稿意愿的重要因素,也因此会对投稿行为产生持续影响。投稿者受行为态度影响主要来源于心理层面的感知。在访谈中,投稿行为态度因素被提及111次,态度除了工具性成分 (是否有价值等),还应包括情感性成分(是否愉悦等)[21]。从访谈结果来看,投稿者对投稿行为的态度可以分为工具性态度(59次)、个人价值(34次)以及情绪变化(18次)3个方面。情绪变化因素即投稿过程中,投稿者会感受到情绪变化,这种情绪变化与投稿经历有明显关系,投稿经验较少的作者更容易有情绪的变化,比如被接收的喜悦和被拒稿的郁闷。但是,情绪对投稿意愿或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投稿者会结合个人价值以及工具性态度对投稿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实际上,个人情绪的变化、个人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工具性态度的转变,比如“在投稿过程中让我修改了很多次,这种体验很难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期刊或者审稿人对稿件的评判标准,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一旦投稿者认为向期刊投稿这一行为是积极、正面的,投稿者对该期刊的态度也会较为积极,向其投稿的意愿也会得到强化。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则表现为投稿者将投稿行为视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认为发表论文是“得到别人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途径。首先,工具性态度大多表现为将稿件视作自身成果,通过在期刊上发表来记录成果,也正是因为如此,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更高等级的刊物上对投稿者来说意义更大;其次,通过期刊发表科研成果也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投稿者来说,等级更高的期刊意味着更高的影响力,其传播范围也会更广;最后,投稿者也将论文发表作为提升科研能力的一种途径,因为“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就有可能产生同行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就意味着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提升的可能性”。
从投稿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入手,可以从投稿者的视角对科技期刊建设提供一些建议,以提升期刊对科研工作者的吸引力,获取优秀的稿件资源。
4.1.1 把握期刊建设的政策导向
在中国的科研环境中,投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一种组织行为,投稿倾向受组织影响较大。国家出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科技期刊吸引优秀作者提供了政策保障,以发挥高校组织对优秀科研成果流向的引导作用。国家政策要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对投稿者产生影响,科技期刊建设者可以通过加强和组织间的联系获得争取作者优质稿件的主动性。
首先,对投稿者影响最明显的是其所在的社会组织如高校、研究所等机构认可的评价体系,科技期刊积极参与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投稿意愿产生影响。其次,期刊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在探索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期刊在了解其标准制定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展开针对性的合作,以获取优质稿件。
4.1.2 重视期刊评价
期刊本身也是在行为规范方面影响作者投稿行为的重要因素,期刊的影响力并不完全来自期刊评价体系,很多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并不高,但在专业细分领域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这为期刊建设带来的启示是:首先,期刊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其专业领域内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吸引同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为其带来更多的优秀稿源;其次,通过规模化运营达到集群效应,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参照国际上Springer Nature、Elsevier、Sage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做法,通过集群化能够为期刊知名度提升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4.1.3 通过强关系吸引优秀投稿者
在投稿行为规范方面,投稿者对期刊的选择受关键人物的影响非常明显。科技期刊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拥有数量庞大的作者信息库,这些作者同时也可能是期刊的审稿人,科技期刊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依托期刊已有的作者库积极组织行业交流,以工作坊、论坛、沙龙等形式将同行业的投稿者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还能为投稿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同一行业内不同层次、年龄的科研工作者互相交流,吸引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成为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人,优化期刊生态,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期刊也能够通过这样的行业交流迅速获取优秀作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动向,助力期刊的前瞻性布局以及主题建设。
提升投稿者在各因素上对投稿行为的控制强度能够提升投稿者的投稿意愿,达成投稿行为。
4.2.1 期刊运营标准化、规范化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正在奋起直追,但是在期刊建设上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这对投稿者的投稿体验产生了负面效应,而期刊运行规范化能够为投稿者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投稿流程的规范化能够为投稿者节省时间、机会等货币成本以外的成本,提升投稿者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知觉控制程度,增加其对期刊的信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展开:首先,期刊应集中建设标准化的投稿流程,可以在所涉及的参与方中形成有效制衡,使其运营过程公正、透明,这种审稿流程和出版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22],也能提升投稿者的投稿体验;其次,在内容方面,期刊应当形成较为稳定的栏目、专题、选题参考标准;最后,文章也应当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应当在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以实现学术期刊的标准化[23]的同时遵从学科特点,形成期刊的风格标准,为作者提供写作参考。
4.2.2 重视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期刊建设最主要的主体就是编辑人员,而编辑最主要的责任是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服务[24],通过减少编辑身兼多职的情况,或者将编辑角色进行细化,明确主编、编辑、助理编辑的角色及职责,不断推进编辑职业化,专业的编辑队伍将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护航者。面向投稿者,职业编辑首先应当具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为对符合自身期刊要求的优质稿件的把握,也体现为能够及时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同时,编辑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其他期刊不同,投稿者行为态度中情感性成分并不仅仅来自投稿的结果,而在于编辑是否专业,投稿过程是否能为其带来有价值的反馈,这实际上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编辑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组织能力,将编辑工作前置,提升投稿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2.3 组织投稿者培训,提升内部控制力
期刊可以通过组织作者培训的方式,提升投稿者对内部控制因素的控制程度。期刊作为科学信息交流的中转站,也担负着培养学术新秀的重任。从访谈结果来看,其内部控制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规范、研究方向和论文水平3个方面。期刊作为主办方组织投稿者进行培训,可以综合上述3个方面举办主题培训:(1)举办论文写作培训,通过培训传达期刊建设的各项标准,比如写作风格、写作结构等,也可以提升投稿者的写作水平;(2)举办专业方向内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培训,以此方式定向、高效地吸引潜在的投稿者,同时提升潜在投稿者的研究水平。
4.2.4 重视网络口碑,打通信息渠道
随着互联网在科研工作中的普及,投稿者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十分明显,期刊的网络口碑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中的负面消息对投稿者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期刊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重网络口碑的建设,如通过建设期刊的网络社区、建设网络问询区、及时回复网络提问等,在投稿者和期刊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设期刊的网络口碑,这也是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投稿行为态度影响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投稿者的投稿意愿并最终转化为投稿行为,期刊需要提升投稿者的工具性态度,关注平台化建设。
4.3.1 建设数字化期刊平台
期刊不仅是记录科研成果的静态载体,还是科学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动态节点,通过期刊平台可以实现互联。依赖技术手段,科技期刊可以打造数字化全平台,期刊平台在记录、保存科研成果之外,还应具备诸多附加功能。首先,平台要具备纵向功能链条,为使用者提供投稿相关的交互、搜索、订阅等辅助功能,这在海外科技期刊的运营中已经数见不鲜[25],但国内的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平台应该具备横向的联结功能,科研领域和产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投稿者和编辑、审稿人等都能够通过期刊平台实现联结,以此营造互通的科研氛围,实现信息一体化,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使期刊成为投稿者和科研领域其他参与主体之间沟通的中转。但是,基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小、众、散的现状,建设统一的数字化期刊平台也存在诸多阻碍,期刊本身进行集群化建设是一种思路;此外,是否存在通过中介平台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即通过技术公司打造集成化的工具型平台,供多家期刊编辑部共同使用,在诸如联系作者、联系评审专家等功能上实现联通,而对期刊文章的内容实现保密,仍有待业界验证。
4.3.2 重视国际交流
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建设受认可程度较高的仍然是英文期刊,从投稿者态度看,这大多来自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工具性态度的影响,是从成果传播和交流方面进行的考量。现阶段要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认可度,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语言问题仍旧不可避免,我国科技期刊界已经开始尝试创办英文期刊,双语期刊的创建也可以助力于将科技期刊打造成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双语期刊的建设模式可以参照《德国应用化学》,它面向国内读者发行德文版,面向国际读者发行英文国际版,既方便了国内读者的学术交流,也能够提高期刊的国际声誉。同时,中文科技期刊可以为文章设置英文标题、摘要、图题、表题等,以提升期刊中文文章在英文语境中的可见度。
本研究借鉴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期刊投稿者的投稿行为进行逆向分解,总结归纳了促成作者的投稿行为需要关注的要素,并从投稿行为规范、投稿行为态度和投稿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对科技期刊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能够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者了解投稿者的行为动机提供参考,为科技期刊吸引优质作者和稿件提供建议,也为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于“滚雪球”采样方式的限制,本研究的受访者在地域分布方面还有局限,希望能在之后的研究中通过改进研究方法得到改善。同时,在投稿行为规范、投稿行为态度和投稿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